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讯(郑报全媒体记者 陈君健 张朝晖 文/图)“十里麦场金浪翻,收割晒扬人机欢,铁牛拉着碌碡(liù zhou)跑,古今结合实新鲜。”芒种过后,麦收时节,炎炎烈日下的打麦场上,一辆拖拉机或是一头牛,拖着碌碡绕着麦场旋转。这是以前收麦的时候农村常见的场景。如今,到中牟双河湾农耕文化园,大家同样可以体验过往,寻回记忆,学习传承农耕文化。 传统农具一应俱全 中小学生可了解农耕文明史 “碌碡是传统打麦场打谷场的石器,咱这儿的老百姓一般都叫石磙。”中牟双河湾农耕文化园负责人贾军杰近日介绍说。打麦场西南方向有一条长约100米、宽约10米的草甸搭棚的木制长廊,廊道里依次摆放着石碾、石磨、木耧、铁犁铧、纺花车、独轮车、麦绰子等传统农业器具。“每一件实物都是一部农耕简史。这些传统农业生产用具对于生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的农村人来说都很熟悉,但对于90后或者00后来说,尤其是城市里的中小学生,应该是陌生的。”贾军杰说,“我们打造农耕文化传播基地,通过文字简介、解说员讲述,不单单是让更多的城乡中小学生来认识这些传统农业用具,而是要他们在认识的同时,进一步了解到我们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史。从燧人氏钻木取火到神农氏尝百草,我们最早的历史源于农业,我们最灿烂的历史源于农业。” 麦场旁边,一个戴着草帽、推着自行车,车后座上捆了一个冰糕箱的中年人在高声吆喝:“冰糕冰糕,凉甜解渴!”这是典型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城乡个体流动小贩的形象。 游客可参观农耕文化长廊,体验农耕生产 长廊向左,金灿灿的向日葵仰望苍穹,姹紫嫣红的胭脂红水蜜桃令人垂涎欲滴;长廊向右,刁家公社双河湾大队食堂里飘出浓郁的肉香。 据贾军杰介绍,今年以来,双河湾农耕文化园依托千亩桃园,着力打造传统农耕二十四节气民俗文化。往来城乡游客不仅可以在园内采摘各自认领的胭脂红水蜜桃,可以租赁小块儿耕地种菜种花种草,还可参观农耕文化长廊,体验农耕生产等。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以认识和了解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起源、发展、演变,感悟中国农耕文化的实质与精神,懂得传承农耕文化的内涵和意义。“这里包含有红色文化的血脉赓续,也有对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发扬,更为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丰厚的文化载体。”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