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临近春节,在郑东新区智慧岛大厦,老家江西的郝竹林正紧张忙碌着新产品研发。去年5月,他放弃高薪,从上海来到郑州,入职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大数据研究院。“2015年的时候,我就开始关注郑州关于算法的工作岗位,当时这边的工作岗位非常少。然而这两年,郑州出现了很多新公司和算法岗位,这种速度是我没想到的。”郝竹林说。优越的工作环境、人性化的住房补贴,加上厚重亲切的中原文化气息,让他有一种郑州就是家乡的亲切感。 郑报全媒体记者 覃岩峰/文 丁友明/图 政策暖心 人才青睐郑州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多数来自于更好的就业岗位、更高的工资待遇、更大的发展平台。 郝竹林所在的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大数据研究院,是郑州市政府、郑东新区管委会共同打造的产学研结合的新型研发机构。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该院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加大研发力度,及时上线了“疫情通”,应用在郑东新区近20个小区。 “郑州各级党委、政府对我们科研机构的扶持政策非常暖心、服务保障非常贴心!”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大数据研究院院长王元卓表示,得益于好的政策环境,研究院落户到郑州一年多的时间里,引进了很多包括B(百度公司)、A(阿里巴巴集团)、T(腾讯公司)回来的高端的人才,包括中科院的研究员、教授们都非常愿意到这边来。 目前大数据研究院全职员工99人,70%以上为研发类人员;像郝竹林一样,有30人来自行业知名企业,45人来自省外或国外,更多的人才在郑州找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环境优美 居民安居乐游 “景美,路顺,视野开阔,尤其是晚上,夜景跟画一样漂亮。村里居民都喜欢来这夜跑、唱歌、跳舞。”走进郑东新区龙湖办事处安置区,回迁群众王琼雅对记者感慨道。 在她的印象中,近两年郑州的河沟变景观、荒地变公园,环境越来越靓丽,设施越来越完善,环境越来越宜居、宜乐、宜游。 环境靓丽,管理也更加智能。龙湖办事处开展“智慧+”系列行动,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智慧小区”。龙湖党工委负责人介绍:“我们建立了‘智慧小区’指挥中心,依托全覆盖的鹰眼全景、人脸识别智慧门禁、高空抛物24小时监控、电动车和地下室温感监控、电梯电动车上楼监控等5类300余个智能设备,以及智能垃圾分类设备,初步实现智能物业、智能安保全覆盖,切实提升数字化监测和警民联动能力。” 此外,办事处依托智慧终端和系统平台,群众办事实现智能“秒批”“一网通办”“就近办成”;借助5G技术,建成全国首条实现商业化常态运行的智能驾驶公交线路。 宜居宜业 郑州频频“上榜” 打造有温度的城市,温暖群众,也让郑州频频“上榜”。去年发布的《2020中国宜居宜业城市榜》中,郑州成功入选,被评为2020中国宜居宜业城市。 入选城市中,4个中央直辖城市北京、上海、重庆、天津全部上榜;15个副省级城市,上榜12个;28个省会首府城市,18个上榜;293个地级市,58个上榜;387个县级市,上榜9个。 能成功当选中国宜居宜业城市,与郑州城市建设快速发展提升密切相关。近几年,郑州城市建设发展日新月异,城市软硬件水平稳步提升,带给市民越来越便捷舒适的居住体验。郑州已形成以轨道交通、快速公交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慢行交通延伸的一体化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全市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政务服务“周末不打烊”,越来越多的事项实现“一证简办”“掌上办”,在2019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排名第一。继2018年经济总量破万亿后,2019年郑州经济实力继续攀升,当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21.4%,经济总量全国排名前移一位,居全国城市第15位。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到全省三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省比重超过两成,进出口总额占全省比重超七成。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6%。 一幅幅城市画卷次第铺展,让绿城变得更绿、让家园变得更美、让群众笑得更甜,成为一种触手可及的幸福。 |
3上一篇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