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A02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纪实
扫码 看全文

□新华社记者 齐中熙 高敬 胡璐 于文静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我国确定的环境日主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共筑生态文明之基。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人民凝心聚力,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正在从蓝图变为现实。

深谋远虑

——建设生态文明求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

100多年前,实业家张謇希望家乡五山地区成为“花园及风景区”。然而,五山及滨江地区一度危化品码头、散货码头、集装箱码头等星罗棋布,给当地带来污水、扬尘等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导致这里“滨江不见江,近水不亲水”。

又何止是南通?曾经,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污水入河入江、码头砂石堆积、化工企业围江,长江水质持续恶化、生态功能逐步退化,生态系统警钟迭起。习近平总书记曾经痛心地形容母亲河:“病了,病得不轻了”。

又何止是长江?曾经,经过几十年快速发展,积累下来的环境问题进入高强度频发阶段,秋冬季雾霾频发拉响空气污染警报,江河鱼虾减少、水质频频告急。

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振聋发聩地提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2020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五山地区滨江片区考察调研。“过去脏乱差的地方变成现在公园的绿化带,说明我们只要下决心,就一定能落实好长江经济带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说。

水质改善、江豚腾跃,长江母亲河正在重新焕发生机。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站在这样的高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求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指明了生态文明之路,擘画了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意;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系列重大部署,宣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

在广西桂林考察漓江阳朔段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保持山水生态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深入推进生态修复和环境污染治理,杜绝滥采乱挖,推动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系统持续优化、整体功能持续提升。

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村考察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对他们发展绿色经济、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做法给予肯定。“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说。

在云南滇池岸边,习近平总书记详细询问滇池保护治理和水质改善情况。总书记强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决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只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就一定能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这些年,习近平总书记赴地方考察,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重要安排。祖国的山山水水见证了习近平总书记心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情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

掷地有声的话语,闪耀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光芒,指引着美丽中国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作出庄严承诺,向全世界释放出中国坚定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强烈信号。

久久为功

——美丽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夏日阳光下,金溪河从村口缓缓流过,岸边是几千亩天然阔叶林。村支书张林顺坐在村里的一棵大树下告诉记者:“我们村一棵树没砍,靠卖碳票就挣了14万多元。”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一块块生态环境的短板正在补上,一个个阻碍绿色发展的体制和制度坚冰正在消融,绘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图景。

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深入推进。“十三五”期间,我国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04%,森林蓄积量超过175亿立方米,连续30年保持“双增长”,成为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

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快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在理顺管理体制、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

河长制、湖长制全面建立,一条条江河、一个个湖泊有了专属守护者,一大批民间河长、湖长踊跃上岗。

今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提出确保到2022年6月全面建立林长制,这意味着我国所有的森林和草原都将拥有专属守护者。

越来越多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得到更好保护:朱鹮从发现时的7只,恢复到5000余只;藏羚羊从几万只恢复到目前的30多万只;长江旗舰物种长江江豚正在“回家”……

在总书记心中,有两条河的分量尤其重。

一条是长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给沿江省市高速疾奔的发展方式敲了警钟。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长江,提出长江经济带应该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一条是黄河——从2019年8月到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4次考察黄河。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

如今,长江之病渐消,江豚频现,鱼翔浅底。沿黄省份也大步迈向更高质量发展之路。

全民义务植树如火如荼展开,野生动物保护志愿者活跃在乡间山林,生活垃圾分类变成新风尚……大江南北,人们正用汗水浇灌和培育共同的绿色家园。

擘画新篇——

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生态环境基础

水鸟迎风鸣叫,芦苇和柳灌丛郁郁葱葱……曾经一度萎缩的呼伦湖,随着近年来一系列修复和治理项目的实施,水域面积逐年扩大,湿地生态逐步恢复。

年过五旬的牧民侯玉广从小生活在呼伦湖附近。他亲眼见证了湖水的萎缩与恢复。

“小时候,家里的牛羊常到湖边饮水。后来环境恶化,湖周围几乎没草了,鸟也不见了。”侯玉广告诉记者,如今生态好了,沙子看不见了,鸟和鱼也都回来了。

栖居在青山碧水之间,是人们共同的心愿。

经过不懈努力,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挑战重重、压力巨大、矛盾突出,还有不少难关要过、硬骨头要啃、顽瘴痼疾要治,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生态环境修复和改善,是一个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不懈、奋发有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

进入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今年5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意见》。

会议指出,要围绕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完善分类补偿制度,加强补偿政策的协同联动,统筹各渠道补偿资金,实施综合性补偿,促进对生态环境的整体保护。

新任务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展现新作为。

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脚踏实地、迎难而上,我们一定能够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生态文明之光照耀前行道路,推动中华民族实现永续发展。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243226 2021-06-05 00:00:00 六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KeywordPh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