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K04版:经开时报 重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K04-05
经开区“翻篇清零”从头干 “二次创业”再出发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经开区“翻篇清零”从头干 “二次创业”再出发
“十四五”末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00亿元 进入全国国家级经开区20强
经开区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
企业代表披红戴花,上台领奖
“二次创业”再出发动员大会现场

3月6日,经开区“二次创业”再出发动员大会召开,号召全区上下以归零的心态、奋发的状态,奋进“十四五”、启航新征程。经开区各局委、办事处及200余家企业代表,共计100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总结了2020年经开区各项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并对为经开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了表彰。航空港实验区管委会副主任、经开区党工委书记樊福太,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李小虎等参加会议。

此外,《经开区2021年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要点》《经开区深化科技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郑州经开人才计划”加快建设人才强区的意见》等一系列服务企业的进阶政策也在动员大会上发布,为经开区高质量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记者 王赛华 柴琳琳

经开时报 杨勇 通讯员 王倩倩 文/图

“十三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超千亿元

会议介绍,“十三五”期间,经开区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实现健康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了倍增: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122亿元,是“十二五”末的2.6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551亿元,是“十二五”末的1.6倍;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463.8亿元,是“十二五”末的3.3倍;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00.6亿元,是“十二五”末的3倍。经开区在全省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考核中荣获第一名,在219家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中位居第26名,成功迈入全国第一方阵。

产业发展迈出新步伐。汽车产业克服疫情影响稳步复苏,装备制造业继续保持20%的高速增长,新增两家百亿级企业,总数达到14家,全区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完成1485亿元,研发强度达到4.5%,高质量招商任务圆满完成,“双十工程”稳步推进,主导产业持续壮大。

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成功获批建设中东部唯一的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全年开行班列1126班,形成了“九站点、六口岸”国际货运班列体系。成功获批进口药品和医疗器械试点,跨境电商进出口货值196亿元,继续保持良好态势。经开综保区正式获批,口岸经济提质增效,自贸区经开区块制度创新持续深化,开放窗口地位更加巩固。

城市建设展现新风采。“三项工程、一项管理”扎实推进,三个核心板块开发建设全面启动,一批基础设施和配套项目开工建设,城市功能持续优化,城市形象显著改善。蝶湖公园上榜全国春节游打卡地第三名,区域美誉度大幅提升。

民生福祉得到新改善。大气综合指数改善率排名全市第一,高品质教育迈出坚实步伐,民生事业全面推进,风险化解、信访稳定、安全生产工作得到了新加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党的建设取得新成效。机构改革顺利完成,全区运行机构更加精简,队伍活力不断激发。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高质量完成,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持续好转,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十四五”确定地区生产总值2000亿新目标

“‘二次创业’是一个超常规、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过程,需要加快速度,全面发展,使经济规模在量上、经济效益在质上都有一个大的飞跃。”樊福太说,郑州经开区在科学研判的基础上,提出了“十四五”末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00亿元、进入全国国家级经开区20强的目标。

“二次创业”如何干?下一步,经开区将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思维,全面布局、重点推进,发挥好“四梁八柱”作用,当好郑州现代化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排头兵。

产业是发展的基础,是城市生命力和竞争力所在。经开区以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为引领,挺起郑州先进制造业的“脊梁”。打造汽车全产业链发展生态,强化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发展,推动汽车产业向新能源化和智能网联化全面转型,推动装备制造业全产业链向高端化、智能化迈进,加快建成2000亿级的汽车及装备制造基地。

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聚焦生物医药和健康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三大产业发展,依托安图生物、金域检测等现有产业基础,力争将生物医药打造成为新的千亿级主导产业,打造产业发展新优势、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态势。

项目建设是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是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的“主引擎”。郑州经开区以“双十工程”为主抓手,新谋划了10个投资超20亿元的产业项目和10类重点工程,实现项目建设大提速。2021年,郑州经开区计划实施项目423个,其中新开工项目207个,续建项目206个,前期项目10个,总投资265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09亿元,竣工投产投用207个项目,以项目建设撬动高质量发展。

开放创新是通往繁荣发展的光明大道。作为河南省“五区联动”的重要平台、“四路协同”的主要载体,郑州经开区全面扩大高水平开放,推进“陆上丝绸之路”扩量提质,加快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建设,力争中欧班列(郑州)2021年开行班列1500班以上。

推进“网上丝绸之路”创新突破。开展跨境电商进口药品和医疗器械试点实单测试工作,实现中欧班列与跨境电商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积极完善跨境电商产业链和生态圈,力争实现进出口交易额超200亿元;加快自贸试验区和经开综保区建设,大力引进企业和项目,积极推动综保区功能延伸至铁路口岸,形成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努力打造开放型经济和体制创新的先行区,当好全省、全市对外开放的排头兵。把科技创新放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打造全省创新发展新高地。

企业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体。在郑州经开区,“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2020年,郑州经开区加大“三送一强”力度,持续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各种奖补企业资金累计41.9亿元。

政策创新“34条”为“二次创业”积蓄新动能

为最大限度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进一步增强高质量科技供给,经开区出台《郑州经开区深化科技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以下简称《政策》)。《政策》共10个部分34条。突出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建设国家级创新中心,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高新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政策》的发布为经开区“二次创业”发展加满油、鼓足劲,向着“十四五”创新发展新征程阔步迈进。

加强创新主体培育

新引进的高企最高补助30万元;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最高补助200万元;高企营收达到一定条件最高奖励50万元。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获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奖励1000万元;企业承担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最高补助100万元。

提升双创载体发展实力

鼓励企业利用闲置土地建设中小微产业园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补助200万元;单个载体营收达到一定条件最高奖励200万元。

