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E04版:聚焦二七区两会 上一版3  4下一版
E04-05
“十四五”:高质量打造“三个二七”,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新城区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2020年经济社会呈现持续恢复向好态势,2021年重点抓好七个方面工作
“十四五”:高质量打造“三个二七”,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新城区

2月3日,二七区十六届人大六次会议开幕,区长苏建设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

2020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二七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社会呈现持续恢复向好态势。回顾“十三五”,二七区办好了一批深受群众欢迎的好事实事,谱写了“三个二七”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接下来,二七区将振奋精神、真抓实干,高质量打造“三个二七”,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新城区,在“十四五”新征程中奋勇前进,以优异成绩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记者 景静

2020年

经济社会呈现

持续恢复向好态势

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760.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7%,其他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

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在第五届中国社区治理论坛暨全国城乡社区疫情防控优秀案例交流会上,二七区3个案例获评“全国优秀案例”并交流分享。

经济态势企稳向好

常态化推进“三送一强”“一联三帮”活动,累计帮扶企业3078家、解决用工5.58万人、减免税费8.4亿元、提供资金17.76亿元。新增城镇就业21164人。

260个重大项目全年完成投资470.1亿元,65个重点项目全面开工;33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10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79.8亿元,打造万达金街等36个特色街区,在醉美·夜郑州“十佳深夜好去处”评选中,二七区3处夜消费场所进入榜单。

围绕产业链精准招商,签约额达362亿元。创新招商引资“云推介”模式,金茂集团、招商蛇口等世界500强企业入驻凤湖智能新区。

新增省市级创新创业载体5家、科技型企业85家、高新技术企业47家,认定重点实验室11家、工程技术中心8家,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5.68亿元。

深化放管服改革,实现1054个事项“一次不用跑”、535个事项“即来即办”、153个事项“一证通办”。二七商圈“企业慧服务”和“二七区政务畅通日”获评全市政务服务精品案例。累计受理各类审批及服务事项120余万件,服务群众140万人次。

发展质效稳步提升

二七特色商业区全年完成总营业收入175亿元,蝉联河南省五星级服务业两区。马寨产业集聚区获批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二七新区统筹推进64个重大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3亿元。樱桃沟景区荣获“河南省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樱桃沟社区入选“全国重点文化旅游村”。

百年德化历史文化片区、建业足球小镇、二七华侨城等一批主导产业项目焕发强劲活力。全区电子商务交易额完成115.6亿元,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额达3.43亿美元,楼宇(总部)经济实现税收14.35亿元。

二七商圈板块36个重大项目、15项重点工作有序推进,二七广场隧道全面开工,德化步行街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凤湖智能新区板块7条道路建成通车,中原数字经济科创园等项目落地开工。

健康产业板块成功引进5个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华侨城文旅板块内河南工艺美术馆、省曲剧话剧艺术中心等项目加快推进。总部经济板块入驻企业900多家。

城区魅力日益彰显

“一环十横十纵”道路综合改造一期3条道路全面完工。完成236个老旧小区改造。新建13座休闲广场、56个口袋花园。打造8个城乡接合部改造提升亮点,135个配套工程项目完工。

建成8个美丽街区,“三路一园”项目获评“城市家具国家标准研制试点项目”。创建120条优秀以上道路。

新开工刘胡垌三期等5个安置区项目,张寨等5个安置房实现回迁。大力推进130条市政道路建设,杏贾路等30条道路建成通车。新建13座公厕,新增9264个公共停车泊位,设置9290个夜间限时停车泊位。

污染治理取得积极成效,优良天数241天,市内八区排名第一。新建2个综合性公园、30个微公园游园,完成28个生态项目,新增绿化面积280万平方米。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民生领域累计支出36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74.3%。发放各类救助资金5.9亿元,惠及2.5万人次。分配公共租赁住房4175套。棚户区改造安置房新开工972套,基本建成4574套。改建提升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4家健康小屋。新开工21个养老服务设施项目,升级53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累计发放高龄津贴1964.8万元、惠及1.47万人。

