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人间奇迹 上一版3  4下一版
A06
带领群众挪穷窝拔穷根奔小康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我市两名个人和两个集体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
带领群众挪穷窝拔穷根奔小康
登封市大滹沱村香菇种植基地(图片由郑州市农委提供)

本报讯(郑报全媒体记者 武建玲)昨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大会对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先进集体进行表彰。其中,我市两人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两个单位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我市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的是:巩义市鲁庄镇党委书记王东、中牟县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乔松伟。我市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的是:登封市农业农村工作委员会、中共新密市尖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委员会。

乔松伟:群众的问题还没解决,我睡觉都不踏实

2018年底,正值脱贫攻坚吃紧的关键时刻,时任镇党委书记的乔松伟被组织任命为县扶贫办主任。

乔松伟深知责任重,接过就要扛起,干就要干出个样子。父亲身患癌症住院期间,他曾暗下决心每周陪护父亲一次,即便是这样的愿望也未能实现。自己因工作劳累血压升高住院未愈的情况下,他不顾家人反对坚决返回工作岗位。对脱贫攻坚工作,他一向高标准严要求,组织全县扶贫系统干部深入三门峡卢氏县学习好做法、好经验,并邀请卢氏县业务骨干到中牟县现场教学、实地指导。有人说他是“工作狂”,有人说他“小题大做”,他有自己的执著和信念:“干工作有两个选择,要么不干,要么干好。”这股劲,是他在脱贫攻坚道路上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

为了方便群众反映问题,多为群众解决问题,乔松伟依托中牟县防贫预警监测系统开发了“二维码”,在群众家门口张贴,实现问题直达。

他常说:“群众的问题还没解决,我睡觉都不踏实。”

面对疫情突发,他最挂念群众的生产生活,积极奔走,四处协调,帮助卖草莓、卖大蒜,解决农产品销售燃眉之急;他力推复工复产,“点对点”帮助群众就业,积极推动出台务工就业补贴政策……

如今,全县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递增19.5%,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底的4882.87元增长到2020年底的14190元,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达到23万元。

郑报全媒体记者 卢文军

通讯员 陶建梅 王磊磊

王东:带领群众“拔穷根、改穷业、挪穷窝”

巩义鲁庄镇地处巩义市西南部,是一个典型的农业镇,经济收入相对单一,群众收入不高。5年前,王东调任该镇党委书记后,不断蹲村调研、入户走访,访贫问苦,问计于民,带领该镇7万多干部群众“拔穷根、改穷业、挪穷窝”。创新鲁庄镇脱贫攻坚“志智双扶+电商带贫+产业兴旺”的发展新格局,使农业产业实现新突破,社会扶贫突显大格局,“一村一品”建设有声有色,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镇村面貌焕然一新,辐射带动了巩义市脱贫攻坚发展新思路。

2018年底,王东了解到,小相村的双胞胎兄弟崔灏、崔毅大学毕业后成为村里电商的“领军人”,但受分散式家庭作坊场地限制,发展遇到瓶颈。王东向巩义市争取项目资金支持,与巩义市农委、市扶贫办等多方联系,最终,小相村鞋柜电商仓储加工项目作为巩义市高标准产业带贫项目立项并实施。目前,2800平方米的仓储加工基地已开始施工,预计10月份建成并投入使用。建成后,将引领当地89户300余人的鞋柜配套及电商销售群体继续向前,该基地同时将作为鲁庄镇电商创客基地、巩义市电商培训基地。

针对入户开展帮扶工作时发现,部分贫困户存在安于现状、慵懒散乱、坐等靠要思想的问题,王东组织全体班子成员、村“两委”负责人、驻村第一书记,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办法。通过集思广益,创新提出了对这些贫困户进行分类管理,实施贫困户“红黄蓝”研判观摩制度。

郑报全媒体记者 谢庆

登封市农委:探索特色脱贫之路

25日上午,一个好消息令登封人民备受鼓舞、倍感振奋:登封市农业农村工作委员会荣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登封全域沟壑纵横,峰岭连绵,全市共有省级贫困村57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089户25983人,是郑州市贫困村与贫困人口最多的县(市)。“登封紧密结合地处山区丘陵地带的实际,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积极探索党建+扶贫、特色种植+扶贫、美丽乡村+扶贫精准脱贫模式与路径,使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正在北京参加表彰大会的登封农委相关负责人在电话中向记者介绍具有登封特色的脱贫发展之路。

“以前我家里生活困难,老大孩子生病住院花了不少钱,前两年我通过‘富牛贷’扶贫项目买了几头牛,现在已经由原来的5头发展到15头了,每头牛赚个三五千块钱不成问题。”提起“富牛贷”,登封市石道乡西窑村史老康感激地说。不止是“富牛贷”,登封还实施了村企联建、周六扶贫工作日等一系列具有登封特色的重要举措,带动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2020年,全市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13810.1元,同比增长11.69%。

郑报全媒体记者 李晓光

新密伏羲山:旅游产业摘掉了“穷帽子”

25日上午,新密市伏羲山风景区的一处农家院,贫困户丁松林正在观看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现场直播。他告诉记者:“以前打工月收入不到千元,伏羲山开始旅游开发了,回来开个农家院。一家人经营,收入翻了十几倍。”

丁松林以前在山下的饭店当帮厨,是尖山村里有名的贫困户。后来看到山上开始发展旅游开发,就把全部家当凑在一起开起农家院,年收入近30万元,两年前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像丁松林这样通过旅游脱贫致富的,附近村里还有不少。

伏羲山原名尖山。近年来,伏羲山风景区党委抓住新密市发展全域旅游的大好时机,坚持精准扶贫与山区基础设施建设、特色农业发展和全域旅游开发相结合,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支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投资,探索以旅游开发带动精准扶贫尖山模式。

经过几年努力,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1187元增加到2019年的16824元,辖区12个行政村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均实现了从0到20万元以上的跨越,山区建档立卡户790户3011人全部脱贫。

郑报全媒体记者 张立

通讯员 王炎军 朱海鑫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220335 2021-02-26 00:00:00 五 带领群众挪穷窝拔穷根奔小康KeywordPh我市两名个人和两个集体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