深化协同发展和成果转化

构建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新型产业创新生态;龙头企业设立子公司最高奖励200万元;技术合同成功转化每年最高补助100万元;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给予300万元奖励、省科技进步奖给予30万元奖励。

加强创新人才(团队)引进

打造人才梯次引进培育体系;创新创业人才(团队)最高获得市区两级财政2000万元资助;给予优秀青年人才10万元生活补贴;保障房优先保障,让人才留得住、过得好。

加强知识产权运用

授权国内发明专利奖励1万元;获得国家专利金奖奖励30万元、省级专利特等奖奖励20万元;给予国家级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机构50万元补助。

健全金融等服务体系

建立完善创新创业投资体系,加大科技金融支持力度,支持科技型企业上市,成功上市交易的最高可获得市区两级财政2000万元奖励。

营造宽松包容的创新环境

建立创新尽职免责机制,强化科研诚信建设,列入不良信用记录的责任主体取消其3年内奖补申请。

走出去引进来 真金白银亮出来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会上,经开区还重磅发布了《关于实施“郑州经开人才计划” 加快建设人才强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分共4个部分20项政策措施,紧紧抓住引进人才、培育人才、用好人才、留住关键环节,为推进经开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意见》核心内容概括为“人才10条”。

●实施高层次人才引领计划

经开区新引进和新培养且被认定为“黄河人才计划”的顶尖人才(A类)、国家级领军人才(B类)、地方级领军人才(C类)、突出贡献人才(D类),按照高层次人才上一年度个人年工资薪金对经开区贡献部分的一定比例给予经济贡献奖励。

提供免租住房。A、B、C、D类人才最高200平方米的免租住房。

提供医疗保障。按3000元标准在市级以上医疗机构每年安排一次全面健康体检。

提供子女入学保障。A、B、C、D类人才子女在学前教育阶段和义务教育阶段可自主选择区属公办学校就读。

●实施创新人才(团队)资助计划

对入选“黄河人才计划”的A、B类人才及其团队在经开区实施的重大项目,给予最高2000万元项目资助;对创新人才(团队)项目,给予最高300万元项目资助。

●实施创业人才(团队)资助计划

对创业人才(团队)在经开区的创业项目,给予最高500万元项目资助;对创业类项目给予3年办公场地租金补贴。

●实施企业科研精英支持计划

加大对经开区高质量发展企业中的科技研发类人才的激励力度,每年从全区遴选50名优秀科技研发人才,颁发“科研精英”奖,并给予5万元奖励。

为科研精英优先提供人才公寓保障。科研精英的子女,在学前教育阶段和义务教育阶段可自主选择区属公办学校就读。

●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育计划

围绕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需求,加快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铸造一批技艺精湛、素质优良的“郑州经开区工匠”。定期编制经开区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对新引进的急需紧缺人才,依据能力、紧缺指数、薪酬水平等择优认定,2年内给予人才最高不超过5万元奖励;鼓励区内高技能人才参加行业行政主管部门举办的各类行业技术大赛,对获得国家级各类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的高技能人才,分别给予30万元、20万元和1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获得省级各类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的高技能人才,分别给予20万元、10万元和5万元一次性奖励。

为高技能人才优先保障人才公寓和子女入学。

●实施优秀青年人才储备计划

积极参加河南省“招才引智”大会,筹办经开区专场活动;对在经开区举办经批准认定的国家级、省级“招才引智”各类活动的主办单位,给予30%办会费用补助,每年最高不超过100万元;每年定期组织区内企业赴国内重点高校开展“才聚经开”活动,吸引青年人才向经开区汇聚。对获评郑州市创新创业人才(团队)中的国内“双一流”大学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全日制硕士研究生,3年内按每年最高10万元、5万元标准给予生活补贴,每个团队每年最高不超过50万元;对创办企业的,经经开区评审,给予3年办公场地租金补贴。

为优秀青年人才优先保障人才公寓和子女入学。

●实施海外人才支持计划

吸纳海外人才回国创新创业,来豫发展,落户经开区。对获评郑州市创新创业人才(团队)中世界排名前100位国(境)外高校全日制博士研究生,3年内按每年最高15万元的标准给予生活补贴,每个团队每年不超过100万元;对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来经开区创办企业的,经经开区评审,给予3年办公场地租金补贴。

为海外人才优先保障人才公寓和子女入学。

●实施外籍专家引进计划

支持经开区企事业单位柔性引进国外高层次人才开展项目合作,对入选郑州市国外高层次人才智力项目的企业,给予最高30万元的资金支持。鼓励经开区企事业单位邀请国外高层次人才来经开区举办或参加学术讲座、学术会议、学术交流等活动,对入选郑州市外籍高层次人才短期交流访问项目的企业,按每名来访专家最高10万元给予资助。

为外籍专家优先保障人才公寓和子女入学。

●实施豫籍人才返乡计划

吸引豫籍在外优秀企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和核心技术人才在经开区创新创业,经评审,可享受相应人才(团队)创新创业政策待遇;鼓励经开区企事业单位柔性引进豫籍在外优秀企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和核心技术人才,经经开区评审,可享受相应人才政策待遇。

●引导金融机构投资

探索设立30亿元的政府创投引导基金,以直投或参股设立基金的方式开展运作,其中投资于人才创新创业项目的资金不少于30%。通过市场化、专业化运行管理,建立合理的基金让利退出机制,为人才项目提供支持。鼓励社会投资机构以股权形式投资经开区人才创新创业项目,按照其投资额度、投资期限给予一定比例资助。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223661 2021-03-12 00:00:00 五 经开区“翻篇清零”从头干 “二次创业”再出发KeywordPh“十四五”末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00亿元 进入全国国家级经开区2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