新改扩建14个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开展“舞台艺术送基层”44场、“戏曲进校园进乡村”78场、公益演出259场。新建16条健身路径、3个健身活动中心、2个多功能运动场,社区健身设施覆盖率达100%。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经验被全国推广。

新投用中小学、幼儿园14所,新增优质学位1.04万个,中小学午餐供餐、课后延时服务实现全覆盖。组建陇西小学等14个名校教育集团。做好全面两孩政策配套服务,荣获“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大力实施等16类117个“温暖二七”项目,受益群众31.5万人,荣获中华慈善品牌项目、省“99公益日”先进单位、市“精准扶贫慈善先进单位”等荣誉,“慈善+新零售”模式在全省推广。

2021年

重点抓好

七个方面工作

全年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

创新驱动+科技引领

构建更具活力的区域科创中心

发挥二七科创中心等平台作用,支持中物科技园等企业融入国家和省市实验室体系,力争全区研发平台达到170家以上。力争全区“双创”载体总数达到20家以上、在孵企业500家以上。力争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120家、科技型企业39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6.5亿元以上。

加强与三大运营商合作,建设全域可视化、运行智慧化、治理数字化的区级“城市大脑”运营中心。

转型升级+补链强链

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突出食品制造、装备制造产业强链补链,力争新签约2个5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依托“园中园”引进25个高品质二次招商项目。力争完成5个智能化改造项目,技改投资增长10%以上。

统筹华润万象城二期等高端商贸项目,布局建设新零售示范街区;抓好大学路航海路商业次中心、航海路嵩山路等一批特色街区建设。

加快郑投科技创新园等项目运作,推进华润智慧创新城等项目建设,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科技服务产业集群。

围绕“全域旅游”,力争全年接待游客420万人以上,旅游收入增长5%以上;依托万科健康养老产业园等项目,打造郑州市民休闲旅游康养首选地。

扩大内需+内外循环 培育更为强劲的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抓好270个总投资2848.3亿元的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完成年度投资477亿元以上。

开展文化旅游惠民消费季、消费促进月等活动。依托丝路网红大厦等平台,发展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新型业态。持续提升樱桃沟景区、二七万达等夜消费潜力。力争新建及提升改造智慧化菜市场2家,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服务圈”。

创新使用平台招商、基金招商等方式,力争引进2个10亿元以上高质量项目。引进1~2家品牌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打造外向型经济“增长极”。

板块协调+提质更新 塑造更高能级的现代化城乡格局

力争年内二七广场隧道项目建设主体完工,启动二七广场及二七路等5条景观大道建设。加快推进德化步行街改造提升工作,抓好普乐天地等产业项目招商。

力争二七商圈、凤湖智能新区、足球小镇3个板块年底前彰显魅力形象。加快金水河源生态修复等项目建设,确保华侨城板块初见成效。推进健康板块内仲景医药物流产业园等项目年底前实质性开工建设。抓好总部经济板块内盛润运河城国际广场建设。

确保齐礼阎等6个项目安置房开工,大田垌等8个项目安置房回迁。全力推进渠南路等61条市政道路建设、大同路等17条城市道路改造,力争年底建成通车30条。

力争年底前完成248个老旧小区改造任务,推动无主管楼院“红色物业”全覆盖。试点先行推动“物业城市”,打造123条精品道路;完成1.7万平方米道路中小修;新建6500个公共停车泊位。

乡村振兴+生态治理 塑造更具魅力的美丽田园风貌

力争通过1~2年的时间,高质量打造申河等4个精品村,袁河等4个示范村,尖岗等6个规范村,规划3~4条精品旅游线路。

重点推进水晶城文化公园等“一园一廊一路”、右江路生态廊道等“一廊五园”建设,加快芦村河遗址公园、先锋创意城市公园建设,力争新建16个公园游园,新增绿化面积60万平方米以上。

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确保完成PM2.5、PM10等目标任务。强力推进水污染防治,切实改善“四河两库一渠”水生态环境。

