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A04版:聚焦 上一版3  4下一版
AA04-05
三十而“励”:郑州高新区续写更加精彩的“春天的故事”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向更“高”处攀登 向更“新”处前行
三十而“励”:郑州高新区续写更加精彩的“春天的故事”
奏响高新之上再攀新高的时代乐章
高新之眼
高新区智慧城市实验场
春满高新
醉美夜高新
网络安全科技馆

1991年,郑州高新区经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式拉开了郑州国家高新区开发建设的序幕。肩负“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任,自诞生以来,郑州高新区围绕做实做好“高”和“新”两篇文章,走出了一条寻求高质量发展的辉煌之路。

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这一年,智慧城市实验场正式启用,开启了郑州高新区“数智治理”元年;这一年,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通过科技部验收,成为全国第7家、中西部地区首家国家超级计算中心;这一年,全国第一家以网络安全为主题的场馆——网络安全科技馆在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期间大放异彩……

每一次落笔都让人心潮澎湃,每一个节点都让人难以忘怀。辉煌“十三五”圆满收官,璀璨“十四五”蓄势待发,郑州高新区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正徐徐展开。

郑报全媒体记者 孙庆辉 高新时报 方宝岭 文/图

■亮点纷呈

高新区“高光时刻”不胜枚举

天健湖碧波荡漾,高新区激情涌动。行走索须河畔,处处能感受到新旧动能转换,处处见证着产业迈向中高端。回顾30年发展历程,郑州高新区的“高光时刻”不胜枚举。

一组组数据,标注着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度。5年来,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15亿元,增长12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67亿,增长73%;企业数量达到45029家,增长276.2%;建成区面积达到65平方公里,增长51.7%;常住人口数由30万增长到55万,增长83.3%。区域集聚了全市76.2%的高新技术企业、65%的科技型中小企业、69.7%的高端创新人才、84.6%的新型研发机构……

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刚公布的以2019年169个国家高新区统计数据和2019年高新区发展情况为基础的2020年度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郑州高新区位列第17名,连续两年实现“三级跳”,排名前进6位。在首次发布的《国家先进制造业百强园区排名》中,郑州高新区位列全国387家国家高新区和经开区的第45位,为实现“千亿级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向何处攀,“新”往何处立?郑州高新区“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创新型企业中流击水、踏浪前行。高新区传感器行业集聚相关企业3011家,有8家上市公司是传感器中下游应用领域的企业,拥有以汉威科技为代表的国内龙头企业和一批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企业,技术和产品国内领先。网络安全产业逐步壮大,集聚相关企业1232家,其中不乏新华三、启明星辰、芯盾网安等行业内具有影响力的企业。大数据智联网产业初具规模,国内通信三大运营商均已在高新区布局数据中心,新华三、阿里、腾讯、猪八戒网等一批知名企业的云计算和大数据项目已经入驻。天健湖智联网产业园正在加快建设,北斗产业培育成效凸显,已集聚天迈科技、威科姆、思维自动化等北斗应用技术产业头部企业及中小微企业760余家。承办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年会暨中国北斗应用大会,获批“全国北斗应用技术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超硬材料行业集聚关联企业1838家,具有较好的存量规模和发展潜力。郑州三磨所是国内磨料磨具行业唯一的产学研一体化综合性研究机构,多项超硬材料产品、专用生产设备和检测仪器属国内首创。

获批国家高新区30年来,高新区已从一个最初只有3平方公里的起步区发展成为郑州市乃至全省科技创新高地。

■不懈奋斗 创新驱动做好“高”“新”大文章

30年风雨兼程,30载春华秋实。

“四个一批”培育持续壮大。郑州高新区着力通过创新引领型企业、人才、平台、机构“四个一批”建设,汇聚创新资源、创新要素,延伸创新链条,催生更多创新成果,创新引领型企业快速增长,初步形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瞪羚企业、潜在独角兽企业组成的创新主体队伍。

