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23版:郑州一个来了都说中的地方 上一版3  4下一版
T19
到中岳嵩山 看“五代同堂”地质奇观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到中岳嵩山 看“五代同堂”地质奇观
嵩岳寺塔

“地僻人烟断,山深鸟语哗。清溪鸣石齿,暖日长藤芽。绿映高低树,红迷远近花。林间见鸡犬,直拟是仙家。”在诗人元好问的笔下,嵩山的春天是这样的美。

“嵩山的春天,清晨,漫步山脚,看林深郁郁,一派天然风光;傍晚,山川清水汩汩流淌,鸟儿飞回林木,它们好像在和人们结伴而归。”生活在嵩山半山腰一所大学校园里的孟淑贤老师说,最美人间四月天,四月如果来到嵩山,你就相信了这句话。 郑报全媒体记者 樊无敌/文 丁友明/图

嵩山,“五代同堂”的地质奇观

在嵩山,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都与心挨得很近,悠然自得的心情不言而喻。清代顾炎武在《嵩山》中这样写道:“老柏摇新翠,幽花茁晚馨。”

“嵩山不仅有少林寺。”在河南大学教授王惟红眼里,嵩山的魅力远不止于一年四季变化的美景。她说,嵩山是中国最古老的山脉之一,其地貌变化多端,其植物种类纷呈,优越的自然环境,成为现代人生存和创造文明生活的必然选择。

约36亿年前,嵩山最年长的岩石就已经诞生,漫长的岁月流转,这个古老的岩层在大海中几度沉浮,直到距今5.4亿年前后,地壳运动再一次将它推出海面,现代嵩山的基本格局才就此定型。

在王惟红眼里,嵩山亲历了地球演化史上的诸多重大时刻,它挺拔的山体犹如时光刻录机,完整地存储着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地层序列,这种“五代同堂”的地质奇观,世所罕见。

中岳汉三阙,见证东方文明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游历嵩山首先就去拜谒了启母石,并在石前建造启母庙;到了东汉,颍川太守朱宠又在庙前建立启母阙;如今,距离启母石不远处的登封主干道也被命名为“大禹路”……人们对大禹的纪念就这样代代流传,万古不息。

嵩山脚下除了启母阙以外,还留存着另外两座汉代石阙,分别是太室山前的太室阙和少室山前的少室阙,统称为“中岳汉三阙”。

中岳汉三阙在嵩山的荫庇下,躲过无数战火,屹立原野已近2000年。石阙上精美的浮雕和铭文至今依然清晰可见,这些金石雕刻不仅是难得的艺术珍品,同时也是研究汉代社会史、美术史和建筑史的第一手资料,康有为曾盛赞其为“世之鸿宝”。

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历史信息,它们犹如记忆芯片一般被妥善保存,人们可以从中找到历史长河里有关东方文明的印证。

中岳庙,中州祠宇之冠

太室阙后的黄盖峰下,便是中州祠宇之冠——中岳庙。

中岳庙的前身是秦代所建的用于祭祀山神的太室祠,自从汉武帝在元封元年下令“增其旧制”以后,历朝历代的众多帝王都曾亲临中岳庙,加封致祭、扩建整修。

如今我们看到的中岳庙,便是清朝乾隆皇帝仿照北京紫禁城的格局重新设计建造的。

在中岳庙,绕过崇圣门,每个人的目光都会被四个乌黑锃亮的铁人所吸引,这些铁人铸造于北宋治平元年,高3米多,重约3吨,膀大腰圆,栩栩如生。

从看到铁人开始,中岳庙的另一件“镇庙之宝”——汉代柏树林也蔚然呈现。

当年汉武帝礼登中岳,在下令扩建太室祠的同时,也规定禁止砍伐山上的树木。或许是这个原因,中岳庙里长满了苍劲挺拔的古柏。从汉到清的老树有三百多株,其中近四十株是两千年左右的巨柏。

嵩山少林 天下第一名刹

当我们愈加深入地探寻嵩山,一个印象也来得愈加强烈:在嵩山,似乎每一处古建筑都大有来头。

“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山巅风吼处,英雄照古今。”这是对嵩山少林寺的描述,作为禅宗祖庭和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素有“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之称。据悉,包含少林寺常住院、初祖庵、塔林在内的“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不登嵩山不识山,高峰总在险峰前!”作家白俊庭曾感慨,登上中岳嵩山的太室,有一种可以望尽中国的感觉。

现在,嵩山的很多古建筑常常寂静得有点寂寞,若闲暇不妨登临嵩山,一览风光无限之外,再品味这里一石一阶的文化传奇——这色彩斑斓又融会贯通的嵩山文化,代代传承。

假若看到了嵩山背后闪现的光芒,就会明白,嵩山在悠久的年岁里始终凝望着脚下的民族,默不作声地把无数奥妙汇聚成一座山的气息,再把这悠长的情愫缓缓地渗入人间。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235658 2021-04-30 00:00:00 五 到中岳嵩山 看“五代同堂”地质奇观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