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07版:登封时报 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文化
赵铁头:登封文艺战线的“轻骑兵”
■书画风采
会善寺:元代木构建筑的珍贵遗存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赵铁头:登封文艺战线的“轻骑兵”

李白、杜甫、杨兰春等,古往今来,那些镌刻于嵩山上的文人墨客,用文字和艺术构筑起华夏辉煌悠久的文明。如今嵩山聚集起更多优秀的文化人士,构筑了嵩山文化的风骨,传承了嵩山文化的根脉。为此,本报联合登封市文联开设“文艺嵩岳”专栏。本期讲述登封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赵铁头的艺术人生。

赵铁头,学名赵怀乾,现为河南省曲艺家协会会员、郑州市曲艺家协会会员、登封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他的快板书表演,节奏鲜明、表情丰富、吐字清晰、跌宕起伏,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登封融媒记者 高鹏敏 王银贵 文/图

从民办教师到挖煤工人

赵铁头出生于普通农家,上小学时被选入学校宣传队,曾排练过《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等现代样板戏,也算是从小就接受了艺术教育的启蒙与熏陶。

因家庭变故,赵铁头自幼跟随母亲生活。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艰苦的环境培养了他吃苦耐劳的品质。赵铁头被聘为王屯村民办教师,虽显轻松体面的教学工作却总是顾不住日常的家庭消费。思前想后,赵铁头狠心放弃了令人尊敬的园丁岗位,经人介绍,到了国有企业当挖煤工人。

从偷学观摩到“编外鼓手”

在煤矿期间,赵铁头偶然间发现了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煤矿礼堂,这里是登封(县)第二豫剧团排练节目的所在地。他每天下班后从礼堂旁经过时,总是被从里边传出的鼓锣等器乐声所吸引。就这样,一到下班时间,赵铁头匆忙洗浴完毕后就到礼堂坚持观摩学习。两三年的时间,他的脑海里就记全了鼓谱,并有了跃跃欲试的想法。

恰巧有一天,剧团的打击乐师傅家里有急事没有出现在排练现场,突发状况使导演措手不及,赵铁头自告奋勇地提出要试试。他虽有一丝丝的胆怯,但凭着平时的观察学习,镇定自若地拿起了鼓板和鼓槌,慢慢地进入了状态,完成了排练任务,受到了导演及剧团乐队人员的肯定。后来,剧团导演看赵铁头具有艺术细胞,也痴迷于这门艺术,就向煤矿领导申请,经过各方协调,使赵铁头成为剧团正式人员。

从行政文秘到曲艺新兵

20世纪80年代初期,剧团业务不太景气,于1982年宣布解散,根据工作安排赵铁头又回到了掘进队工作,先后从事记录员、带班队长之职。后因企业升级被借调到煤矿办公室负责材料组织工作,一年后留任行政办公室文秘职务。

因工作关系,赵铁头时常与文字业务打交道,再加上接触了有关晚会活动,渐渐地喜欢上了文艺创作。他根据基层工作时的生活经历,相继编写了《李队长请假》《安全在我心中》等快板节目,创作了大量的曲艺作品,在登封文艺界崭露头角,成为曲艺创作的一名新兵。

从硕果累累到文化传承

观众的厚爱和领导的激励进一步催生了赵铁头的创作激情,他取得了创作表演双丰收,相继有作品在《河南曲艺》等权威性杂志上发表,被河南文艺出版社《艺海拾贝》收录。他的表演也多次荣获省市表演奖。

成为登封曲艺界名人的赵铁头富有文化传承的责任与担当,退休后积极响应登封市倡导的“曲艺进校园”号召,志愿在王屯村小学为学生义务教学一年时间的快板书,自觉承担起登封市曲协中秋节到全市14个敬老院慰问演出的义务,大力支持协会工作,为协会举办活动和外出学习交流提供经费。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220398 2021-02-26 00:00:00 五 赵铁头:登封文艺战线的“轻骑兵”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