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民生 上一版3  4下一版
NEWS
建设国家级胸痛中心
“赵超构新闻奖”好专栏
车长变身理发师 免费为农民工理发
“雷锋号”电力抢修队来了一群特殊的孩子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建设国家级胸痛中心
为急性胸痛患者抢赢宝贵生命

对于急性胸痛患者的救治来说,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每一分每一秒都重若千钧。把握住“黄金一小时”,就把握住了与死神博弈的关键。自启动胸痛中心建设以来,郑州市二院以患者生命安全为目标,整合全院资源,开通绿色通道,重塑救治流程,不断缩短D-to-w时间(从患者进医院大门到导丝开通血管的时间),打造救心“高速路”,分秒必争,为患者抢赢宝贵生命。据悉,伴随着创建国家级胸痛中心的奔忙步履,郑州市二院胸痛中心各项指标均已达到国际标准,目前正在接受国家评审和验收。

郑报全媒体记者 邢进 通讯员 陈燕/文 通讯员 尹歌/图

重塑流程 为患者抢回宝贵时间

急性胸痛主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栓塞、外科气胸等致命急症,郑州市二院心内科主任卢革新说,心梗的自然死亡率为30%,主动脉夹层死亡率99%,肺栓塞死亡率接近90%,胸痛中心的作用,就是及早甄别这三种危及生命的急重症,以达到及早救治,降低急危重症死亡率的目的。“对心梗患者的抢救,每延迟一分钟,大量的心肌细胞就会死亡,分秒之差,可能就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必须抓住黄金抢救时间,尽早开通堵塞的血管。”

在传统的救治模式下,患者经由120进入急诊科,在急救车上由医生进行简单处理,到医院后做心电图等必要检查,初步甄别后请心内科医生会诊,收入CCU,然后再进入导管室进行相应的介入治疗。看起来环环相扣,但其实浪费了很多抢救时间。而建设胸痛中心要做的,就是整合全院资源,通过重塑和优化流程,将救治节点前移,为患者抢回宝贵时间。

郑州市二院心内科主任吴俊荣说,胸痛中心的建设起步于2017年,自2020年创建国家级胸痛中心开始驶入快车道。由于前期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经过半年多的建设,胸痛中心的各项运行指标已经达到国际标准,符合国家级胸痛中心的评审条件。

绿色通道 实现从急救车到导管室的对接

2020年11月中旬的一天,家住二七区的张先生突发胸痛,家人急忙拨打120求助,郑州市二院急诊科接指令前往救援。在途中,急救人员已通过电话向家人了解到患者的年龄和发病状况,初步判断是急性胸痛,并立即通知后方开启胸痛中心绿色通道待命。急救车抵达后,医护人员立即用车载心电图为患者做检查,判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并应用双抗药物。在回医院的途中,在急救车上进行术前谈话,车辆抵达医院,患者立刻被送进导管室接受介入治疗。从进医院大门到开通血管,总耗时26分钟,这是郑州市二院胸痛中心D-to-w的最短时间纪录。

这个纪录,是创建国家级胸痛中心,重塑急救流程的结果。据悉,经过资源整合,流程优化,相关检查前移至急救车上完成,前方急救人员与后方团队信息共享。后方实时掌握前方情况,并做好各种准备,只等患者一到医院,即可绕开一切不必要环节,直接进入导管室接受治疗,实现了急救车到导管室的直线对接。

D-to-w是国家级胸痛中心评审最重要的指标,国际标准是90分钟,在郑州市二院胸痛中心,D-to-w平均时长为60分钟,26分钟是最短纪录。

辐射带动 一批临床学科得以提升

国家级胸痛中心建设,使得医院的急诊流程持续改进和优化,急危重症抢救水平进一步提高。卢革新说,近一年来,通过胸痛中心绿色通道,有130余例急性心梗患者,10例肺栓塞患者,5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得到了及时救治,重获新生。另外,快速救治的背后,是后方保障和多学科协作融合的结果。“胸痛中心不可能单打独斗,它的加速建设也带动了一批学科的发展和提升”,胸痛中心涉及院前急救、急诊科、心内科、导管室、呼吸科等临床学科,新的救治流程所要求的时间与速度,都对相关学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院前急救,是抢救急性心梗患者至关重要的一环,它要求急救人员对急性心肌梗死有准确的判断识别能力和丰富的急救经验,急诊科的年轻医护必须加强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让患者在最短时间内见到该见的医生”。因此,随之而来的,是不断改进和完善的流程,持续提高的执行力,显而易见的业务能力提升。据统计,虽有疫情停诊的影响,郑州市二院心内科2020年的手术量依然达到了1200例,远超2019年的900余例。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221675 2021-03-04 00:00:00 四 建设国家级胸痛中心KeywordPh为急性胸痛患者抢赢宝贵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