创新引领型平台加快推进。辖区有市级以上研发机构840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23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数9家,总数位居全省高新区第一,全国高新区单项排名第19位;郑州三磨所筹建的“国家磨料磨具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获批建设,是河南省首家国家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

创新引领型人才队伍不断增强。深入实施“智汇郑州1125”等人才计划,辖区拥有2个诺奖工作站,驻区院士13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5人、国家科技进步奖9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0人、长江学者7人;“智汇郑州”高层次人才(团队)113个,连续多年全市第一;高层次人才数量居全市之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含分站)23家,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1家,占郑州总数30%以上。

辖区经备案的新型研发机构累计达到20家,其中省重大新型研发机构4家。先后引进浙江大学中原研究院、中科院微电子所、苏州医工所,中科集成电路与信息系统产业创新研究院、中电六所轨道交通研究院、中国计量院郑州分院、固高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

搭建国际协同创新体系,在美国波士顿、德国慕尼黑、英国剑桥、以色列特拉维夫等地成功搭建了第一批4个海外创新网络节点,收集海外资源信息。与北京瀚海国际公司合作设立郑州高新区硅谷工作平台,引入美国科特勒咨询集团设计的“国际协同创新体系智慧招商大脑”系统平台。

通过开展瞪羚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计划、“百企展翼”上市挂牌后备企业3年行动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形成了累计17家A股上市公司、75家新三板企业、764家四板企业、39家河南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的良好发展格局。

努力打造“一体两翼六平台”,为科创企业构建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着力强化供需对接,打造“资本力量”1+6品牌,开放整合区内区外科创金融供需资源,固定时间、固定结构、固定节拍,通过每年1次年度峰会和6次常态化路演的节奏,线上线下同步的方式,按照产业门类分为“大的专卖店+全的百货店”路演展示,吸引全国各地金融专家、投行、机构等资本要素参与,促进供需高效对接。

■创新改革

27项不动产登记业务1小时当场办结

重大改革相继落地。通过“赋权、改制、考核、激励”4步联动,构建了科学高效的管理服务、干部管理、绩效考核和分配激励“4个体系”,实现了组织架构、人力配置、团队文化、干部活力的“4个优化”。全省首个开发区层级的法律规章《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暂行规定》出台,明确了管委会派出机关的性质,同时以授权为主、委托为辅的形式将4982项行政权责事项赋权给高新区管委会,各项支撑管理体制改革的配套制度顺利实施,为高新区发展赋权扩能。

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效能。积极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推进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工作,深入落实“多证合一”改革要求,动态更新目录。巩固涉企行政审批事项“证照分离”改革,严格落实“双告知”制度。深化企业名称登记改革,持续推进名称自主申报,减少名称核准环节。深入推进注销登记改革,简化企业普通注销程序,实行企业注销“一网”服务。精简行政审批流程,社会投资类项目审批时限压缩至51个工作日以内,社会投资类工业定制地项目压缩至30个工作日以内,政府投资类项目控制在61个工作日以内。施工建筑许可办理实现了“一个窗口办理,后台信息流转”、27项不动产登记业务实现1小时当场办结,高压办电平均可控时长12个工作日左右,低压办电基本达到“当日受理、次日送电”。推动企业开办“一件事”零成本一日办结,打造市场化、便利化、法制化营商环境。率先在全市提出“店小二”服务理念,“企业首席服务员”“帮手十条”“创新平台”等各种高效精准服务模式不断迭代,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投融资对接、工程建设审批帮办等服务,深受企业好评。

“金梧桐”1+6+N政策体系初步搭建。累计出台15项政策,《郑州高新区科技创新专业服务券管理办法》在全国服务券政策中支持金额最大、受众最广、服务内容最全;省内首个新型产业用地(M0)落地,满足了园区配套的需求,适应新型产业用地远期的发展需要,有效破解了新型产业发展用地瓶颈制约。

