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十四五 再出发 上一版3  4下一版
十四五 再出发
科创引领 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紧扣时代命题 代表委员建言科技创新
科创引领 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5G自动驾驶公交行驶在中原科技城
“城市大脑”成果展示现场,市民与智能机器人互动
用VR眼镜欣赏文旅云节目

全国首条商业化常态运行智能驾驶公交线路、全国首例“郑州造”城市管养机器人……随着中原科技城建设快速推进,来自北上广深的高科技龙头企业如蒲公英般扎下根去、开出花来。郑州科技创新正以一种奋进赶超的青春和活力不断创新、持续突破。

紧扣科技创新时代命题,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建言郑州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重要位置,用更加灵活、开放、有效的产业人才政策,大力营造鼓励科技创新、支持科技创业浓厚氛围,将科技创新打造成郑州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郑报全媒体记者 覃岩峰 张昕

董艳竹 武建玲 赵文静/文

丁友明/图

把中原科技城打造成“新名片”

深圳海洋融创研究院郑州分院、郑州人工智能产业中心……新年伊始,多个高科技、新业态重大项目在中原科技城签约落地。作为郑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一号工程”,中原科技城建设成为全省两会热词。

省人大代表丁波认为,智能网联化和共享化是未来汽车行业的发展方向,郑州要站在产业链前端进行超前布局,建议设立智能自动驾驶示范区,通过示范区的建设加强郑州在新能源、人工智能与自动驾驶方面的优势。如可以适时在宇通无人驾驶车投放试验的基础上,将无人驾驶扩展至承运领域,打造郑州在汽车无人驾驶方面的技术和产业优势,并努力将其转化为市场优势,重塑和擦亮郑州新兴工业名片。

丁波表示,为适应汽车业智能网联化和共享化的发展方向,依托上汽集团全球云计算中心,上汽集团云计算软件中心也将在今年落户中原科技城。此外,上汽集团还将发挥“桥梁”的作用,引导其在全球的朋友圈企业落子郑州,强化郑州在全国乃至全球汽车工业版图中的影响力。

省人大代表吕挺琳表示,中原科技城作为河南省人才创新创业试验区,定位于打造郑州新旧动能转换发动机、中原地区科技创新策源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建议省里把中原科技城建设摆在创新发展的核心位置,积极引进科创机构,做大做强创新平台,真正将其打造成为“中西部创新高地”的主引擎。

用好高新企业创新平台“活资源”

省人大代表王菊仙表示,郑州要在科技创新实现弯道超车,传感器产业发展具有卡位优势。建议政府部门持续加大对传感器产业的投资培育,对成绩显著、有带头作用的企业给予专项资金、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大力培育河南本土传感器优势企业,积极开展国际技术引进和并购,使我省传感器产业快速成长壮大。积极增加应用场景投放,加速市场推广,产生聚合效应、迭代效应。

省政协委员郑高飞建议,要加强对企业科技创新全过程引导,解决好发展的“产学研政金商”问题,帮其过好基础研究关和成果转化关。“‘产学研’是基础,‘政金商’是发展。‘政’指的是政策环境,‘金’指的是金融支持,‘商’指的是商业模式。”政府可以参考深圳市科技企业创新失败后政府承担40%投入、郑州市科技创新专业服务券兑付等好的做法,在政策层面给企业科技创新以支持。引导金融机构联动创新型企业信贷产品服务,探索“研发贷”“风投贷”“订单贷”“前沿技术贷”等形式,建立完善“政府+保险+银行+担保公司”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分担机制,引入保险公司以规避风险。

“过去五年,我省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快速提升,与172家国家级创新平台、102家新型研发机构密切相关。”省人大代表钟素娟建议,加大研发投入奖励力度,设立国家级创新平台专项运行经费,同时在人才引进、项目立项、仪器更新、成果转化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让我省的国家级创新平台“聚集人才看得见、成果领先看得见、转化支撑看得见、经济效益看得见”。

让人才成为

高质量发展“助推器”

省人大代表孙先科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打造中西部创新高地。要加快建设人才强省,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造就一批中原学者、中原领军人才、中原青年拔尖人才,努力打造人才汇聚新高地、人才创业优选地、人才活力迸发地。

孙先科认为,省内高校还存在办学定位不明晰、同质化等问题,培养应用型人才高校亟待转型,改变人才培养上走同质化路子,根据自身发展和市场需求,培养更多“能上能下”人才。同时高校对设置专业要进行优化调整,对接我省“十四五”期间大力培育的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电子制造等十个万亿级产业,围绕十大新兴产业链,进行相应调整。在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加大支持扶持力度,根据不同高校类型制定不同政策评价体系进行分类管理,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出台更多政策,使得校企能够互惠双赢共同发展。

省政协委员朱明甫调研发现,中小企业没能力做应用创新、高校没兴趣做应用创新、科技工作者没决心做应用创新。针对创新主体的痛点,他建议由企业出资,高校或政府提供事业编制和科研平台,组建创新联合体,引进高层次人才,借助高校的科研基础,开展高质量应用创新,从而实现企业低成本创新,人才零风险创新,高校零出资创新。这样一来,强化了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降低了企业创新成本。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214084 2021-01-20 00:00:00 三 科创引领 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KeywordPh紧扣时代命题 代表委员建言科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