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又是一年清明季,每年这个时候,许多人都会走进巩义站街,走进南瑶湾,走进杜甫故里。在诗圣的注视下,吟诵着一章又一章的诗篇。随后,在一捧金菊上撒下泪儿几行。笔架山下,杜甫的诗文就这样被越续越长。 杜甫,字子美,生于公元712年,卒于公元770年。他的曾祖父杜依艺在巩县(今巩义市)任县令时,杜家从湖北襄阳迁到巩县的南瑶湾村,从此在这里定居下来。南瑶湾村是诗圣杜甫出生及少年时期生活的地方。从此,巩义成为一代诗圣的故乡。为了弘扬杜甫文化,发扬诗圣精神,2007年,巩义市政府投资扩建杜甫故里,景区规划面积248116平方米,建筑面积21606平方米,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杜甫一生创作诗歌3000多首,流传下来的有1400多首。 记者 李晓霞 巩义时报记者 吴瑞霞 文/图 雕像惟妙惟肖 凸现诗圣风采 杜甫铜像由湖北美院的雕塑专家设计而成。铜像高9米,宽4.68米,采用铸铜材质,选取青年时期杜甫的形象。该形象一扫人们对于杜甫眉头紧皱、老气横秋的传统认知,展示了一个意气风发、浪漫狂放的诗人形象,也凸现了杜甫青年时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胸襟和抱负。整尊雕像设计大气恢宏,人物雕刻惟妙惟肖,凸现了一代诗圣的文坛地位和独特风采。 不远处,仿唐风格的古桥叫诗圣桥,桥下的河流为泗河。泗河为古时的一条河流,它是洛河的一支支流,在诗圣桥北边2公里的地方就是河洛交汇处,历史上著名的河图洛书、太极八卦等重大活动都发生在那里。相传,杜甫小时候经常在桥下玩耍,独特的自然环境提供了诗人快乐成长的场所、深厚的文化底蕴启迪了诗人的文学情怀、故乡的水土怡养了诗人高尚的性情,诗人在长大后颠沛流离的生活中依然写下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诗句来怀念家乡、思念亲人。 相传,河洛水由笔架山前转弯北汇流入黄河,转弯处积水颇深,泥沙不断被冲蚀流走,水质晶莹剔透、一片碧绿,故有瑶池的雅称,“南瑶湾村”也因此得名。瑶池周围种植了大量的梅花,再现了杜甫诗歌中所提及的“秋风楚竹冷,夜雪巩梅春”的特色景致。 笔架山三峰并立,酷似文人墨客的笔架 杜甫出生于仕宦之家。这个家族的传统不仅给了他奉儒守官的政治理想,更给了他“诗是吾家事”的人生目标与使命感。他的一生都是在诗歌中度过的,从7岁开口咏凤到58岁湘江绝唱,诗歌与杜甫相伴了半个世纪。 由于时间久远,唐代杜家宅院的真实面貌已经难以考证,关于杜甫故里的历史记载多见于明清时期的文献,据记载,杜甫故里由前街、下院临街房、上院住宅房、花园读书院等几部分组成。笔架山和诞生窑经历了1300年的风雨沧桑保存至今,已成为珍贵的历史遗迹和重要的历史物证。 笔架山三峰并立,形状酷似古代文人墨客所用的笔架,故名笔架山。据传,当初的笔架山酷似高山的“山”字,中峰非常突出,明显高于两边。经过千百年的风雨沧桑,现在的笔架山高30多米。在笔架山山后有一个天然形成的圆形土坑,一年四季土壤非常湿润,传说是杜甫当年墨砚作诗的砚台池,因此到现在当地的村民还有这样的说法,杜甫写下的不朽诗篇,就是以高山为笔架,以大地为砚台写出来的。 才华初露少年时,在诗坛崭露头角 杜甫的母亲去世后,父亲娶了继母卢氏,并外出做官。于是,年幼的杜甫被送到洛阳,寄养在仁风里的二姑家。姑妈对杜甫关怀备至,胜过亲子。当自己的儿子和杜甫同时生病时,她为保杜甫而忍痛舍弃了自己的儿子,姑妈去世后杜甫为她撰写《墓志》,称其为“有唐义姑”。杜甫后来同情弱小、怜悯民瘼思想的形成,与姑母的身教有一定关系。 在姑妈的悉心照料下,杜甫度过了欢乐的童年,并表现出早熟的文学才华,7岁咏凤,9岁已写成不少作品,十四五岁时,已在诗坛崭露头角,其才情被比作汉朝的文学家班固和杨雄。 