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月29日,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举行大会发言。本次大会共收到发言材料70篇,其中8名市政协委员围绕高水平开放、新兴产业发展、乡村振兴、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建设等作大会发言,建诤言献良策,出实招促发展。 郑报全媒体记者 武建玲 赵文静 建设中国(郑州)国际贸易中心 作为“一带一路”节点城市的郑州,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市政协委员李秋红代表九三学社郑州市委员会建议,明确中国(郑州)国际贸易中心的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将我市打造成为“一枢纽五中心”: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国际商品贸易集散中心、跨境电商联通中心、国际资源配置中心、国际贸易创新培育中心、国际服务贸易示范中心。 李秋红建议,围绕“一枢纽五中心”的功能定位,强化顶层设计,加快出台《全力打造中国(郑州)国际贸易中心五年行动计划》。同时,培育新经济、新业态,加快打造开放型经济产业体系,建立健全与国际市场规则相衔接的地方法规体系,形成国际化、便利化、法制化国际营商环境。 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碳达峰牵涉能源及产业的深度调整,2030年前碳达峰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挑战的过程。 市政协委员刘天启代表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建议,我市应展现省会城市、国家中心城市担当,尽快制订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各区县(市)和重点行业的达峰目标、路线图,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进入全国碳达峰城市前列。 “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很多产业面临调整,其中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光伏产业链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刘天启认为,我市在产业布局上应该考虑在光伏产业上占据一席之地,大力发展异质结电池生产制造,力争2至3年内在郑州建成多家产值过百亿异质结电池生产企业。要下大力引进异质结装备生产企业,建立新兴产业高端技术研究院,打造产业创新平台,为我市相关产业发展提供新支撑。 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在市政协委员陈玉山看来,在当前背景下,如何加大供应链管理创新与应用,增强我市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确保“十四五”开好局,意义重大。 陈玉山建议,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做好“体检方案”,摸清我市产业基础“薄弱环节”,列出亟须攻关的“卡脖子”产品和技术清单,鼓励骨干企业和供应链相关科研院所有针对性地进行基础研究,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坚持做强实体经济,着力培养一批产业链供应链“链主”企业。 陈玉山提出,提升我市供应链管理服务企业的发展水平,推进供应链管理服务平台做大做强,建立供应链产业发展支撑体系,打造供应链产业发展集聚区,加速培育一批供应链领先企业,培育产业链供应链新动能。加强顶层设计,确保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形成引领未来产业发展新优势。 全力打造“文化时尚之都” 市政协委员寇爽说,郑州要赋予时尚产业新动能,形成“文化时尚之都”,走出定位精准、特色鲜明的时尚发展之路。寇爽认为,郑州应围绕“文化引领、科技创新、品质提升、消费带动、活动扩容”,构筑多层次品牌发展体系,打造“文化、时尚、制造、商贸、会展”发展主线,彰显属于郑州的时尚特色。 寇爽建议,在主城区建设“一大厦”(河南服装大厦)、“一园区”(165数字经济产业园)、“一中心”(郑州时尚发布中心),形成主城区引领,产业带跟进,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时尚设计、时尚消费中心。做好交错型产业带发展规划,让郑州时尚走向世界。 强化科技创新赋能数字经济 “我们要将网络经济从消费端全面推向生产端,抢占数字经济高地。”市政协委员刘相军认为,要围绕我市制造业“链主企业”和优势产业链条,推广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生产方式;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根据行业形势收集相关数据,总结成熟经验,逐步建立数字化优势产业的行业规范,形成数字经济的“郑州标准”;以工业大数据为基础,助力龙头企业探索供应链金融,形成“数字产业”与“数字金融”的良性反馈。 刘相军建议以政府投入带动社会资金集聚,加大财政投入,围绕中原科技城、鲲鹏小镇等科技板块建设,扩大政府引导基金规模,组建创新联盟,鼓励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攻关与协同研发,以机制创新促进技术创新,释放数字经济的“技术红利”。 打造中国汉字数字化产业高地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市政协委员马长林认为,汉字文创产业开发空间巨大,汉字的“古老内涵+年轻活力”,可为郑州经济的发展,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 马长林建议,在郑州设立“黄河流域汉字文化节”;在黄河沿岸建设“黄河汉字文化主题公园”,规划建设“中国黄河汉字文化碑林”“中国历史文化名园”等,使之成为文化赋能、创新驱动的“汉字文化地标”;规划建设“中国汉字数字化博物馆”;建设“中国汉字文化产业园”……把郑州打造成中国汉字数字化产业的发展高地。 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 “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市政协委员冯静建议,注重推进城乡融合、文旅融合、农旅融合;在精品村、示范村的打造管理上,推行评级标准;在民宿建设上要充分利用和彰显豫剧、民间故事等河南特色文化资源,在建设美丽乡村基础上突出地域特色,以点串线全域推进,科学编制规划,确保落地生根。 冯静认为,在机制创新方面,可探索支持社会资本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深度合作方式,推进乡村振兴。 赋予黄河文化新的表达 市政协委员阮志斌认为,在郑州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的建设中,应根据郑州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以“旁观者”的眼光、从专业的角度,理清最具特色的元素,找准突破口、集中“火力”突围,形成记忆点,提升辨识度;强化文化类旅游的参与性、体验性、娱乐性,让每个地标都有说头、有看头,使城市的每一个节点都散发黄河文化的气息;策划以郑州黄河文化为内容、趋合消费者心理需求的活动,再造郑州的“新流行”形象,赋予黄河文化新的表达。 |
3上一篇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