■智慧城市

建设宜创、宜业、宜居的智美新城

郑州高新区在国内首创性提出了“实验场”+“一台多峰”的智慧城市创新模式,把高新区99平方公里、近80万人口的真实场景,打造成承载智慧城市项目的实验场,通过实验场进行实践、验证,构建应用—产业—生态的发展模式。携手阿里巴巴、华为、新华三等头部企业,依托“一台多峰”新型智慧城市战略架构,实现多家领航企业共存、多种应用共生、多种产业共同发展、多种场景并存的生态体系,把高新区打造成智慧城市的解决方案的根据地。输出高新区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和产品,构建具有郑州特色、竞争力强、爆发式发展的领先智慧产业生态,打造“国内一流,中部领先”智慧城市样板区。

高新区围绕“西美”定位,通过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构建以人为本、惠及全民的民生服务新体系,建设宜创、宜业、宜居的智美新城。完成了政务云平台、大数据中心、数智治理中心、超算中心等平台构建,智慧城市的基础平台已经初步搭建完成;结合各部门业务需求,在“善政、兴业、惠民”领域共建设应用项目23个,构建数智治理工作体系,以一“事件”为牵引深入推进“一网通管”工作;围绕优化营商环境,搭建政企服务平台、招商大脑平台,实现政策在线兑现,精准高效配置招商要素资源;以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痛点为目标,建设智慧仲裁、智慧养老、智慧教育等一批智慧化应用。

■风华正茂 “十四五”凝心聚力再出发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回首过往,郑州高新区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展望未来,豪情满怀,再踏新征程。我们相信,下一个5年,郑州高新区必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开创美好明天,书写壮丽新篇。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郑州高新区“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为:将国家高新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承担起体制机制创新、政策先行先试两项使命和培育新产业、引领新业态、打造新模式等三项任务;在若干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勇当排头兵、领头羊,做好“西美”的增长极、发动机,成为引领和支撑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载体和强大引擎,努力建成千亿级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不断强化高新领创闯、推进西美高质量发展,落实“一三五六”目标路径,有力支撑郑州建设现代化国家中心城市、中原实现更加出彩。

“十四五”时期,郑州高新区重点抓实“一三五六”目标路径:“一”是以建成千亿级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为奋斗目标;“三”是同时肩负国家高新区、国家自创区和郑州“西美”新布局的使命任务;“五”是持续深化“四链一城”实施路径、落实五项重要部署;“六”是经过“十四五”时期的发展,努力实现“六个新”,即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创新能力跃上新高度、动能转换创造新经验、数智治理显现新成效、体制机制取得新突破、城市功能实现新提升。

■勇担使命

推进千亿级世界一流

高科技园区建设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人们总是很容易记住那些波澜壮阔、全新蜕变的重要时刻: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郑州高新区成为首批国家级高新区。30年,一片“玉米地”长出了高科技。

30年来,高新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实重干,克难攻坚,勇于创新,扎根奉献,从一个只有3平方公里的起步区发展成为一个规划99平方公里、建成区60余平方公里,环境优美、服务完善、产业聚集、科技领先的现代化科技新城。

30年间,各行各业的高新人汇聚成为近70万人口的“大家庭”。回首来路,无限感慨;展望未来,信心满怀!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全国上下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起步之年。风华正茂的郑州高新区又被赋予新的使命,高新人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为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作为国家级高新区,郑州高新区将高擎火炬,融家国情怀于不懈的奋斗之中,以舍我其谁的勇气、“功成必定有我”的劲头与历史担当,勇担使命,更好地促进高新区谋发展、抓落实、办实事、开新局,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加快推进千亿级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步伐,奋力续写更加精彩的“春天的故事”。

初夏时节,天健湖生机勃勃。北岸网络安全馆内的“一粒沙”、南岸智联网产业园的“一片芯”、智慧城市大脑的“一块屏”,都正向人们讲述着高新区的创新故事,见证着高新区加速续写聚“沙”成“塔”的传奇。

向更“高”处攀登,向更“新”处前行!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241242 2021-05-28 00:00:00 五 三十而“励”:郑州高新区续写更加精彩的“春天的故事”KeywordPh奏响高新之上再攀新高的时代乐章向更“高”处攀登 向更“新”处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