第V07版:巩义时报 城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V07
擦亮文化符号 再续老街华章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擦亮文化符号 再续老街华章
文化街社区“华丽转身”,有颜值更有内涵

在巩义人的记忆里,逛街前最常说的有两句话,“咱在文化街见吧,你在那等我。”“中午去哪吃饭?就在文化街吃吧。”文化街,是巩义老城区地标性的一个符号,那充满历史记忆的街区和角落,不单记录着老城区的发展轨迹,还承载着无数巩义人的成长回忆。当一切都在斗转星移中不断改变时,在建设“三宜”美丽新巩义、打造“五美新华”的今天,文化街将面临怎样的发展机遇呢?九月的第一天,带着探寻之意,记者走进了文化街。

记者 李晓霞

巩义融媒记者 吴瑞霞 文/图

复兴文化街的历史记忆

巩义市新华路街道文化街社区,成立于2009年7月,地处新华路街道西部,辖区总面积0.9平方公里,下辖75个居民楼院、139栋居民楼。有机关企事业单位27家。辖区内商铺林立,主导产业以服装、副食、旅馆酒店、餐饮、零售为主,现有个体工商户760 余户。另外,这里的医疗资源也很丰富,是群众理想的居住地。

文化街社区还有各类文化教育阵地,被称为是放飞童年梦想、成就精彩人生的地方。

文化街是文化街社区所辖的一条街,提起那里的文化底蕴,该社区党支部书记刘二娟有说不完的话,文化街全长648米,小街看似不长,却曾是巩义市文化、教育资源最为集中的地方,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教育局、广播电视大学、一小、一初、市直高中、豫剧团、电影公司等文化教育单位均在这条街上。

“文化街是培育精英的摇篮,现任巩义市作协主席侯发山,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陈复宪,巩义著名文化学者、民俗专家贺宝石等都在此受过教育。这里还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如巩义市道德模范姚荣胞、冯元庆,巩义市‘好媳妇’宋建伟,巩义市‘最美党员’克通、李淑芬,巩义市‘五好文明家庭’王先凤,巩义市‘最美家庭’刘英平等。从文化街走出的学生,都在各行各业出类拔萃,每当提起老家,可能该忘的都忘了,但文化街一直没忘。下一步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留住记忆,留住乡愁。”

刘二娟还告诉记者,由于巩义市行政中心东移,承载着一代人记忆的文化街面临着走下坡路的风险,一些商户开始把商铺转让,网络消费也对实体店构成了威胁,初中和高中已不复存在,只剩下了巩义第一实验小学(简称一小),随着城市的变迁,辖区常住人口也在逐年减少。

“就是因为厚重,我们才不敢轻举妄动,已经召集理事会成员和楼院长等,还聘请了专家召开了6次座谈会,入院入户倾听居民的心声,想在一院一品上下功夫,怎样保留居民们对老街的记忆?让他们有休闲娱乐的地方,一直是我们正在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想改造的初衷。如何改?怎样改?思路已逐步清晰,那就是在增加文化元素上下功夫,通过制订完善的改造方案和征询住户意见等一系列程序之后,才能‘动手’。”刘二娟说。

刘二娟还说,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文化街的旧貌换新颜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也不是某个人能完成的,众人拾柴火焰高,这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街容街貌,是以巩义市地域文化为依托,还是结合文化街自身的文化元素?一直在探索,虽然还没有最终定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文化街的功能不变。目前,已做到楼院干净无杂物、楼道干净、整齐、无杂物无蜘蛛网,飞线充电等正在治理当中,垃圾也做到了日产日清,居民已掌握了垃圾分类基本知识,知道了哪种垃圾对应哪种颜色的垃圾桶。

秋日静谧的老巷中,一幢幢老房子已经“出新”,有的则正在进行清洁整理。被众多市民关注的市区老旧小区改造也有了实质性进展。文化街经过岁月的积淀,如同装着陈年老酒的玻璃瓶,沉淀着浓厚的情感,记者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文化街在经历了用心的改造之后,能再次焕发出生机。

