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仲夏时节,新郑新区,轩辕湖碧波荡漾,阵阵微风不时从水面吹来,为岸边的行人送来丝丝凉意;老城区南侧,洧水公园野鸟翔集,风景如画,仿佛步入《诗经-郑风》的美好画卷;离开城区向西南方向,万亩水面的南水北调调蓄水库正在施工,一汪碧水将成为黄帝故里又一处生态景观……
32岁的刘倩是一名摄影爱好者,近年来,新郑生态景观成为她摄影作品的重要内容。“新郑近年来水面越来越多,风景越来越好,居民越来越幸福……”刘倩说,一张张照片,于无声中记录了这座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也记录了新郑市民一张张幸福的笑脸。
结合城市建设提质工程,新郑高标准治理市域内8条河流173公里河道,建设滨河景观公园。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高标准编制水资源利用、生态水系、农田水利、安全饮水、河道控制、城乡防洪等一系列专项规划。建成轩辕湖湿地公园、郑风苑公园、十七里河湿地公园。将域内13条河流、20座水库纳入河长体系,一河一长,一河一档,一河一策,一河一评。蓄水源、建湿地、净水质,建设潮河毛寨尾水人工湿地、莲河王庄尾水人工湿地和双洎河云湾人工湿地。一组数据显示,2020年,新郑PM10、PM2.5累计浓度同比下降20.45%、19.6%,PM2.5在郑州市同序列8县市中改善率排名第一,优良天数完成245天,同比增加68天,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和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目标。
如今,整治复绿,恢复生态环境,使天更蓝水更清土更净;城市的街头游园,居民区的口袋花园收拾一新,栽上绿树红花,做成微景观。打好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这样的“美丽新郑”正在逐步成为新郑人民自豪的栖居之地。
在生态新郑建设中,新郑市民逐步养成了两个新习惯,一个抬头看,一个随手拍。“以前一个月难得看见几次蓝天,现在出门都是蓝天白云,这种感觉真好。”越来越多的新郑人的微信朋友圈里,关于碧水蓝天的图片总能收获不少的“赞”。
下一步,新郑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统筹抓好水污染、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实施“四水共治”,推进黄水河、双洎河治理等重大水生态工程,让新郑的水系连起来、动起来、活起来;以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和措施,推进节能减排,倒逼企业转型发展,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新郑。
记者 杨宜锦 通讯员 沈磊 刘栓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