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A04版:看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AA04
追我们心中最亮的那颗“星”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追我们心中最亮的那颗“星”
——追忆“杂交水稻之父”、院士袁隆平
袁老和河南农大师生在一起

2021年5月22日13时7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湖南长沙逝世。

当我看到这个消息时,顿时头脑一蒙,有些难以置信,因为3月份还看到他在海南基地工作的新闻,没有想到不幸来得这么突然。作为一名农学人,我的心中感到莫名的难受,总是在脑海中浮现出一位慈祥的老者,戴着草帽,手中抓着一把稻穗,仔细端详的画面。如今,这位一直为我们吃饭操碎心的老人,永远离我们而去了。

蒋道胜 文/图

“计算机里种不出水稻,也种不出小麦,青年科技人员要不怕吃苦,走进实践中去”

回想当年,曾有幸与袁老有过一面之缘。2014年11月17日,是我永远铭记的日子。当时,我正在河南农业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当天袁隆平院士应邀来到学校给全校师生做“超级杂交稻育种进展”学术报告。千人报告厅座无虚席,我也有幸聆听到了袁老的报告。袁老的报告使我受益终生。袁老用朴实的语言给我们分享了杂交水稻研发的重要性和当前杂交水稻取得的研究成果,讲到精彩之处,报告厅里不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在报告结束后的自由提问阶段,当有人问袁老“对河南年轻学子和老师有何建议”的问题时,袁老说:“计算机里种不出水稻,也种不出小麦,青年科技人员要不怕吃苦,走进实践中去。”多么朴实的语言、多么衷心的提醒,让我们年轻学子醍醐灌顶。没错,唯有实践才能出真知。当时在报告会上袁老表示可以在农大招收研究生,很多人都想拜其门下。后来才得知袁老带研究生有一个要求:“你能不能下稻田?不能下田我不带。”袁老对科学、对事业的敬业精神和态度使我深深折服。他的成就是那么高深,却没有“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依然在为自己的杂交水稻“禾下乘凉梦”努力拼搏。

袁老在农大期间,引发了一股“追星”潮,至今我的手机中依然保留着那张珍贵的“追星”合影。袁老被学校师生簇拥着,与学生们交流,鼓励大家要奋斗、要努力学习、要为学校争光。这一切仿佛就在昨天。作为一个从小吃大米饭长大的农学人,我对袁老的感激和敬佩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两次到访光山县实地考察

杂交水稻种植情况

我的老家——河南省光山县,一个主要种植水稻的豫南县城。袁隆平院士曾两次到访光山县,实地考察杂交水稻种植情况。记得小时候,家里主要种植的水稻常规籼型水稻品种“八四矮63”,亩产只有400公斤左右,而如今袁老在光山县实施的超级杂交稻“百千万”高产攻关示范地百亩示范片平均亩产达910.6公斤,创造了河南省水稻产量的新高。数字的翻倍代表的是农民收入的翻倍。如今,超级杂交水稻已经在光山县大面积推广。这也是袁老毕生所追求的:让更多的人吃上米饭,永远不再饿肚子。

前两天,父亲打过来电话说:“今年的水稻秧苗已经插完了,听买种子的说今年的杂交稻每亩能达到900公斤呢,比去年还高。”言语中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或许还不知道,这个给他带来喜悦源泉的老人已经离我们远去了。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如今,“禾下乘凉梦”已近在咫尺,“全球杂交梦”正逐步实现。前路有梦无憾,袁老一路走好。我也会以一个农学人的身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未来像袁老一样,为实施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241964 2021-06-01 00:00:00 二 追我们心中最亮的那颗“星”KeywordPh——追忆“杂交水稻之父”、院士袁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