同心同行,共驻“安居梦”

著名城市规划学家刘易斯·芒福德说:“城市就像是爱的容器,盛满对人的关怀和陶冶。”心安处,即是家,刘二娟她们的愿望,就是通过努力,让安居梦、幸福感在“三宜”美丽新巩义的建设中同样也绽放出明艳艳的花。

走进中孚药业第一生活小区,让人眼前一亮,昔日老旧楼院已经大变样。小区门口新安了监控和车辆挡杆,门口右侧摆了一排连椅,有居民正坐在那里唠嗑,一派祥和景象。

刘二娟指着左边即将完工的书屋说:“建成后,将免费给居民提供一个读书学习的场所,打造楼院居民休闲角。门外的角落处再安上健身器材,方便居民锻炼。”有居民搭话:“社区想得真周到,以后不出院就能读书、锻炼了,有乐有闲,真美。”

沿着不久前重新铺设的水泥路,路面平整干净,两侧的居民楼焕然一新,墙上挂着精心设计的创文宣传版面,还有独具特色的手绘画,文明新风正吹拂着楼院的角角落落。“改造后的环境让我们很满意,出行更方便了,环境变美了。”幸福的笑容就洋溢在居民们的脸上。

越往里走,越觉得眼界大开,一楼住户的窗台上,绿植葱茏,花儿开得正艳,一二枝蔓垂下,给老院增添了无限生机,原来美,就是这么简单,无需大肆张扬,无需花团锦簇。那些花,并不是名贵品种,只是些常见的绿萝、马紫菜等,在盆里插上枝浇上水就能活。有老者坐在窗外,闻着花香,一脸的醉。还不时和路过的人打着招呼,生活气息很浓。门栋口,是居民自己从家里搬出的绿植,有荷、有铁树等。

也有人正在擦拭窗外的不锈钢柜子,汗水从她们的脸上滴落进水泥地面,认真的样子让人肃然起敬。如今的中孚药业第一生活小区花香盈路、出行便利、基础设施得到提升,实现了华丽转身。

能够成为楼院改造的典范,使之“脱胎换骨”。该社区最主要的是围绕“里子”“面子”以及“服务”三个方面开展,“里子”方面,通过楼院理事会,发挥建设单位职能作用,利用居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自发组织,补齐功能短板,修缮破损路面,解决道路不平等,方便群众出行。“面子”方面,进行环境提升,整治供电、通信、飞线充电等,消除“蜘蛛网”,净化视角;推进垃圾分类,改善环境卫生,利用各类墙体和一楼防盗窗网,地面空间,进行垂直绿化或摆放绿植,增加绿视率。“服务”方面,在创建过程中,同步提升服务水平,以达到共管、共治、共享的目的。

一院一特色,突出文化元素

在老院住的时间长了,感觉很亲切,给自己住的楼院起个温馨的名字,文化街社区居民可算是尽情发挥出了聪明才智。随着“家和园”“聚福园”等有寓意的名字一个个出现,让老城区不单有了亮度,还有了温度。

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载体,完善街区功能,美化亮化环境,凸显文化元素,提高“老字号”知名度,实现“文态、形态、业态”的有机统一。扩大容量,增加功能,这话说着容易,做着难,但刘二娟她们一直在努力着。

趁秋风怡人,一起走进有颜值有故事的老城区吧,感受真正的人文魅力。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文化街,一些仍正常使用的老建筑内,许多青春的面孔进进出出,充满生机活力。或许你会看到,不宽的街巷有些墙体依然斑驳,或有些许风尘,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心中有文化街在,她就依然年轻,永远年轻。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184716 2020-09-03 00:00:00 四 擦亮文化符号 再续老街华章KeywordPh文化街社区“华丽转身”,有颜值更有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