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市委十一届十三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2/2021-01/07/A06/20210107A06_brief.jpg 上一版3  4下一版
A06
2020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双战双胜”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郑州交出亮眼成绩单
2020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双战双胜”

市委十一届十三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审议了市委常委会2020年工作报告和抓党建工作情况专题报告。全会高度评价了我市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战略机遇,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开创了郑州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 郑报全媒体记者 赵柳影 董艳竹 曹婷 肖雅文

成绩单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我市坚持人民至上,牢记责任使命,强化统筹,精准发力,推动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民生事业协调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效。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全市上下强化统筹措施,市、县、乡、村四级响应,迅速构建起农村“以村保乡、以乡保县”、城市“以小区保社区、以社区保城区”的全覆盖防控体系;第一时间建立健全救治体系,仅用10天建成岐伯山医院;在全国率先形成“交通卡口—居民小区—各个单位—公共场所”四位一体健康码智能管理体系。同时第一时间启动复工复产,出台应对疫情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30条、促消费增活力稳增长10条、扩大有效投资11条等政策举措,常态化开展“三送一强”和“一联三帮”活动,最终取得了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双战双胜”。

2020年,全市上下健全完善高质量发展实践体系,把加快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发挥好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作用作为目标引领,确定了“东强、南动、西美、北静、中优、外联”的城市功能布局,加快城市有机更新。规划建设中原科技城,大力推进以人才聚集为核心的科技创新,积极引进“头部”企业,着力培育新兴产业。深化以“一网通办、一次办成”为牵引的“放管服”改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开展“城市大脑”建设攻坚,推进政务服务管理数字化全面提速。

2020年,我市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落细。疫情期间,及时出台为民造福10条意见,突出做好稳岗位、保就业、惠民生工作。坚持群众需求导向,大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电梯加装及社区卫生、社区文化、老年照料中心等建设,加大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在全国率先全面实施中小学午餐配餐和免费课后延时服务。

关键词 科技创新加速发力

高标准谋划建设中原科技城,加快构建“一廊、两翼、四区、多点”的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空间格局,出台实施“黄河人才计划”,创新推出“郑科贷”金融产品,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国家超算郑州中心顺利通过科技部验收,郑州科技大市场建设稳步推进,新建省级研发平台209家,市级研发平台152家,累计建设各级各类研发平台3547家。

强化企业主体作用,新培育科技型企业1861家,同比增长30.5%,预计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00家,增长40%,累计达到2900家,占全省45%以上。

关键词 产业转型步伐加快

立足郑州的人力资源优势,把发展以大批高素质劳动力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制造业发展的着力点,以数字化改造存量,以高质量项目招商做优增量,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工业结构不断优化,以数字经济和电子信息产业为引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的比重同比提升12.3个百分点、达到35.5%;全市“上云企业”达到3.1万家,占全省的38%。

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预计增长18%,金融业、物流业增加值预计分别同比增长4.9%、5.8%。

关键词 对外开放体系更加完善

随着郑万、郑阜、郑太高铁河南段和机南城际通车,“米”字形高铁网基本成型。“空中丝绸之路”国际航线网络进一步加密,货邮吞吐量达到63万吨、跃居全国机场第6位,其中国际航空货邮吞吐量增幅为48.2%,居全国机场首位。

“陆上丝绸之路”班列开行突破1130班,同比增长11.3%,班列运行综合效益继续保持全国先进,获批开展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建设。

“网上丝绸之路”预计全年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20%左右,入围跨境电商综试区先导城市。“海上丝绸之路”获批“郑州港”国际代码,实现与青岛、连云港等港口无缝衔接。

关键词 高品质推进城市建设

围绕“东强、南动、西美、北静、中优、外联”城市功能布局,统筹老城复兴、新城开发和乡村振兴,走好多中心、组团式、集约化、“三生”融合的城市发展路子。部署推进“三项工程、一项管理”,全市道路综合改造一期7条道路全面完工、二期9条道路正在建设;老旧小区改造完成1374个,受益群众70万人,36个城乡接合部综合改造扎实推进,建成示范村(点)21个;32个核心板块开发建设全面启动,全年实施项目261个,预计完成投资960亿元。

轨道交通三期全部开工,全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206.3公里,在建里程达203.5公里,网络化建设运营水平全面提升。新启动建设美丽乡村项目17个,创建省级“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示范村80个,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实现全覆盖,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0%以上。

关键词 持续深化改革

围绕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数字化转型,大力推进数字郑州“城市大脑”建设,深化以“一件‘事’”为牵引的“一网通办”改革和以“一‘事件’”为牵引的“一网统管”改革,公民个人、企业法人544项高频事项实现“网上办”,其中475项依托“郑好办”APP实现“掌上办”,300个“一件‘事’”改革任务圆满完成,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医疗等14个领域118个应用场景上线运行,基本构建了“一脑赋城、一网治城、一码通城、一端惠城”的格局,探索形成了政务服务网、城市治理网一体建设的“数字郑州模式”。

创新商事登记“1+X”模式,大力推进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跑动、清理中介事项、清理证明事项“四减两清理”,工程项目审批服务事项由122项精减到98项,审批时间由340个工作日压减至最长61个工作日、最短30个工作日。

关键词 持续抓好生态保护

聚焦“保安全、清乱象、强节水、优生态、美环境”,加快推进沿黄生态保护示范区建设。

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了市域散煤清零、主城区煤电清零、燃煤锅炉清零,全年优良天数达到230天,比上年增加57天,PM10、PM2.5年平均同比下降14.3%和12.1%;空气综合指数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排名中退出后20名,大气污染防控三年攻坚圆满收官。

关键词 文化建设持续繁荣

深入谋划推进郑汴洛“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世界级文化旅游带建设,研究完善了沿黄文化带、环嵩山文化带和中心城市文化集中展现区“两带一心”文旅融合发展布局,二砂文创园首期、芝麻街双创园正式开园,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二七商圈改造复兴等工程开工建设。

下转A07版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211300 2021-01-07 00:00:00 四 2020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双战双胜”KeywordPh郑州交出亮眼成绩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