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A04版:文化产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AA04
岁月如歌:且听曹新林“未完待叙”
青年画家吴霜 绘画作品展出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俯仰古今中外 共鸣心之韵律
岁月如歌:且听曹新林“未完待叙”

由河南省文联、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岁月如歌·河南省老艺术家美术作品展”第四场“曹新林油画作品展”今日在省文联美术馆开幕,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展览将展出油画艺术家曹新林近5年来创作的精品力作140幅左右。这些画作,无论写实或是表现,无论人物或是风景,甚或静物,都能让观者强烈地感受到画面深处涌动着的心律。

每五年一次个展,是曹新林退休后和自己的一个小小约定。而此次河南省老艺术家美术作品展无疑还有着另一层含义。曹新林是湖南长沙人,自1964年毕业来到河南,扎根于此的他早已“中原化”,他怀着“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自在与淡然,躬耕杏坛,培育了诸多人才。任职省书画院、美协期间,他更是怀揣对艺术的拳拳之心无私扶扬后生、提携新人,为河南美术事业真诚奉献。

近日,记者专访曹新林先生,了解其创作状态与心得,畅谈艺术修习与审美培养,讨论油画本土化、现代化等话题。郑报全媒体记者 苏瑜

情凝厚土 守护家园成毕生创作主线

曹新林在长期的创作生涯中着力刻画豫北农民的形象,描绘了很多农民的肖像和当代农村生活。在新近出版的《岁月如歌 河南省老艺术家美术作品展 曹新林油画作品集》一书中,他忆童年、忆成长,以及自己如何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原青年农民的往事。

几十年扎根在中原沃土,坚持为农民写照、为农民画像,曹新林在农民身上找到了最朴素的品质,也用自己真诚的心灵去感受所画的对象,从而塑造出一个个有个性、有灵魂、有情感的农民形象。他很深切地感受今天农村发生的变化,农民生活发生的变迁,因此,除了以农民为主体的经典肖像,他也采用主题性的绘画形式来表现农民的群体。

2014年5月,“情凝厚土——曹新林油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反响热烈。该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著名美术评论家(时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先生担任策展人。范迪安不仅出任大型画册《曹新林》的主编,还以“守护者的耕耘”命题为画册和展览作序。

“一是农民守护与建设新农村的这个家园,二是守护现实主义创作道路的文化家园。”曹新林认为范先生总结的“守护精神”和“家园情结”,确实是对其毕生创作轨迹的客观表述。

“我出生在湖南农村,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童年的农耕生活几乎决定了我一生的艺术创作道路。祖父厚实的背影,父亲粗壮的手指与泥腿至今都会在我的创作中隐隐地显现,即使在今天,我的妹妹及许多亲戚的家依旧在农村。每年我返家探亲与家人团聚岂止是一般意义上的‘深入生活’,新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故事在家人与亲戚中间不断发生和演变,这种血脉亲情的心理感受是后天培养不出来的。”

艰辛历练 古今中外皆入心“源”

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上,曹新林创作的油画作品《粉笔生涯》获银质奖,与金质奖只有一票之差。该作品采用三合板做成的真黑板入画,在当时可谓创新性的突破。

“那时的郑州青少年宫,如同一个文化艺术交流的汇集处,一届又一届学生考去了全国各地的美院,他们源源不断地把新鲜的、含有不同营养的思想观念带回来,我喜欢这样的互动和教学相长,直到今天,我一直都保持着和年轻人深度交流、沟通的渴望。”

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靳尚谊曾评价说,曹新林在油画发展上很好地坚持了现实主义的本质精神,同时宽阔地吸收不同的艺术风格,把各种营养融化成自己的表现力。

曹新林有不少作品是学习欧洲现代主义流派,甚至后现代主义手法与观念的实验性作品。其中,除了学习古典写实主义及学习罗马尼亚巴巴的作品外,还有学习莫迪里阿尼的、德国表现主义的,以及巴塞利兹、拉尔斯·埃林、里希特、莫兰迪等一些画家的手法。

