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6版:中牟时报 城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Z06
梦想将中牟大蒜运往世界各地
脱贫致富勇做带头人
中牟康乐义工开展 保河护河志愿活动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大孟乡岩庄店村李瑞琴
脱贫致富勇做带头人

本报讯 一道闪电划过漆黑的夜空,紧接就是一声惊天动地的炸雷,顷刻之间又下起了瓢泼大雨。在三官庙乡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儿的沙岗上,停着一辆载着小麦的机动三轮。一个男人正趴在车下的泥水里使劲儿拨动着齿轮,车后面一个浑身湿透的女人正用尽全力推车子……这个画面虽然已经过去了20多年,却一直深深地印在她的脑海里,至今心有余悸。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李瑞琴。她和丈夫吴海阔都是能人。她是大孟乡岩庄店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李瑞琴刚结婚不久,丈夫就去北京一家公司当电工。家里公婆身体不是甚好,还有一位90多岁的奶奶。李瑞琴一共生了三个孩子。刚结婚那会儿,一家人老的老小的小,就靠丈夫吴海阔三四百块钱的工资生活,日子过得捉襟见肘,苦不堪言。好在李瑞琴勤劳能干,头脑还特别灵活。无论是种西红柿、大白菜、生菜、小青菜,都能赶上好价钱。今年她种的青菜和生菜卖了一茬又一茬,半年就已卖了五六万元。李瑞琴不但地种得好,三个孩子教育得也特别好。大女儿是郑大八年本硕连读,两个儿子在全年级里也都名列前茅。

李瑞琴现在车子、房子、家用电器一应俱全。谁能想到她刚结婚那会儿,不但没有一分钱的存款,还有8000元的外债。就连自己的几百块钱“磕头金”还没捂热就拿出来投资了。过个年连一分钱都没有。她只好去茶庵姐姐家借了200块钱,买了一只鸡和串亲戚的礼物,算是置办了年货。

穷则思变,瑞琴那时就想到了自己的老本行——发菜卖菜。没有本钱,婆婆东挪西借好不容易凑了200块钱给她扎了本儿。瑞琴去徐庄收购菠菜,然后拉到郑州陈砦市场卖。生意还不错,一天净挣200多块。没多久就把欠姐姐和邻居的钱还了。

手里有了投资钱,瑞琴就寻思种大棚番茄。那时全村的经济作物主要还是大蒜,生长周期长,吃工费事儿不说,如果种蒜、抽蒜条、出蒜全都雇人,大蒜行情不好的话还会赔钱。但李瑞琴说干就干,她开车去县城买了竹竿、塑料布等材料,让同村的娘家父母过来帮忙,干了半个多月总算盖起了大拱棚。那年她家的番茄长势特别好,亩产高达两三万斤。番茄下来的时候,正好赶上丈夫放假。他们夫妻俩每天都摘满满的一车番茄去南乡换小麦。有一天拉的番茄比较多,回来的时候已是深夜。他们刚往回走没多远就电闪雷鸣下起来大雨,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他们换的几袋麦子也全泡汤了。天上一打雷,心里既害怕又着急,车一下子乱挡了 。幸好海阔懂点儿机械原理,趴在泥水里拨齿轮,最后总算是修好 车,终于平平安安回到了家。天道酬勤、功夫不负有心人,瑞琴那年不仅换了8000多斤麦子,还卖了2000多块现钱。番茄下去之后她栽上生菜,恰好又赶上好价钱,又卖了四五千块。秋季种上蒜苗,到春节的时候又是一大笔可观的收入。李瑞琴不到一年就把8000元欠款还完了。还有万把块钱的余光儿。她家随即成为村民眼中的万元户。虽说现在一万元不算什么,但是20年前,一万块钱不是个小数目。

从那时开始村民们也都跟着瑞琴春季种早番茄,夏季栽生菜,秋季种蒜苗。番茄下来的时候也都大车小车的去南乡换麦子,那几年番茄成了村脱贫致富的法宝。不但解决了村民的温饱问题,麦子换成钱,手头儿也宽裕了,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转眼20年过去了,现在勤劳能干的岩庄店村民早就脱贫致富了。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车有房,实现了小康生活,日子越过越红火。

记者 张朝晖 通讯员 王慧玲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192435 2020-10-16 00:00:00 五 脱贫致富勇做带头人KeywordPh大孟乡岩庄店村李瑞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