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04版:郑东时报 重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郑东
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聚力“东强”战略 扛起全市“两化五强”新使命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聚力“东强”战略 扛起全市“两化五强”新使命
郑东新区党工委召开2021年度工作大会安排部署“十四五”和2021年重点工作

2月2日至3日,郑东新区党工委召开2021年度工作大会,总结过去一年和“十三五”的工作,安排部署“十四五”和2021年重点工作,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实施“一二三五八”,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中原科技城为抓手,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全力加快郑东新区由“以城带产”向“以产促城”转变,尽快实现“东部强起来”的战略目标,为郑州现代化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记者 马燕 王阳 通讯员 李盼 文/图

“十三五”规划完美收官

“东强”战略迈出坚实步伐

数据显示,2020年郑东新区经济平稳运行、稳中向好,保持了全市领跑的良好态势: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200亿元,同比增长3.5%,规模居全市第二;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97亿元(白沙片区完成投资251亿元,占比3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24.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规模均居全市第一;社消零总额完成562亿元,连续10个月实现稳步回升,位居全市第二。省、市重点项目综合考评分居全市第二和第一。

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取得“双战双胜”。第一时间成立“一办八组”防控体系,第一时间设立500个社区卡口,全面筑牢“郑东防线”,海马公园社区疫情防控经验在全省推广,居家隔离“四个一”暖心服务、“三联三防三必须”、“红色楼长”等特色做法被媒体广泛报道。推动“三送一强”助企稳岗,出台“郑东30条”,第一时间启动复工复产,创新推出企业开办公章免费送等“三免”服务,累计帮扶企业4万余家,解决问题13万余个,减免税费、房租近30亿元,协调各类资金超250亿元,拨付应急稳岗补贴近3亿元,19万市场主体和177所学校应复尽复。

中原科技城开局良好。40天高标准完成中原科技城概念性城市设计方案国际征集,一个月完成“一体两翼”规划布局整合,核心区建筑方案确定。郑州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凤栖阁等建筑方案设计大头落地,“中原科技城管委会”“河南省人才创新创业试验区”正式揭牌运行。对接复星国际、深兰科技等重点项目150余个,签约全国首个千亿级科技服务企业—启迪科服总部、上汽集团云计算软件研发中心、恒力集团等领军项目70个,总投资超1200亿元。国际化人工智能科技园、海康威视郑州科技园、大华股份中原区域总部等拿地项目相继开工,龙头项目集聚效应已然形成。出台人才发展“龙腾十条”,在“宽门槛、送福利、零租金、重奖补、提待遇”方面给予人才和创新团队更大力度支持。人才引进“一件事”“英才汇”平台在全省率先上线。

持续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新引进金融机构20家,核心区持牌类金融机构达到374家,金融业增加值完成371亿元,占全区GDP近1/3,中央商务区以第一名的成绩实现全省唯一“六星级”服务业“两区”“五连冠”。新引进中国电力建设集团、阿里巴巴、复星集团等国际国内500强企业4家,累计入驻世界500强企业73家、国内500强企业95家。全年培育亿元楼宇42栋,郑州银行大厦成为全区首个税收突破20亿元的楼宇。

城区功能形象和品质显著提升。道路综合改造方面,一期黄河东路改造和东区12条自选道路改造全部完工,二期东风路改造有序推进,陇海路绿化提升在全市率先完成;老旧小区改造方面,有序推进38个改造项目,已完工10个。如意湖、龙湖实现通航,“如意画舫夜游两湖”成为“郑州夜景新名片”。新建、提升改造公厕84座,34座智能化公厕建成开放。新增停车泊位1.8万余个,生活垃圾分拣中心投用,安装防沉降井盖4456个,城市功能更加完善。

与此同时,国际城市设计大会、高等教育国际论坛、金鸡百花电影节颁奖典礼等大型活动云集东区,中部地区对外交往中心地位凸显。河南省实验中学加快推进,清华附中等9个项目建成投用,新增优质学位1.89万个,接收安置区配建幼儿园34所,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学位占比达80%以上,学前教育领先全省,为民造福各项工作扎实有效。坚持大抓基层、大抓支部,整顿调整“大支部”35个、软弱涣散党组织5个,127个村(社区)党组织和78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完成换届,基层党组织班子结构全面优化提升,高质量党建保障作用持续增强。