杜甫虽然早熟,但并未完全脱掉孩子气。仍如其他孩童一样活泼好动,这在杜甫的诗《百忧集行》中充分体现了出来: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在杜甫晚年的诗中,我们能看出杜甫也有顽皮伶俐的少年时代和意气风发的青年时代。这个早熟的少年7岁就写诗咏凤来表达自己的远大志向,及至弱冠,他漫游在吴越齐赵的大地上,乡音乡情连着故乡的山水风光,东西南北留下他脚印一行行。一路上,他吟诗交友,喜不自禁,以至用“裘马颇清狂”自喻。 “杜甫诞生窑”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杜甫诞生窑高3.5米,宽3.3米,两段共深16.7米,后世居住者为了适应地质的变化,将窑洞上剔下垫,至今墙壁上仍能看出剔垫的痕迹。 1962年成立杜甫故里纪念馆,诞生窑内住户搬出窑洞,诞生窑交由国家保护,1963年,杜甫诞生窑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窑洞迎面位置,一面立墙将窑洞深处与外部隔开,墙壁正面嵌有一座石碑,是杜甫的一个牌位,上刻“唐杜工部讳甫位”,旁边放置一座杜甫汉白玉站像,这尊站像是民间收集而来的,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年限记载,但从这尊站像的外观我们可以看出来,雕琢十分精美。在窑洞门口处还立了一块碑刻,是清代雍正年间的河南府知府张汉所立,上述“诗圣故里”四个大字。 终生与诗为伴 以诗作刃 杜甫的一生仕途坎坷,漂泊无定,贫困与疾病时时困扰着他,可以说是饱经忧患。然而他的性情却始终忠厚良善,耿定执着,终生与诗为伴,以诗作刃,为仁人志士立言,替平民百姓倾吐苦难的心声。 杜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承前启后,达到了中国诗歌的巅峰,影响深刻而广远。杜甫的影响并不仅仅局限于诗歌领域和文学范围,而是广泛地进入中华民族文化形态的各个领域,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宋代是受杜甫影响最大的一个朝代。王禹偁首倡诗歌创作要向杜甫学习。王安石崇拜杜甫达到了顶礼膜拜的地步。苏轼则认为在古今诗人中杜甫是第一。杜甫的诗政治性、现实性、人民性、艺术性都很强。唐代诗人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宋代秦观说杜甫是“集诗文之大成者”。闻一多认为“凤凰是禽中之王,杜甫是诗中之圣”。毛泽东评价杜甫的诗为“政治诗”。连陕西民歌都有这样的记载:唐朝诗人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诗歌做了千万卷,不留千古留万古。 全国各处杜甫纪念地比较著名的有3处,陕西长安杜公祠、成都杜甫草堂和杜甫陇右纪念遗迹。这些纪念地均依杜甫的行踪所建,既表明了杜甫一生的居无定所、四处漂浮,也表达了后人对伟大诗人的敬仰之情。 这个季节的杜甫故里,柳丝摇曳,花儿正香,绿韵正浓,人们来来往往,无一例外的,都神情肃穆。杜甫的诗无处不在,杜甫的身影也无处不在。盛唐时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已然成为时尚。青年杜甫被昂扬的时代精神所鼓舞,走出书斋,开始漫游大好河山,带给后人的又是怎样的启示? 同游的李先生说:“每次来杜甫故里,都有不一样的收获,也总有一种爱国情怀在心中滋生。”若诗圣有知,当是欣慰的吧?菊花在雨中散发着幽幽淡香,寄托着人们的哀思。诗圣的眉目舒展,就那样注视着人们来了又走。 |
3上一篇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