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8版:牢记嘱托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 上一版3  4下一版
■循着总书记的考察足迹
移民村:“家门口就能挣点钱,挺好!”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移民村:“家门口就能挣点钱,挺好!”
村民葛中英在自家便利店看店
邹庄村村民在蔬菜大棚内忙碌着打理辣椒幼苗

移民过来一年收入七八万

76岁的葛中英,坐在自家门口,照顾着自家小卖部的生意。

“见着总书记没啊?”

“见着了、见着了!总书记没来我家,但我看到他,也听他说话了。”老人笑着说。

环顾老人的两层楼房,电视、冰箱、热水器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门前竖立着邹庄村平价超市的牌子,一楼大厅的几排货架上摆满商品。

老人说,这个小卖部平时都是大媳妇照顾着,“今天去练车了,不在家”。

下午2点10分,老人大媳妇葛冬娥回来了,她正在九重镇驾校练车,“今天我出来练车了,我该考科三了”。

葛冬娥说起见到总书记时的心情,“不敢想象,到现在还激动”。她说,“总书记太亲切了,跟我们说话就跟我们家人说话一样,一点架子都没。”

葛中英一家是10年前从油坊岗村移民至邹庄村的。

说起10年前还没移民过来的生活时,葛中英感慨万分。老伴去世得早,她和4个孩子住在一块儿,孩子们都结婚成家,都有自己的孩子,靠着10来亩地吃饭,一年收入四五千元,生活非常艰难。

葛冬娥说,当时他们一大家子住的是三间老式瓦房,“下雨天漏水,还得用盆接住”。

如今,移民搬过来10年了,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住进政府盖的两层楼,收入也多了不少,吃穿根本不用愁。葛冬娥给记者大概算了笔账,小店一年有1万多元收入,还有政府给予的20年补助,一人每年860元,一家五口人每年有4300元。闲暇时可以去果园帮忙,一天挣60元到100元。她老公打工也有一些收入,“加起来一年收入七八万”。

为何现在学开车?

葛冬娥笑着说:“学会了车买车啊,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开车出门也方便”。

种蔬菜大棚走上致富路

在一排大棚基地旁,停有两辆白色轿车,一打听,原来他们是来买辣椒苗的。

52岁的移民邹会保,育辣椒苗6年了,他有8个大棚,6个育辣椒苗,还有两个是烟苗。一个大棚辣椒苗1620盆,一盆200棵辣椒苗卖10至12元。抛开水费、工人工钱外,一盆净利润五六元,一个大棚净利润1.2万元,6个大棚七八万元收入。

“我的辣椒苗还是很畅销的”。邹会保说,买他的辣椒苗有外村、外县,还有外省的,去年湖北的一家种植户打听到他那儿买辣椒苗,“人家一下要了1500亩,最后从我们这儿拉走了1万多盆。”

邹会保说,他的辣椒苗是红色尖椒,平均亩产五六千斤,一亩收入好的话在1万元左右,最差的也在6000多元。

如今,邹会保每天都特别忙,谈起今天的移民新生活,他觉得很幸福,年收入三五十万,车子也开上了。

给他打工的王师傅也是移民,接受采访时,脸上的笑容都没有断过。

他说,他在这里帮邹会保干活也有3年了,主要是给辣椒苗施肥、定期换水等活儿,每月干20天,每天工资70元。“不用出门,家门口就能挣点钱,挺好!”

党建引领,移民村驶入“快车道”

宽阔的水泥路穿村而过,道路两侧绿树成荫,村里一排排“别墅”成了美丽的风景线。

该村驻村第一书记凌行说,九重镇邹庄村移民新村是第二批南水北调县安置的移民村,移民搬迁后,大力发展移民村经济。如今,邹庄村全民动员同致富,以发展产业、提升村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为目标,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基本实现移民群众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2011年6月25日,对于邹庄村村民来说,是具有划时代的时刻。这一天,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他们从老家油坊岗村搬迁到邹庄村,开始了新生活。

淅川县委宣传部消息显示,迁入新家后,邹庄村始终坚持党建引领谋发展,全民动员同致富。

他们对村庄绿化、亮化、美化,村内卫生包组包户、定人定岗、定点处理,村容户貌焕然一新,他们还发展产业,提升村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邹庄村种植烟叶300余亩、辣椒130亩、养羊1200只,规模化养殖场、烟叶烘烤车间、标准化养殖小区……一项项因地制宜的特色产业和项目建设,让邹庄村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邹庄村立足紧邻渠首快速通道和距邓州市较近的区位优势,把662亩土地流转给京都果园农业有限公司,发展莲藕、猕猴桃等特色产业,打造集采摘、住宿、餐饮于一体的生态观光园。

邹庄村,走上了幸福路。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238077 2021-05-15 00:00:00 六 移民村:“家门口就能挣点钱,挺好!”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