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98年的北三环以北全是麦子地,这个季节,远北望去,蔚蓝天空下,涌动着金色的麦浪。”那年夏天,还上大学二年级的贾谊学习之余找了一份市场调研的工作,她说,河南电视台是公交车最后的终点站,是郊区的郊区;北三环不叫“金三环”,而是“北郊”;听着西流湖,仿佛是一个非常遥远的地方……如今的郑州,已以突飞猛进的速度,蝶变成为聚光灯下的“国际郑”,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 郑报全媒体记者 樊无敌/文 马健/图 到1995年,郑州地产结束蛮荒发展的年代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房子于中国人来说,从来就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20世纪50年代,大部分人居住的是草房、土房,墙体用的是土坯;到了60年代,许多人还住在平房里,没有独立卫生间;70年代也是郑州人口飞速增长的年代,城市里住房分配紧张,物资缺乏,筒子楼应运而生;到了80年代,城市居民开始享有集体福利分房,很多人住进了单元房,人们的居住条件上了一个大台阶。 从“没房住”到“有房住”,从“有房住”到“有像点样的房子住”,这一变化发展历经40年。1992年之前,郑州尚处于摸索之中,第一代商品房扎堆出现在1995~1997年。 “1983年,汝河小区开始建设,这是郑州第一个建筑规模庞大的功能型居住小区;1995年,位于郑州二七区淮南街与淮河路交叉口的绿云小区开建,被业界称为郑州第一个商品房小区,这也标志着郑州地产结束了蛮荒发展的年代,开启了郑州房地产行业的元年,而河南振兴集团作为总包单位今天已经成为本土房企中低调的大鳄。”行业资深人士任志伟说,2000年,鑫苑名家开工建设。当年10月,郑州首批国家康居示范工程项目清华园动工。它们至今在郑州仍被视为经典。 郑州房地产度过启蒙期后,从1998年起,今天郑州市区内的一些经典楼盘陆续建成,建业、正商、鑫苑,如今河南地产巨头已经崭露头角。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刘社指出:“这一年,由于国家开始停止福利分房,商品房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老百姓第一次知道,住房不必再凭资历和级别来确定,房子可以在市场买到。更重要的是,住房的面积和户型也有了可供选择的余地。” 1998年后,地产商开启了各领风骚的幸福时光 1992年,随着中国唱响“春天的故事”, 大批体制内人士主动下海创业,形成了以北京冯仑等为代表的“92派”企业家,在河南,最为典型的是胡葆森。 这一年,胡葆森带着在香港赚到的钱回河南,与本地的建行合资成立建业房地产,也是本省第一家中外合资房地产企业。 1993年,建业第一个项目金水花园破土动工。这个占地360亩的小区,不但是中国大陆最早的一批按揭房屋,而且还采用了让郑州人耳目一新的销售模式,“买房可以贷款,十年还能回本”。 1992年,回到郑州,创立了英协河南房地产,打造了当时中原地区无出其右的英协花园。 这一年,德亿、金成、中亨、银基、振兴、宏光、布瑞克、太极、中岳秀峰、天明、华林、姿华等纷纷登场。他们不同:1992年的开创者,而是表现为冰火两重天:一边是德亿、中亨、金成、布瑞克为代表,极为高调,创造了“短暂辉煌”;一面是银基、振兴、宏光、中岳秀峰等,极为低调,波澜不惊地弄潮于商海,稳健运行。 1995年,张敬国下海创办“河南兴业房地产”,开发第一个项目叫兴联公寓,2000年前后,兴业收购了正商金色港湾土地,项目开发公司是河南正商置业,由于开发的非常成功,二期蓝钻还获得了国家广厦奖,顺势成就了今天正商的品牌。 |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