曹新林坦言,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他一直敞开胸怀,真诚地去聆听一切与艺术相关的事物,他好奇于现代主义如野兽派主观浓烈的色彩,也深入探究莫迪里阿尼对形体的整合与凝练的本领,还试图用德国当代画家巴塞利兹的率性与生猛攻克自己笔力柔弱的顽疾。回过头看,这正是身为艺术家必须要有的文化积淀和历练。

“当我在大量的人体练习中寻找非照片式写实方法、非三度空间的平面意识时,曾遭遇到许多非议:没有自己的语言、风格、图式、游牧心态、没主心骨等,当时我也曾晕头转向,失落得无地自容。然而,时间长久之后,把过去这些目标转化为一生绘画实践长河中的过程时,这种看似没有主张的学习、临摹和试验又成为一个艺术家上下求索、摸石过河的勇气与毅力的表现,又成为一个艺术家成长过程中的必要、有效甚至是成功的历练与文化积淀。定神回望这些历练与积淀也的的确确融入了我的那些农村题材或重大主题的现实主义创作之中,如《抬头望柳》《寒露》《百团大战—彭德怀》。”

关于本土化、现代化油画的课题业内一直都在思考,油画家们也在各自的层面上努力实践着。油画家是否可以从现代主义思维模式中解脱出来,是否可以从中国美术史中寻找更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曹新林改变老套的写实主义方法,摆脱苏式油画的习俗,用自己独有的写实主义油画进行了探索和诠释,使现实主义的创作更加鲜活与生动。

与古为徒 从生活中寻找视觉的韵律感

除了学习西方巴洛克艺术、现代主义以及当代绘画的作品,长久以来,曹新林还持续不断地挖掘着一个更大的宝藏——书法。其对书法的研习与实践的成果,甚至让书界方家也不由地惊叹。王澄更是赞其书法“涉猎广、功夫实在、具相当规模”。

“其《心经》根脉显见于王之《圣教》,赵、董诸家亦见端倪,俨然正宗帖派,而其原本的魏碑以及碑体行草了无痕迹……驾驭笔墨有此把控能力着实令我惊叹!整幅界格而书,却是真、行、草相机而出、浑然一体!正是其强调发乎自然、气韵生动之写照。”王澄在《肇于自然——访曹新林先生》中如是评价。

“我书法的童子功可以忽略不计,对书法的热爱源于进入书画院之后。一旦钻进去,就身不由己了。”曹新林认为,要成为艺术家一是要有天分,二是要痴迷,痴迷意味着不是为了追求什么而去学习、创作,而是内心有一种按捺不住的冲动,让你不由自主地去做。

“书法的实践与书论的补习,让我感悟良多。”曹新林说,“用今天的话语说是,书法源于生活,生活中的各种阴阳元素经过人们编制酿造,形成书法的韵律,产生艺术的审美。”曹新林感慨地说,“中国书法除了没有涉及色彩问题之外,涵盖了人类全部的审美内容,甚至比西方人更加深刻和精微。”

曹新林曾撰文《与古为徒》《绘事后素》,他说这两篇文章可谓是他艺术生涯中最深切的体悟。总结一个字就是“人”,两个字就是“韵律”。是人就有情感,发乎自然,感应自然,才最动人。

曹新林说,古人对艺术与自然之关系和对艺术本质的理解和感悟远远高于今天的我们。曹新林真切希望,有朝一日,人们能够敏锐地看到中国人的艺术灵性与极致,不仅仅只有古老的书法,还有当今“与古为徒”经历了中国文化洗礼的油画家创作的油画作品。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202801 2020-12-02 00:00:00 三 岁月如歌:且听曹新林“未完待叙”KeywordPh俯仰古今中外 共鸣心之韵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