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07版:郑州一个来了都说中的地方 上一版3  4下一版
T03
到双槐树遗址 探访“河洛古国”的神秘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到双槐树遗址 探访“河洛古国”的神秘
双槐树遗址发掘现场
双槐树遗址北斗九星
双槐树遗址出土的牙雕蚕
双槐树遗址出土的陶罐

近日,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揭晓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发掘的河南郑州巩义双槐树遗址榜上有名。这是巩义双槐树遗址继不久前入选“2020年度河南五大考古新发现”和“2020年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之后,再度入选的重量级荣誉。巩义双槐树遗址有哪些重要发现?这些发现又有什么重要意义? 郑报全媒体记者 成燕/文 丁友明 李焱/图

“北斗九星”凸显礼制和文明现象

河洛地区向来被视为中华文明腹心地带,巩义双槐树遗址所在的河洛镇,位于黄河南岸高台地上、伊洛汇流入黄河处,属于河洛文化中心区。站在遗址高处,黄河两岸风光尽收眼底。

据郑州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双槐树遗址有仰韶文化中晚阶段三重大型环壕,具有最早瓮城结构的围墙、封闭式排状布局的大型中心居址、大型夯土基址、采用版筑法夯筑而成的大型连片块状夯土遗迹,还有3处共1700余座经过严格规划的大型公共墓地、3处夯土祭祀台遗迹及围绕中心夯土祭台的大型墓葬。

另发现有与重要人物居住的大型建筑融合的用9个陶罐模拟的北斗九星天文遗迹、20多处人祭或动物祭的礼祀遗迹,以及制陶作坊区、储水区、道路系统等,并出土了一大批仰韶文化时期的文化遗物。

“该遗址被三重环壕围绕,形成严密的防御体系,并均发现有对外通道。内壕周长约1000米,上口宽约7.5米、深6.15米,发现有疑似吊桥的内壕出口遗迹。中壕周长约1500余米,上口宽30.5米、深9米,在其北部发现有宽达10米的道路出口。外壕残存周长1600余米,上口宽17.2米、深10.5米。在外壕的东南、西南分别发现有外壕出口的道路各一条。宽大的壕沟,显然具有防御外敌入侵的功能。”该遗址现场考古工作人员介绍说。

用9个陶罐摆放的“北斗九星”遗迹,给考古人员带来很多惊喜。据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顾万发介绍,结合此前青台遗址发现的“北斗九星”遗迹,表明古代中原先民对“北斗天象”的观测利用已非常精确,在聚落布局中高度重视礼仪化设计思维,可能已有了较为成熟的“天地之中”宇宙观。

“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

专家认为,双槐树遗址是迄今为止在黄河流域仰韶文化中晚期这一中华文明形成初期发现的、规格最高的具有都邑性质的中心聚落,被专家学者称为“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河洛古国”。它的出现,说明在这个时候,文明的曙光已经照耀在了中原地区。经考古勘探发掘和科学测年确认,该遗址是距今5300年前后、经过精心选址的都邑性聚落,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

北京大学教授、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说:“‘河洛古国’的地理位置和所处时代太重要了,遗址呈现出的景象与内涵,契合了《易经》‘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的记载。”

同时,通过对比周边遗址可以发现,双槐树遗址是一处经过精心选址和科学规划的都邑性聚落遗址,周边的青台、汪沟、秦王寨、伏羲台和洛阳的苏羊、土门、妯娌等多个遗址,特别是西山、点军台、大河村仰韶文化城址组成的城址群,对双槐树都邑形成拱卫之势,呈现出古国时代的王都气象。

“从地理位置、文化内涵等方面分析,双槐树遗址是迄今为止在黄河流域发现的仰韶文化中晚期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社会分化程度最明显的都邑性遗址,为我们研究中原地区文明进程提供了关键性证据。”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分析说。

牙雕蚕对丝绸起源研究意义重大

用野猪獠牙雕刻的“牙雕蚕”是双槐树遗址出土文物中的“明星”,是中国最早的骨质蚕雕艺术品。其与青台遗址、汪沟村等周边同时期遗址出土的迄今最早丝绸实物一起,相互印证了5000多年前黄河中游地区的先民们已经从事养蚕缫丝。

多位专家认为,中华文明的一个典型特征即是农桑文明、丝帛文明,同一时期中原以外地区没有与桑蚕纺织业有关的确切发现,从这一角度看,位于黄河流域中心的以双槐树遗址为首的聚落群,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农桑文明发展史上时代最早的代表,对丝绸起源的研究意义重大。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235619 2021-04-30 00:00:00 五 到双槐树遗址 探访“河洛古国”的神秘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