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V03版:巩义时报 出彩巩义人 上一版3  4下一版
V03
文明的使者,乡村的“老黄牛”
“甜嫂美乡村”志愿者 芝田镇乡村振兴“急先锋”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身边人物
文明的使者,乡村的“老黄牛”
——记鲁庄镇关帝庙村78岁老党员杨麦会

记者在巩义市鲁庄镇关帝庙村见到78岁的杨麦会时,他正在村委院里打扫卫生,满头银发在12月的风中有些凌乱,一瘸一拐的身影分外醒目。该村党总支书记李景高经过他的身旁说:“您就歇歇吧,有人扫。”杨麦会手中的大竹扫帚没停:“呵呵,没事没事,干点活活动活动筋骨,能长寿。”“唉,就是他,在村里当志愿者一当就是8年,打扫卫生、接电话、处理群众矛盾,无所不能,是俺村一宝。”李景高介绍说。 记者 李晓霞

厚德忠诚,一心为村里做事

关帝庙村5组的杨麦会,196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如今家里9口人,有5名共产党员。和杨麦会老人聊天,是一件轻松的事,也是一次受红色文化熏陶的过程,他说话不绕弯,三句话不离党:“俺不识字,说不出大道理,好日子都是共产党给的,要对得起党。在家闲着也是闲着,能为村里做点事,很光荣也很自豪。”

用村里群众的话说,杨麦会是个苦命人。他出生在贫寒之家,不记得爹的样子,是老娘艰辛地把他拉扯大。原本他有哥有姐的,娘怕养不活,都送了人。因此,杨麦会成了家里的独苗。

杨麦会的母亲活到了98岁高龄,老人最后的4年间,闲不住的杨麦会啥都不干只为娘,抱来抱去,擦屎擦尿,伺候得很尽心。“娘把俺养大,俺陪娘到老。”回忆那段日子,杨麦会老人说,“伺候娘虽然累点,但心里甜,大家都有过小时候离不开娘的经历。娘老了,就想让孩子陪在身边,喂她吃,陪她笑,俺愿意。党的政策好,俺又不缺吃不缺喝的……”

忠厚待人,始终做到心中有民

杨麦会把母亲的后事办了,本该享受天伦之乐的他主动找到村里,要无偿做志愿者。“人不能忘本,俺是党的人,就得为党工作,不能贪图自己享福。”那时的杨麦会,两个儿子已成家立业,并事业有成。他说服晚辈让自己穿上了红马甲,从此,成了一名志愿者。“虽然他腿脚不灵便,但每天早上来,总能在村委看到他,不是在扫地,就是在抹桌子。尤其是下雪的时候,早早就铲出了一条道,方便群众办事,几年如一日,不容易。”村干部连声赞叹。

杨麦会喜欢村里的这份工作,以当志愿者为荣。有一次下大雪,他早早往村委赶,脚下一滑,摔倒了,起身,又滑倒,但他硬是赶在群众办事前清扫出了一条道。“那事回家没敢说,要是说了,孩子们就不让来了。”杨麦会像个老小孩一样嘿嘿笑着说。

求真务实,始终做到心中有责

按说,年纪大了,乡村振兴的事应让年轻人多操点心,但杨麦会不这样想:“作为党员,有智出智,有力出力,谁说老了就干不成了?”

诸王山上的德根亭(有历史典故),就是杨麦会利用私人关系找来一部分资金和村里一起建成的。“没有好领导,下边人再使劲也不中。”杨麦会深有体会,归根结底,还是党组织作用发挥得好。为此,他们去了登封三次、南阳两次、郑州一次,杨麦会通过多次沟通,把争取到的5.5万元全部打到了镇财政账上。

德根亭建成,该松口气了吧?杨麦会却说:“山上绿化好了,广场还没建成,俺得催催,再争取些资金。再来俺村,一定能让你看到画一样的乡村。”热心肠的杨麦会对记者发出了邀请。

清正廉洁,始终做到心中有戒

采访结束时,李景高从几个方面对杨麦会的事迹做了总结:“对母亲孝,对共产党忠,对工作廉,对群众直。”细想,孝、忠、廉、直,不正是杨麦会老人的写照吗?

杨麦会走路很慢,瘸着腿、拄着棍子,却是巩义市的最美党员;杨麦会年龄偏大,满头白发,满脸褶皱,却是村里好人家庭的形象代言人。杨麦会依然执着:“俺还会继续做志愿者,不能忘了当初的入党誓言。”

杨麦会长期做志愿者的事迹正在鲁庄镇广为流传,而他,也用实际行动为群众树起了一道好人家庭的标杆。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户正成为好人家庭,也有越来越多的人穿起了红马甲。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210142 2020-12-31 00:00:00 四 文明的使者,乡村的“老黄牛”KeywordPh——记鲁庄镇关帝庙村78岁老党员杨麦会身边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