实施“一二三五八” 开启“东强”战略新征程

“十四五”期间,郑东新区总体发展思路将坚持“东强”战略统揽,加快建设郑州“两化(国际化、现代化)”先行区,强化打造国家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区域性金融中心、中部地区总部经济中心等三大中心,突出五大核心板块建设,实现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转型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社会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等八大发展目标。

力争到2025年,GDP完成2000亿元以上,增速9%以上,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5%以上,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支撑力进一步提升;落地高层次人才1800名以上,园区从业人员达10万人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00家以上,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00家以上,把中原科技城打造成为全省人才最密集、经济密度最高、利税产出最大的科创高地。坚持改革开放,不断提高城市活力,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现群众美好生活,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2021年,郑东新区将以“东强”战略为统揽,以中原科技城等五大核心板块建设为重点,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六稳”“六保”,聚焦打好“三大战役”,做优“三个环境”,强化担当,奋勇拼搏,狠抓落实,努力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6%以上,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2%以上的预期目标,确保“十四五”开好头、起好步。

打好中原科技城建设攻坚战。全年组织高质量集中签约活动12次以上,签约优质项目80个以上,入驻60个以上。引进字节跳动中原区域总部、京东区域总部及研发中心等“头部”企业13家,落地哈工大郑州研究院、上海交大中原空临天技术研究院、北理工郑州智能科技研究院等大院名所12个,集聚加拿大华裔科学家冀显博士领衔的5G通信、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空天系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王朝立博士领衔的高空作业机器人等创新团队30个。加快推进项目建设,推动国际化人工智能科技园年底前主体封顶,海康威视郑州科技园、大华股份中原区域总部完成正负零施工,9月底鲲鹏软件小镇环云溪湾区域具备入驻条件;加快推进中原大数据中心建设,年底前启迪科技城(一期)部分投用等。持续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建立中原科技城人才创新发展研究院,全年引进和培育国家级顶尖人才20人以上、地方级领军人才30人以上、优秀青年人才300人以上,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100人以上,深入推进数字豫才培养计划,年底前培养1万名基础软件人才。推动中原科技城产业引导基金年内到位5亿元,撬动社会资本15亿元以上。设立郑州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引导基金,引入深创投、上海赛领资本等创投机构10家以上。加快建设龙湖、龙子湖和科学谷之间联络通道,龙湖北部片区重点开工建设龙源十街、龙翼二街穿湖隧道,5月1日前正式开通龙源十三街穿湖隧道;龙子湖片区加快推进龙翼八街、龙翼七街下穿铁路段建设,开通龙湖与龙子湖的联络通道等。积极整合人才房源,5月底前力争建成交付省直青年人才公寓1000套,年内再交付精装修安置房源600套以上。

打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主动战。持续放大东区金融机构高度集聚、智慧岛基金政策优势,大力发展科技金融、供应链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积极引导金融支持科技企业发展,争取新增上市或挂牌企业2家以上。打造总部经济产业集群,力争再引进省内优质企业总部10家以上、国内头部企业10家以上、世界500强2家以上。以总部经济助推楼宇经济发展,全年培育税收超亿元楼宇43栋以上。规划培育1~2条以文旅为突出特色的商业街区,繁荣夜经济,扩大节假日消费,营造多样化消费场景,增添东区烟火气。提升如意湖—龙湖运河沿岸景观品质,大力发展水上游览、无人机观光等特色城市旅游,不断提升东区知名度、美誉度。

打好城市品质内涵提升战。加速推进五大核心板块建设,中原科技城标志性项目加快落地建设,金融岛外环9栋自建项目年底全部封顶,剩余楼宇全部开工,2年内全部建成。鲲鹏软件小镇一期基本建成,云湖智慧城一期2年内建成。持续推进“三项工程、一项管理”,坚持设计引领,精细化施工管理,营造良好城市生活氛围,统筹做好地下管网、雨污分流、楼道整理、楼顶维护等改造,确保全区38个老旧小区(院)改造6月底圆满收官;开工建设2个综合性城市公园、16个城市游园,加快推进龙子湖郊野公园建设,建成象山人才公园、省档案馆西侧游园、北三环东段南侧生态廊道,开工沿黄生态廊道和S312沿线绿化,新增绿化150万平方米以上等。