改革赋能+环境支撑 打造更具吸引力的城市发展环境

推进“一网通办、一次办成”政务服务改革,推行跨省通办、异地可办、免申即享。加快政府数字化转型,推进区城市运营中心、智慧城管、智慧社区试点等项目建设。

新建一批小微企业园,推进“10+3”建设计划,力争年底前竣工3个、新开工4个、摘牌3个、储备3个。做好华中食品、灏宇纸品等企业上市辅导,力争名扬窗饰等4个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有序上市。

民生兜底+普惠共享 创造更加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

织密织牢常态化疫情防控体系,加强关键环节管控,有序推进新冠疫苗分批接种。力争新增城镇就业1.95万人。持续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社会福利和公益慈善事业。

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7所,新增学位4860个。持续普及优化午餐供餐和课后延时服务,巩固消除大班额成果。新建9家公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强农村卫生室(所)规范化建设。加快区级图书馆、文化馆建设。

“十三五”期间

办好了一批深受群众欢迎的

好事实事

全区地区生产总值2020年完成760.2亿元,是2015年的1.64倍;

累计运作重大项目570个、完成投资2300亿元;

经济总量、财政实力和群众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大幅提升

连续4年荣获全市综合考核工作优秀单位

连年入选全国“综合实力、投资潜力、创新创业、绿色发展”4个百强区

进入首批“胡润2020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区域百强榜”

经济结构加速优化

累计引进96个龙头产业项目、签约额2840亿元。形成了“四区联动、六核协同、多点支撑”的产业布局体系。 城市品质不断提升

新建53条道路;创新了智慧城管、智慧停车、城市物业等模式;建成开放馨悦园等126个公园游园,公园绿地面积达1400公顷。

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双统筹”经验被全国推广,连续3年荣获全市“生态建设优秀集体”,连续5年荣获全市“大气污染防治优秀单位”,尖岗水库获评全国首批“最美水站”,“田园二七”荣获美丽中国建设优秀案例。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财政在民生领域年均投入70%以上。新增城镇就业超10万人,建成保障性住房19619套、中小学幼儿园39所、安置房1279万平方米。“温暖二七”荣获中华慈善大奖、中国慈善年度推动者,在全国连续4次作经验交流。

“十四五”时期

在郑州发展大局中的

战略地位更加凸显

2035年远景目标 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新城区风貌全面展现、功能全面形成、站位全面确立,基本实现“三化五区”建设目标。

“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 综合实力更强、城区功能更优、城乡环境更美、文明风貌更好、治理水平更高、民生福祉更多。

空间布局 结合郑州“中优”“西美”功能布局,突出城区功能优化和承载要求,统筹优化城区空间资源,加快构建“四区联动、六核协同、多点支撑”的空间布局。

突出抓好九个方面工作 畅通内外循环,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聚焦品质提升,打造城市复兴典范;突出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坚持创新驱动,打造发展新引擎;建设“田园二七”,塑造郑州“西美示范”;弘扬“二七精神”,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打好温暖品牌,建设幸福美好家园;维护和谐稳定,创建城区社会治理新标杆;加强实施保障,向新百年目标奋进。

■名词解释

“三化” 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

“五区” 建成郑州国家中心城市高端商贸引领区、全国城市复兴典范郑州核心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文化传承繁荣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西美”示范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现代治理标杆区。

“四区联动” 二七新区、二七特色商业区、马寨产城融合示范区和樱桃沟西美示范区,围绕全域发展理念,推动四区联动融合发展。

“六核协同” 二七商圈板块、健康产业板块、华侨城文旅板块、总部经济板块、凤湖智能新区板块、足球小镇板块,合力成为“十四五”时期二七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点、城区品质提升的突破点。

“多点支撑” 打造丝路网红大厦新经济中心、万达现代商贸服务中心、河医医疗服务中心、海为科创中心、古玩城文化交易中心、瑞光文创中心、中部电子商务中心、正商城楼宇经济培育中心、中原路5G科技服务中心等多个支撑点。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217927 2021-02-05 00:00:00 五 “十四五”:高质量打造“三个二七”,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新城区KeywordPh2020年经济社会呈现持续恢复向好态势,2021年重点抓好七个方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