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民生 上一版3  4下一版
NEWS
郑州市二院眼底病团队一往无前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探寻光明之路
郑州市二院眼底病团队一往无前

眼底病,是整个眼科学家族中最复杂、难度最高的亚专业,眼底病的诊疗和学术水平,从侧面代表了一家医院眼科学的水准。经过多年的学科建设和重点打造,郑州市二院的眼底病专业在持续不断地发展和提升,接连引进的黎晓新、王宁利院士团队、陶勇教授的眼科精准医疗,更是让眼底病专业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接轨。2020年,虽经疫情影响停诊2个多月,但在大眼科主任王瑞峰的带领下,眼底病团队在搞好疫情防控的同时,致力于推进业务开展,提高诊疗水平,创新学术交流,承担社会责任,在追光之路上砥砺奋进、勇往直前。郑报全媒体记者 邢进 通讯员 陈燕

术式改良,多年科研成果造福眼病患者

表面上,这是一个小小的术式改良,但它的背后是王瑞峰带领眼底病团队多年科研的成果,是眼底病手术一项了不起的创新和突破。

视网膜就像照相机的感光元件,一旦出现问题,再好的镜头也不能照出清晰的图像。在眼科,有一种十分棘手且常见的疾病——“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复杂、费用高昂、预后视力极差。治疗这种疾病,患者需要做两次手术,面向下趴在床上一个月,半年内几乎不能工作,花费数万元。王瑞峰经常思考,能否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致盲性疾病?最终,他决定用空气填充来代替眼内填充的硅油,避免了二次手术,避免了硅油填充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极大减轻了患者痛苦,还降低了治疗费用。这种术式一经推出,就经过了多次国内眼底病专家的论证,反复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最终确定了手术的可靠性。

64岁的李阿姨就是这种手术的受益者,经历一次手术,面向下趴了一周,视力显著提高,并发症明显减少。截至目前,这种术式已经在郑州市二院成功实施了80多例,都获得了理想的预后效果。王瑞峰说:“我们科研和创新的最终目的,就是使患者受益。”不仅这一项手术,多年来,王瑞峰和他的团队致力于推广糖网病眼底出血、眼外伤、视网膜脱落等眼科微创手术,缩短了住院时间,降低了治疗费用,极大地造福了患者。

创新模式,学术交流线上线下并行扩大学习规模

教学和科研是学科建设的核心,2020年,虽有疫情影响,但眼底病专业的学术交流活动一直持续开展。为严格防控措施,郑州市二院创新学术交流开展模式,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严格遵守疫情防控各项要求;另一方面扩大学术交流的规模,使更多基层眼科医生能够在线上交流和学习,为广大基层医疗机构的眼科医学发展助力,使更多的基层眼病患者受益。

“我们的学术交流基于黎晓新教授和王宁利教授的院士工作站和北京学者工作站,以及2020年8月份达成合作的陶勇教授精准医疗眼科中心,学术交流每一个半月举行一次,前两位大咖基本上代表了我国眼底病学的最高成就,陶勇教授的眼科精准医疗则是眼病治疗的新方向。”王瑞峰说,学术交流以疑难病例讨论会的形式开展,兼顾了教学和科研,且极具实操意义,非常受临床眼科医生的欢迎。

出于疫情防控的需求,国家对各种会议、活动的参与人数和防控措施都有严格要求,为了在遵守各项防疫措施的同时,扩大学术交流的规模,郑州市二院利用现代通信传输手段,采用线上线下并行的学术交流模式。“这使得更多的基层眼科医生能够参与到我们的学术交流活动中来,只要有一部智能手机、有网络,就可以跟随国内一流的眼科专家学习。”据统计,2020年郑州市二院开展的眼科学术交流活动,规模最大的一次线上线下共计3万人参与,创该院学术交流活动有史以来参与人数纪录。

履行职责,为公众眼健康竭尽所能

在努力发展自身优势学科的同时,作为郑州市眼科医院,郑州市二院更承担了大量的社会责任。

作为郑州市唯一一家国家卫生健康委、健康快车基金会“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防治项目”筛查中心,郑州市二院承担着为糖尿病患者进行免费糖网病筛查、提供专家会诊、建立档案、健康教育、定点治疗等社会公益职责。

自2014年该中心落户郑州市二院以来,每年的筛查规模都在逐步扩大。2019年,免费筛查了2500名糖尿病患者。2020年的筛查任务并没有因为疫情影响而减少,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郑州市二院为3000名糖尿病患者进行了免费筛查,并建档造册,纳入健康管理。此外,该院还承担着新生儿眼底病筛查、儿童斜弱视筛查等社会公益项目,2020年共计为1000例新生儿进行了眼底病筛查。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223546 2021-03-12 00:00:00 五 郑州市二院眼底病团队一往无前KeywordPh探寻光明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