做优国内一流的经济发展环境。发挥自贸区、中原科技城离岸孵化中心等优势,积极开展招商、对外文化交流等活动,力争导入更多国内国际资源,力争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68亿元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完成9亿美元以上。持续深化一件“事”“一网通办、一次办成”改革,做好“一件事”梳理,在减事项、减环节、减材料、减费用、减时间上下功夫,在政策兑现“免审即享”方面探索创新,努力把郑东新区打造成为“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群众体验最优”的政务服务标杆城区;聚焦政务管理,抓好一“事件”“一网统管、依法处置”改革。优化完善智慧城市管理中心和智慧岛·未来全景实验室智慧场景,积极融入郑州城市大脑118个应用场景,逐步将社区管理类问题、相关局(办)业务统一纳入智慧城市管理平台,打造“区、街道、社区”三级组织管理体系,力争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环保等一批重点应用场景走在全市前列,打造智慧城市、“一网统管”先行示范区。

做优群众满意的公共服务环境。新开工学校7所,建成5所,新增学位8340个。加快大河村遗址考古公园、郑东新区图书馆、文化馆、市民体育公园、水上运动中心、星光里等重点项目建设。持续推进“2+1+N”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一季度开工河南金庚中医院、东区第一人民医院、中医院等项目,年底前公共卫生应急中心主体建成,新建和改制政府主导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家,年底前政府主导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占比达到100%等。

与此同时,要坚持提升社会治理能力,通过毫不松懈抓紧冬春季节疫情防控,大力推进治气、治水、治土、治废“四治”,做优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通过加强素质能力建设,高质量推进村(社区)“两委”换届,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等重点工作,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治建设,为“东强”战略实施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相关链接

郑东新区“十三五”这5年

综合经济实力实现大幅跃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大关,2020年达到1200亿元,均较“十二五”末实现翻番,第三产业增加值和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十二五”末的近2倍,各项经济指标年均增长率均在9%左右,领先全市,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超过10%,郑东新区在全市的龙头引领地位得到巩固。

城市建设品质实现大幅跃升。建成区面积由105平方公里增加到155平方公里,绿地面积由2750万平方米增加到3424万平方米,水系面积由1100万平方米增加到1680万平方米,年增长均在10%以上,金融岛初具形象,智慧岛全面建成,中原科技城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如意形城市形态初具形象。累计开工道路775公里,实现通车644公里,完成投资660亿元;累计铺设自来水、电力、天然气、热力等各类管网2442公里,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以“三项工程、一项管理”为抓手,城市品质风貌进一步靓丽,智能化精细化管理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城市活力实现大幅跃升。入区金融机构达1300余家,基金机构192家,管理资金规模突破3000亿元;中原科技城对各类科创人才和团队的吸引力日渐提升,核心引擎作用日益凸显;累计集聚大型总部140余家,高层次商服机构近800家,创新活力持续增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加快构筑。

营商环境实现大幅跃升。先后实施“五单一网”“政务服务集成化”“一口受理”“最多跑一次”“一网通办、一次办成”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等政务服务改革。探索建立服务“八同步”项目推进机制,实现招商项目“拿地即开工”,做法被国务院自贸区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推广。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由265个工作日压缩至61个工作日内。群众高频服务事项基本实现“网上办”“就近办”,打造了“双拎”“双即”“五免”服务等一批政务服务品牌,市场投资活力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增速连续4年位居全市第一。

城乡居民幸福指数实现大幅跃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基本实现全覆盖;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增至10213张,较“十二五”末增长一倍;中小学幼儿园数量增至153所,在校生增至10万人,均较“十二五”末增长50%;清华附中、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上师大附中、河南省实验中学等一大批名校入驻,基础教育发展水平进入全市全省前列;新建便民服务中心13个,保障性住房5120套。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217596 2021-02-04 00:00:00 四 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聚力“东强”战略 扛起全市“两化五强”新使命KeywordPh郑东新区党工委召开2021年度工作大会安排部署“十四五”和2021年重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