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讯 2月3日,惠济区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开幕。区长丁文霞在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回顾了极不平凡的2020年,总结了过去5年取得的成绩。 站在两个“五年”的交界线上,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考验、复工复产、国家黄河战略等重大机遇与挑战,惠济区答卷成果丰硕。 记者 蔺洋 5年来 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 四大突破:地区生产总值超200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3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超2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200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4.4%,增速居六区第一。 结构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1.6∶35.5∶62.9,一产比重降低2.2个百分点,三产比重提高3.3个百分点,以现代服务业、服务型制造业为主导的经济体系加速形成。市场主体达5.4万户,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33家,分别为“十二五”末的5倍和5.5倍。 促活经济:深化放管服改革,“互联网+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加速推进,落实“最多跑一次改革”事项1076项。 惠济万达、宜家家居等大型商超相继建成营业,商超面积达到41万平方米,为“十二五”末的近14倍。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三全、思念、中铁大桥缆索领跑行业,中原股交中心挂牌企业达189家;全社会研发投入预计达到5亿元,为“十二五”末的近3倍,培育市级科技型企业79家,国家级众创空间3家、省级研发平台14个。 5年来 城乡风貌发生根本性变化 安心住:开工建设安置房690万平方米,回迁群众9万人,分别是“十二五”末的2倍、45.3倍。建成区面积达55.4平方公里,比“十二五”末增加20平方公里。 随心行:建成市政道路102条,增加通车里程109公里。地铁2号、3号、4号、7号线“两纵两横”体系加速构建。新增、优化公交线路71条,新增公交里程387.2公里,实现“全域公交”一体化,被评为“都市公交创建工作先进单位”。 便民处:建成公共停车场14处、停车泊位9529个,新建公厕115座、垃圾转运站4个,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实现全覆盖。 “五大行动”强力推进黄河滩区综合治理,退出渔业养殖6200余亩,栽植绿化树木22万多株,恢复湿地2500亩。 14座污水处理站建成运营,基本实现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 高标准实施国土绿化1.2万亩,建成公园游园126个,打造微景观76处,建成生态廊道13条,连通提质绿道63公里,新增绿地2119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7%以上。 PM10、PM2.5年均浓度较“十二五”末分别下降43%和45%,绿树红花随处可见,蓝天白云渐成常态。 5年来 社会事业持续加码民生福祉 保障加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持续向民生领域倾斜,累计安排民生支出73亿元,年均增速17.6%。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高,累计城镇新增就业1.6万人,发放培训补贴1.1亿元,职业技能提升培训8.6万人。 资源加码: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新建(改扩建)中小学29所,投用15所;20所小区配建幼儿园收归公办,投用10所;引进优质教育资源5个、在职优秀教师165人,公开招聘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等高校毕业生1369人,市级以上名师、骨干教师、学术技术带头人分别达到36人、385人、18人。 新增三甲医院2家,结束了辖区无影院、无三甲医院的历史。 安全加码:扎实开展文明创建,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妥善化解一批重点矛盾纠纷和信访事项,治安态势持续向好,群众的安全感不断提升。 5年来 政务服务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以政治建设为统领,贯通运用“五种学习方式”,推动政府系统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成为政府系统干部政治思想的“总开关”,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全面引领政治站位、思想方法、施政方向,有效推动各级决策部署落地见效。坚持区政府常务会学法制度,持续规范科学民主决策程序,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被市委命名为“郑州市法治区”。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累计办结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1206件,满意率99.9%以上。全面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认真实行政务公开和“三公”经费预决算公开,切实加大审计监督力度,行风政风持续改善,政府效能持续提升。 2020年 成绩单 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左右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7%,增速居六区第一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4.7亿元,其中税收完成29.8亿元,税收占比达8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19.8亿元 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民生支出20.9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总支出的75.5%,增长14% 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分别增长1%、4.5% 新开工安置房71万平方米,网签11828套,回迁群众8498人,超额完成市定任务 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优良天数均居全市第一 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金鸡百花电影节、2020中国500强企业高峰论坛等重大活动在惠济顺利开展 成功举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层论坛 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家,增长88%,增速居全市第一 打赢三场硬仗 经济社会稳中有进 疫情防控 第一时间建立高效防控体系,5400余名机关干部、公安干警、社区工作者和医卫人员,对374个村(社区)卡点、5个交通卡口闭环管理。 在全市率先高标准设立发热门诊,获国家卫健委高度肯定。 创新实施“楼栋长管理、三色管理、出入证管理”“机关干部+民警+社区人员+志愿者”防控模式,受到国家、省市高度认可。 在全市率先设立丰乐农庄健康关爱中心,全年累计接收航班45架次、5435人集中隔离。 创新建立进口冷链食品监管“一总三分”工作专班,建成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仓,实行“集中监测、集中消杀、集中存储、集中赋码”,为遏制冷链疫情传播做出惠济贡献。 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建成投用,核酸检测能力提升至每日1.1万人份。 连续300天以上无新增病例的重大战略成果,20人、9个单位获省市表彰。 复工复产 在全省率先实现企业务工人员“点对点”转运,累计帮助3843家市场主体解决用工15.6万人,减租减息减税降费3亿元。 15个省、市重点项目全部开工,118个区重点项目全面推进,超额完成年度投资目标。 食品制造业总产值实现两位数增长,达到120亿元。 发放消费券300万元,开展多样化促消费活动80余场,直接经济效益超5000万元,间接拉动居民消费超2.1亿元。 深入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 荥泽古城文旅融合项目、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遗址生态公园、西山遗址生态文化公园谋划加快推进。 现代信息产业初具规模。“城市大脑”一期建设加快推进;建成5G基站800余座,实现中心城区全覆盖。 践行国家黄河战略 沿黄生态带加快建设。黄河滩地公园约63公里彩色慢行道路及南裹头、海事码头、惠武浮桥3个观景点建成,郑州沿黄生态廊道示范段完工。 高质量编制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起步区三年行动计划,沿黄区域发展脉络更加清晰。 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加快打造。黄河天下文化综合体、黄河国家博物馆、大河文化绿道等项目有序实施。《黄河文库·文学黄河》十卷丛书编撰完成,第三届大河诗会成功举办,《春天的黄河谣》入选“2020年度河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重点创作项目”,惠济“黄河文化”品牌实力持续壮大。 |
3上一篇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