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A06版:文化产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AA06
李刚田:自然本真是为艺做人的根本
请观众免费观赏街舞大赛
中华文化·第三届 黄河文化论坛落幕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精心创作60余件书法篆刻作品回馈家乡
李刚田:自然本真是为艺做人的根本

10月25日,“闲庭信步——李刚田书法展”将在郑州美术馆新馆开展。

李刚田是当代具有代表性的书法篆刻家之一。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铸就他圆融敦厚,温文沉着的为人、为艺之风。其书印创作刀笔结合,刚健雄浑,质朴厚重;其文论长于辨析,独出机杼,不落窠臼;其砥砺德行,注重公益,讲学授艺,任劳任怨,不辞劳苦。2015年,他在获得中囯书法兰亭奖艺术奖时,中国书法家协会在颁奖词中以“当代书坛德艺双馨的楷模”评价他。

此次展览的作品均为李刚田创作成熟与稳定时期的精品力作,书体多样,形式丰富,共60余件,是其回馈家乡的慷慨捐赠和美好祝愿。展览以“闲庭信步”为主题,充分体现了李刚田优游于艺境的自信,同时更体现的是其淡然之心。

近日,记者专访李刚田先生,了解其沉潜翰墨、孜孜以求的创作状态与心得,畅谈当代创作思潮、展望书法篆刻发展。 郑报全媒体记者 苏瑜

做的是自己喜欢的事,执着到顽固单纯至深刻

搞艺术的人大凡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思想跳跃,不断与时俱进,不断提出新的口号,不断在创作上求新变,不断展示出新招数而引人注目,这当然需要才华出众,胆量出众;另一种类型是“不思新变”,又不愿行走江湖,顺着自己的习惯性发展,就在自己的脚下挖一口深井,随着时光的延伸,越来越单纯又越来越深刻。

李刚田把搞艺术的人大体分成上面两类,并坦言自己是后者。“执着、顽固、少灵巧,俗称一根筋,是愿带着花岗岩脑袋见上帝的、无才华又不思新变的慵懒者。”

李刚田生活很规律,晚上9点前入睡,早上4点起床。著书、临池、刻印,参加专业活动,给学生上课,日复一日,单纯而又充实,好不忙活。弄翰雕虫的投入,思上云霄的自在,妙墨忽成的喜悦,分享畅谈的快意,他沉浸其中,似不知疲倦。

对于这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李刚田,有人说他像老农民一样——很老实,且没才气。李刚田并不在意,说“没有才气”也是一种境界,这样会比较纯粹。

自童蒙时期描红开始,李刚田习书至今已经超过一个花甲的年岁。种“书法之田”的李刚田,多年坚持砚田躬耕并不是意志力在起作用,或者是刻意克制自己,而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我很幸运,自己的爱好和社会事业是一体的。书法使我感到愉快,书法篆刻的世界是一个五光十色的世界,我在享受‘辛苦’,享受人生!”

效法古人先贤,心正意诚以自然本真为上

年轻时,李刚田也曾有过“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傲气,恃才傲物,目空一切,想要超越古人。后来对书法了解越多,他才越知道难点在哪,越知道天高地厚,到老了反而发觉自己还很浅薄。李刚田在书法道路上有一个参照系,一个以古人为参照的视角。“前贤是值得敬畏的,当面对古人所创下的一座座高山,你才会有自己的动力,而感到自己需要不断进步。”

李刚田认为,传统文人有两种内涵:一是指其学识胸怀,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学而思、思而学;二是指其风骨情操,这一点最重要,也是当下书法界失落最多、亟待唤回的一种传统文化精神。

李刚田说,书法的展览时代已经到来,不可能再回到追求林下风味的东晋文人时代及颜柳欧赵的范式中,书法艺术的视觉属性已经彰显。站在展览时代的立场对艺术新形式的探索,是对历史遗存的主动把握,把旧有样式赋予时代的生命力。

当下展览在以王羲之为代表的帖派创作中,有许多优秀作品,在追求晋人内在精神的同时,在形式表现上突破前人的模式,创作中注重内涵深厚又具有形式感染力,适应展览形式而变,顺应个人审美而变,适时新变。但也有很多作品为求在众多展览作品中突显,向极度精工与极度写意两个极端发展,追求另类效果哗众取宠。“如果形式的变化不是顺时而变、自然而变,名为师法王羲之,实是背离了自然本真的‘兰亭精神’。”李刚田表示。

李刚田认为,应在顺应自然中渐渐成熟与完善,才能造就独立的风格。“一切要以自然本真为上,自然本真是为艺做人的根本,是中华美学、哲学乃至做人的最高境界。”

唱响时代主旋律,体现正大气象

李刚田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书法》主编,对于办好刊物他有着自己的理念,认为刊物的定位并不是主编的主观设计,而是主编对客观的正确认识与主动把握,是因势利导而不应是想当然的闭门造车,是冷静地分析刊物自身特点与生存环境后的选择。

刊物要认真贯彻党的文艺方针政策,要唱响时代的主旋律,要体现正大气象,要奏出黄钟大吕之声,要走厚重、饱满、包容、经典的办刊路子,要站在学术高端与创作前沿,通过专业的权威性来赢得读者、占领市场。刊物不必刻意去设计一种所谓的个性或刻意去追求所谓的时尚,应用心把《中国书法》锻造成一个精品刊物,这种无意于个性,正是其个性所在。用服装来做比喻,《中国书法》应是各种服装中的“正装”,而不是各种五颜六色、五花八门的奇装异服,不用奇和怪去吸引读者眼球,当然“正装”也有许多变化,也要充满活力,也不可刻板如泥塑,但正大气象应是其特点,在各种刊物不断求新求变的时尚中,把握正大气象尤为难能可贵。

一以贯之地坚持独立审美追求

这个时代是一个提倡创新的时代,创新是这个时代的生命动力,但是李刚田说:“我不喜欢把创新两个字挂在嘴边,并不是不需要创新,但是对书法来说,它是一个相对封闭的艺术。没有前提的创新,千奇百怪的书法形态都会出来,就会远离中国人的审美,远离中华美学精神。”所以,创新需要在植根传统基础上,是一种不自觉的、水到渠成的创新。

李刚田以当今篆刻为例说,篆刻要在形式上有新变,要符合这个时代的审美,从实用物制作到艺术创作,从文人的书斋里走向社会公众,形式上必然要有变化。但是,有变化并非是将原来的东西全盘否定,篆刻亦有它不能变的东西,就是其独特的美学精神,这是延续下来的传统,植根传统又直面当代,不能割断历史而另起炉灶。

“我们不能把篆刻变成绘画、变成工艺,但我们可以吸收美术的东西,借工艺技巧作为支撑。但是最终刻出来的作品要有印的味道,要有篆刻特殊的审美感觉、有‘印味儿’。”李刚田说。

“六十初度更从容,白发顽童谁笑翁?有子有孙三代乐,无官无产一身轻。几番风雨仍顽健,一片冰心鉴浊清……”这是李刚田《六十自寿》中对自己心情和状态的描述。

如今,10多年过去了,他依旧写字、刻印、读书,“我已经步入75岁了,对75岁的老人来说,没有什么自强不息,也没有所谓的工作规划,就是干自己愉快的事情,顺应自然,顺应客观世界,正如展览定位‘闲庭信步’,是现实生活的态度,又是理想的一种境界。”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193762 2020-10-23 00:00:00 五 李刚田:自然本真是为艺做人的根本KeywordPh精心创作60余件书法篆刻作品回馈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