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X04版:中国共产党新郑市第六次代表大会 上一版3  4下一版
X04-05
努力开创全国一流中小城市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努力开创全国一流中小城市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9月8日,中国共产党新郑市第六次代表大会召开,新郑谋划未来五年,以县域治理“三起来”为根本循环,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建设现代化全国一流中小城市为统揽,以建设黄帝文化历史名城、现代临空产业新城、宜居宜业生态城市为载体,深入实施“九项工程”,力争“十四五”末,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200亿元,向1500亿元的目标努力,县域经济在全国稳居第一方阵,努力当好全省县域经济排头兵。

记者 杨宜锦

新郑时报 李显文

过去五年

五年来,始终坚持转型升级、追赶超越,发展质量稳步提高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2020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48.6亿元;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2.6亿元,是2015年的1.4倍,总量连续5年排名全省县(市)第一;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6711元和24819元,分别是2015年的1.4倍、1.5倍;常住人口117.2万人,是郑州地区唯一一个人口破百万的县(市)。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排名跃升至第29位,被确定为河南省首批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县)市,县域经济发展质量总体评价实现全省5连冠。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农业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连续8年实现粮食丰收,成功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工业经济加快转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15%,被确定为全省首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试点县(市)。现代服务业势头强劲,“三产”增加值由2015年的241.8亿元增至2020年的419.4亿元,增长73.4%,金融机构数量、银行存贷款规模连年保持全省县(市)首位。

项目建设提质增效

坚持以项目建设促进转型,尊绅光电等165个项目列入省、郑州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350.6亿元。大力支持新兴产业项目发展,建成淮河以北唯一的电子元件清洗废水污水处理厂,破解电子信息产业项目落地瓶颈制约。锐杰微、威斯荻克等电子信息项目建成投产,华思5G、传化中原物流小镇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推进。

招商引资活力迸发

大力实施产业链招商、园区招商、以商招商,以高水平招商引资推动产业高端转型发展,累计签约项目115个,合同金额2246.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0.4亿美元。营商环境

持续优化。以一件“事”为牵引,深化“一网通办、一次办成”改革,1634项审批服务事项全部进驻大厅办理,全市现有市场主体突破10万家,位居全省县(市)第一位。在全省率先开发建设“莲鹤”不见面开标大厅,公共资源交易“新郑模式”获全省推广,是我省唯一入选世界银行“中国省级电子采购系统评估项目”县级市。

五年来,始终坚持建管并重、精雕细琢,城乡品质大幅提升

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实施城市建设提质项目328个,新建提升城乡道路458.2公里,打通万邓路、新村大道东延等断头路18条;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工程,铺设雨水管网67.5公里、污水管网80.2公里,封堵排污口182个;高质量改造提升老旧小区、背街小巷99个,建成开放大型城市公园、多功能街头游园56个。

城乡管理成效明显

大力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城市主次干道机械化清扫率、垃圾清运率、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加快智慧城管建设,数字化城管基本实现全域覆盖,城乡管理综合考评连续3年排名郑州县(市)首位,成功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人居环境日益改善。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扎实开展三年行动计划,农村垃圾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改厕和村容村貌整治成效显著,45个示范村、38条示范街道、7个美丽乡村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农村环境整洁有序、面貌焕然一新。

五年来,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环境质量不断优化

天更蓝

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向纵深推进,PM10和PM2.5年均浓度分别由2015年的每立方米128微克、79微克下降至2020年的83微克、51微克,优良天数由2015年的212

天上升至2020年的244天,真正留住了蓝天白云。

水更清

严格落实“河长制”,完成双洎河生态治理、黄水河水质提升等重点工程,双洎河国控断面水质稳定达标。高标准打造全域生态水系,南水北调中线观音寺调蓄工程开工建设,潮河郊野公园基本完工,占地1100亩的洧水公园、1000亩的十七里河湿地公园建成开放,宜居宜业生态城市建设成效明显。

地更绿

大力推进国土绿化提速行动,实现县级以上道路廊道建设全覆盖,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1.4%,绿地率达36.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8平方米,比全省平均高出16.3%,荣膺“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五年来,始终坚持以文化城、以文化人,人文特色更加彰显

文化事业更加繁荣

大力弘扬黄帝文化,连续16年成功举办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连续高规格举办15届黄帝文化国际论坛,黄帝故里园区改扩建项目加快推进,黄帝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向心力更加强劲。持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规划建设149个公共文化场馆,实现文化设施、队伍、服务3个100%全覆盖。

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黄帝千古情项目正式运营,已接待游客185万人次,收入1.23亿元,入选2020年河南省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成为新郑市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积极打造特色乡村旅游品牌,泰山村千稼集景区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开发车马文化探古游、白居易、欧阳修等名人文化寻访游等研学游产品,进一步提升了新郑的知名度、美誉度,彰显了古都新郑的独特魅力。

文明素养持续提升

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先进典型选树活动,入选“中国好人”4人。组织17.9万名志愿者开展文明志愿服务活动,进一步营造了向上向善的社会氛围。

五年来,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共建共享,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脱贫攻坚全面完成

全市13个建档立卡贫困村、18个郑州市级低收入村、4个扶贫任务较重的面上村共3453 户12932人全部实现脱贫目标。全力做好结对帮扶工作,帮助南召县顺利脱贫摘帽,荣获全省对接帮扶工作先进单位。

疫情防控成效显著

坚持把疫情防控作为首要政治任务,2020年,全市上下广大干部群众冲锋防疫斗争一线,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突出成效,交上了一份无死亡病例、无本地病例、无二代病例、无聚集性疫情的战“疫”答卷。

