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A13版:民生 上一版3  4下一版
AA13
郑州市二院胸痛中心晋级“国家队”
全市千名机关干部深入万家企业 精准服务帮助协调解决实际问题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庆祝党的百年华诞
郑州市二院胸痛中心晋级“国家队”

抢救急性胸痛患者,就是与时间赛跑,而且必须跑赢。国家级胸痛中心的建设,是重塑流程、打通救心“高速路”、与死神博弈的关键。日前,喜讯从郑州市二院传来,该院胸痛中心顺利通过2021年度第一批次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成为国家级胸痛中心。这标志着该院胸痛中心建设管理体系、技术力量、质量标准、救治能力、硬件设施等各项指标和数据,均达国家级标准。郑州市二院院长孙世龙表示,国家级胸痛中心创建成功,是医院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具体体现,“欣逢盛世,不负盛世,我们将以国家级胸痛中心建设为抓手,全力推动相关学科发展,更好地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郑报全媒体记者 邢进 通讯员 陈燕/文

通讯员 夏玮羲/图

现场核查,市二院胸痛中心建设获国家级专家肯定

3月24日,中国胸痛中心专家组遵义医科大学心血管病医院副院长石蓓教授一行四人,对郑州市二院国家胸痛中心建设进行现场认证核查。通过六个环节的现场核查,专家组对该院胸痛中心建设中的亮点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进行了交流和指导。据悉,国家级胸痛中心的认证,需要通过网络审核、省级专家预评审、国家级专家暗访和现场核查等各个环节,最终由中国胸痛中心专家投票决定。

作为“院长工程”,郑州市二院国家级胸痛中心的创建,由副院长陈林波挂帅,他表示:“医院胸痛中心的建设起步于2017年,自2020年创建国家级胸痛中心开始驶入快车道。国家级胸痛中心建设,使得医院的急诊流程持续改进和优化,急危重症抢救水平进一步提高。”

从进医院大门到开通血管,总耗时23分钟,这是郑州市二院胸痛中心D-to-B的最短时间纪录,而国际标准是90分钟。在郑州市二院胸痛中心,D-to-B平均时长为60分钟,这个指标的背后,是集中全院优势资源,重塑救治流程,多学科协同作战的结果。

重塑流程,整合优势资源打通救心“高速公路”

急性胸痛主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肺栓塞、外科气胸等致命急症,郑州市二院心内科主任卢革新说,胸痛中心的作用就是及早甄别这几种危及生命的急重症,及早救治。“对心梗患者的抢救,时间就是心肌,每延迟一分钟,大量的心肌细胞就会死亡,必须抓住‘黄金一小时’,尽早开通堵塞的血管。”

建设胸痛中心,就是要重塑和优化救治流程,绕过急诊科、CCU,将救治节点前移到急救车上,打通从急救车到导管室点对点的“绿色通道”,第一时间开通血管,抢赢生命。

“为此,我们建立了急诊胸痛专业群,在郑飞医院、高新区分院等网络医院设立专职联络人员”,一旦接诊急性胸痛患者,急救人员立即进行心电图检查,将结果上传微信群,由医院值班的胸痛二线医生第一时间做出判断。前方急救医护给患者用上“术前一包药”,建立静脉通道,并在返回途中和病人进行术前谈话沟通,通知各相关科室和人员做好准备;一到医院立即送导管室开通血管。23分钟的D-to-B时间记录就是在这种模式下产生的,获救的是一名30多岁的男性患者。卢革新说,“血管开通的越早,挽救心肌越有保证,患者恢复越顺利。”

协同发展,胸痛中心建设辐射带动一批相关学科

年龄最小的患者21岁,年龄最大的90岁,通过创建国家级胸痛中心,郑州市二院胸痛中心业务能力的提升显而易见:每月接诊急诊胸痛患者的数量翻了一番,从原先的每月七八十例,到如今的每月150余例。通过新的救治流程,成功抢救开通血管的急性心梗患者全年逾200例。

胸痛中心涉及院前急救、急诊科、心内科、导管室、呼吸科等临床学科,新的救治流程所要求的时间与速度,都对这些学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快速救治的背后,是后方保障和多学科协作的结果。“比如院前急救,是抢救急性心梗患者至关重要的一环,它要求急救人员对急性心肌梗死有准确的判断识别能力和丰富的急救经验,急诊科的年轻医护必须加强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让患者在最短时间内见到该见的医生。”郑州市二院院长孙世龙说,“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胸痛中心建设,全力推动相关学科发展,打造河南省优秀胸痛救治团队,构筑守护生命安全、守护群众健康的坚实防线,以更优异的成绩庆祝党的百年华诞。”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248478 2021-07-01 00:00:00 四 郑州市二院胸痛中心晋级“国家队”KeywordPh庆祝党的百年华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