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03版:携手慈善 共建和谐 上一版3  4下一版
R03
传递公益力量
关于公开募捐,这些你该知道!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关于公开募捐,这些你该知道!
《慈善法》热点条款解读

在人们的视野中“慈善”二字越来越多地出现,不仅公众人物和明星不遗余力地倡导慈善,普通民众也参与一些慈善活动,各式各样的慈善活动也因为民众慈善意识的提高而日益兴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自2016年9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我国社会领域的重要法律和慈善制度建设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

《慈善法》有何亮点?有哪些法规将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活?下面就为大家划划重点。记者 王阳

朋友圈募捐违法吗?

朋友圈发起公开募捐属违法!

《慈善法》颁布后,市民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就是在朋友圈发布求助信息是否违法。

首先要区分个人求助与公开募捐之间的区别——

个人求助指的是求助人为自己或者亲属、同事、朋友等有直接关系的人请求帮助,并获得资助,其属性为“私益慈善”,法律并不禁止这种行为。

公开募捐则是针对一个与自身不相干的群体或个人发起募捐,比如有人在微博上发帖,为山区贫困儿童募集学费,或者为某个非亲非故的伤者筹款治疗,这种行为就是公开募捐,是《慈善法》明令禁止的。不论是在何种渠道发布这种信息均属于违法。

如何辨别慈善组织募捐的资质?

公众在遇到劝募活动时,首先要核实对方有无认定为慈善组织的资质,因为慈善组织是依法设立的组织,政府对其是有监管的,要求它内部法人治理结构健全、运作透明规范,并应向社会公开相关的信息。

确认一个慈善组织有无公开募捐的资质,可以查看其是否持有“公开募捐资格证书”。如果发现非法劝募活动,要及时进行举报,相关部门应及时依法处理。

如果家人得了大病,如何发起募捐?

要与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合作,募得的款物也会由慈善组织管理。

相对于分散的信息发布渠道,统一的平台更有利于公众查询,有利于社会监督,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避免重复募捐。而网络募捐平台也应更好地履行审查主体责任,应审查验证慈善组织的登记证书以及公开募捐资格证书。

“诈捐”“悔捐”将被追责!

过去为了“博眼球”“赚口碑”,一些公众人物、企业组织公开宣布捐款,结果事后却不捐或少捐;另有一种情况更为恶劣,明明已经向社会募集到了捐款,却挪为他用。这样的事件屡被曝光,被称为“诈捐”“悔捐”和“诺而不捐”。

这种行为被《慈善法》所约束,“诈捐”或“诺而不捐”将被追责!

《慈善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在一定情形下捐赠人应当履行捐赠义务和要求捐赠人履行义务的主体及方式。当捐赠人公开承诺捐赠,或者捐赠财产用于扶贫、济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残,以及救助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害,并且签订了捐赠协议时,慈善组织或受赠人可以先要求捐赠人交付,若捐赠人拒不履行捐赠义务的,上述主体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或起诉。

捐款人在公开表达捐款意愿后就应当及时履行承诺,但有一种情况可以例外,就是捐赠人公开承诺捐赠或者签订书面捐赠协议后企业经济状况显著恶化,例如企业破产、倒闭、资不抵债、捐赠人发生重大变故,严重影响其生产经营或者家庭生活的,经向公开承诺捐赠地或者书面捐赠协议签订地的民政部门报告并向社会公开说明情况后,可以不再履行捐赠义务。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240885 2021-05-27 00:00:00 四 关于公开募捐,这些你该知道!KeywordPh《慈善法》热点条款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