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V14版:巩义时报 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V14
新中镇:党建引领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新中镇:党建引领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走进巩义市新中镇新中村,漂亮的房屋、整洁的村道、宽畅的停车场,笑容洋溢在人们脸上,喜悦弥漫在村民心头,这里,十里闻花香,村民劳作忙,好一幅美丽乡村画卷!

记者 李晓霞

巩义时报 孙淑霞

通讯员 聂明辉 文/图

“摘星夺旗创三宜”,解答乡村振兴方程式

近年来,新中镇坚持以党建工作为引领,紧紧围绕“摘星夺旗创三宜”目标任务,以“抓基础、重保障、精谋划、稳推进”的工作思路,用坚强组织体系筑牢乡村振兴党建“基石”,抓党建聚民心、兴产业促发展,全面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着力提升村庄整体面貌、改善村民人居环境。

谁能想到,短短一年时间里,新中村实现了从“旧乡村”到“美丽乡村”的华丽转身。村民们说,这都是“摘星夺旗创三宜”的成果,将自己的家园建设得更美好。

新中村内有郑州市确定的红色教育基地——豫西抗日根据地纪念馆,该村发挥红色资源优势、讲好红色故事,打好“红色牌”,投资85万元改扩建仿古式村党群服务中心,新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党员活动室、综治中心等功能室,新建标准化篮球场2个、停车场1个,打造党员群众集中学习、休闲读书等活动最优场所。同时对周边环境进行整治,清理河道、硬化河底、搭建水景建起生态循环水系,整治私搭乱建、修建石板路、打造红色画廊,绿化美化村庄、打造“花山”“花圃”、建造“火炬传承”小公园……

一系列实事工程凝聚了班子合力、拉近了干群距离、改善了村貌民风。村民自发成立党员义务宣讲团1个、文化宣传队伍4支、环境整治志愿服务队9支,围绕纪念馆正在自编自演豫西抗日情景剧,在这里,最美的风景是文明,最强的力量是党建。

党建引领,树文明新风促乡村振兴

顺应脱贫攻坚开展整村搬迁的峡峪村、桃花峪村、老庙村,党建引领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已整村安置的峡峪村,从抓党员队伍入手,坚持党建基层基础制度,党员把党徽带在胸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坚持“守望互助”,逐户给群众示范演示、操作如何用电磁炉、燃气灶;引导群众摒弃在山上烧柴、搭锅台等生活习惯;逐楼道整治乱堆乱放、公共区域晾晒衣物、楼下高声喧哗、不文明行为等。为解决群众办红白事的难题,该村自筹资金35万元建成500平方米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所,平时可宣讲、可组织文体活动,还建有简易厨房、配备桌椅,群众红白事可在红白理事会牵头下在实践站办理,把倡树文明新风落实在行动中,体现在便民服务上。

“想当年居住老庙山,赶集上街不方便,清晨起来去赶集……多亏党的好领导,叫俺搬迁茶店湾,高楼大厦真新鲜,俺坐在里面赛神仙……”峪新村村民用快板形式表达了对现在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

桃花峪、老庙村,在整村借居的不利因素下,驻村第一书记、“两委”干部到新密、上街送政策、送服务到群众家中,群众有就医、就学、借居等难题,村干部、党员第一时间赶到身边帮忙解决,村拆人不散是村“两委”最坚定的信条。今年7月,两村均用半天时间圆满完成安置房分配,全村群众都挑中满意的住房,今年内都可以搬入新居。两村300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标准化村卫生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都基本建成,年内可投入使用。

群众文化立基,树文明新风尚

在新中镇茶店村,等候看电影的村民早早拿着凳子占据“地盘”,隔壁村村民也陆续赶来。在村文化广场,村民们津津有味地欣赏着精彩的电影。除此之外,日常村里还明确专人管理,充分利用广场播放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

新中镇楝树口村为传承弘扬好家风家训,探索发展新时代乡村治理新模式,邀请巩义市作家到该村帮助整理村民家风家训内容,制作成牌匾悬挂在家门口。截至目前,该村共计悬挂牌匾200余户,真正将“亮”家风行动与“摘星夺旗创三宜”活动紧密结合,释放传统文化正能量。

新中镇还广泛开展“乡村光荣榜”人物宣传选树活动,弘扬正能量。同时,新中镇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民风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为重点,不断创新移风易俗工作载体,全面推进“一约四会”等群众组织建设,让群众主动参与乡村社会治理,同时也培养了一批新乡贤。

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新中镇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借助“红色文艺轻骑兵”进基层活动,把文化“种”进老百姓的心里。村级农家书屋,让农民闻着书香话幸福;乡镇综合文化站,让百姓享受文化发展成果;香包加工等培训,让群众学得会、玩得转、富起来。常态化开展“我们的节日”“快乐星期天”等一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展现出一幅幅和谐美丽乡村文化新画卷。截至目前,新中镇累计开展群众文化活动110余次,参与群众6000余人。

因村制宜

探寻特色发展之路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核心是促进产业发展、强村富民,发展文化产业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新中镇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力支撑。

搬迁后,群众生活怎么办?集体收入如何增加?新中镇峡峪村党支部坚持“多个鸡蛋放多个篮子”的原则,主动靠前服务,三条措施同时发力,征地补偿款存本得息;整村土地林地流转约1.35万亩,群众人均流转费可增加收入2000元,村集体收入年增加90万余元。成立劳务公司,围绕浮戏山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承揽业务,建立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年终结算将公司承揽业务收入的5%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确保公司经营的长期性和稳定性。目前,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已突破100万元,参与群众人均增收近万元。

为了有效解决村“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等社会问题,成立香包培训加工基地,老人、妇女参与制作每人增加收入近千元。近期该村还谋划来料加工、特色农产品网店等项目,利用山水资源引进民宿等产业项目,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到浮戏山项目中就业。昔日的“空心村”,通过“项目+”“公司+”“农户+”等多渠道多产业帮群众创收,为集体经济增收。

古韵民居、老树小桥、农家庭院……目前,新中镇灵官殿村利用闲置的老校舍,引进丹之青写生基地项目正在紧张施工,建成后预计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两万元。同时,该村对结合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泰茂庄园打造环庄园经济带,以点带面,用文化带动旅游和产业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杨树沟村的家庭宾馆曾是巩义的网红打卡点,新时期新发展,村“两委”重新理顺山水旅游公司股权关系,明晰权责,引进房地美投资公司,绘制清境小镇规划,现先期工程桐园民宿正在建设,规划的特色农产品市集已腾出土地正在修订完善规划。

截至目前,新中镇16个村中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1个,突破10万元7个。预计到年底所有村可全部突破10万元,其中3个村可突破100万元。

新中镇将文化传承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深度融合,致力于培养新型农民、繁荣农村文化、培育文明乡风,全力推进“产城人文”一体,不断推动“摘星夺旗创三宜”活动见实效,努力将新中镇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文旅小镇。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186908 2020-09-14 00:00:00 一 新中镇:党建引领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