民生保障扩面提质

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实现了对各类从业人员的制度全覆盖。公共卫生服务不断优化,公立人民医院建成运营,公立中医院加快建设;辖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明显提升,成功创建全国健康促进县。市财政出资2.3亿元兜底,京港澳高速新郑站等6个收费站郑州地区小型客车全部免费通行,进一步方便了群众出行,加快了融郑融港步伐。

社会事业均衡发展

积极促进创业就业,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6063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5亿元。累计实施幼儿园、中小学新建改扩建项目155个,新增学位10.2万个,创新郑教育发展史最高纪录,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连续30年保持郑州县(市)领先位次;互联互通公交网络日益健全,增开公交线路共29条349公里,被评为全省“万村通客车提质工程”示范县(市)。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精心组织重大活动安保,党的十九大、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期间开展集中清理清查工作,圆满完成了安保维稳任务。加强矛盾纠纷化解,各类矛盾纠纷调成率达98%。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全市信访形势平稳向好,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平安新郑建设纵深推进,连续3届被评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市),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奖“长安杯”。

未来五年

总体目标

“十四五”期间,GDP年均增速9%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9.5%,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2%以上;到“十四五”末,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200亿元、向1500亿元的目标去努力,力争15个乡镇(街道、管委会)中有一个超300亿元、5个超100亿元,创成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创新型县(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县域经济在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排名持续前移、稳居第一方阵,努力当好全省县域经济排头兵。

重点工作

聚力产业转型

做强建设现代化全国一流中小城市的硬核支撑,深化实施产业升级提速工程,加快推动“三主三新”产业体系迈出新步伐,着力建设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的现代临空产业新城。

一要用好重大项目“压舱石”,二要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三要强化平台载体“硬支撑”。着力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加快推进中德产业园、航美智慧城两个中小企业园招商

运营,新建光电显示产业园、集成电路产业港等3~5个中小企业园,着力建设一批以“企业集聚、产业集群、要素集约、技术集成、服务集中”为鲜明特征的中小企业园,打造成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孵化器、加速器和聚集地,招引落地500~1000家科技含量高的中小企业,形成“顶天立地”大企业带动、“铺天盖地”中小企业配套支撑的产业链供应链一体化发展局面。

聚力规建管运

一要高起点规划。不断健全完善“双核引领、多点支撑、区域联动、功能互补”的城乡发展新格局。二要高标准建设。打造经得起历史检验和风险考验的“坚强城市”。三要精细化管理。积极探索智慧城管、智慧交通等多个智慧场景应用,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实现市民生活事项全覆盖,全面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聚力开放创新

主动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着力补齐短板,积蓄新动能,厚植新优势,推动发展动力转换,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创成国家创新型县(市)。

一要持续深化改革攻坚。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更大进展。二要全面加强招商引资。瞄准国内外500强和行业20强企业,着力招引一批税源型、科技型、龙头型项目。力争“十四五”末,全市新签约项目累计金额1200亿元,每年有2个以上投资超10亿元高质量项目落地。

三要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努力形成从“双创”团队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再到规上企业、独角兽企业梯次培育的格局。深入实施“黄河人才计划”及“五彩”人才计划,力争“十四五”末,大幅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0家。四要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深化实施营商环境优化工程,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一网通办、一次办成”等政务服务事项提质扩容,实现群众办事“跑一次腿、进一扇门、办一件事”。

聚力绿色发展

擦亮建设现代化全国一流中小城市的生态底色,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一要发展绿色产业。打造一批“绿色工厂”。二要保护绿色环境。打好蓝天保卫战,力争“十四五”末,南水北调中线观音寺调蓄工程主体完工,初步发挥效益。三要倡导绿色风尚。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商超等行动,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聚力以文化城

深化实施文化特色彰显工程,积极推进黄帝文化、根亲文化与黄河文化的有机融合,充分挖掘保护传承历史文化资源,推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创建以黄帝文化为特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一要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并举。加大文化创新力度,以黄帝文化为核心,围绕裴李岗文化、郑韩文化、红枣文化等,推出一批宣传新郑、推介新郑的精品力作。加快黄帝故里园区规划建设和场馆展陈布置工作,继续高规格举办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和黄帝文化国际论坛,持续扩大黄帝文化在全球华人中的影响力、辐射力和感召力,着力打造“全球华人拜祖圣地、中华民族心灵故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力量。二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互动。在全社会掀起“弘扬全社会崇德向善正能量,争做新时代最美黄帝故里人”热潮,2023年创成全国文明城市。

聚力

乡村振兴

留住建设现代化全国一流中小城市的乡愁记忆作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县。

一要推动农业提质增效。扎实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文章。二要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不断完善推广“公司+农户”“农户+合作社”等模式,创新“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让广大农民更多分享乡村振兴成果。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力争“十四五”末,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均达10万元以上,其中,1000万元以上2个,100万元以上20个。三要建设美丽乡村。以“一渠八脉”水系为框架,把水系连通作为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结合“四美乡村”“五美庭院”“美丽小镇”建设,以泰山村、裴李岗村两个精品村为示范带动,加大乡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强化“四好农村路”建设,深入推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努力实现环境美、田园美、村庄美、庭院美。力争“十四五”末,建成美丽乡村12个。

聚力民生福祉

提升建设现代化全国一流中小城市的幸福指数。力争“十四五”末,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总支出比重稳定在85%以上。

一要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二要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力争“十四五”末,新增学位8万余个,教育教学质量在全国同类城市先进、郑州县(市)领先。建成运营市公立中医院,市公立人民医院达到三级医院标准。三要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聚力强基固本

开创建设现代化全国一流中小城市社会治理新局面。

一要推进平安新郑建设。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大力实施“雪亮工程”,为人民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二要筑牢城市安全防线。深入践行“用脚步丈量工作法”,紧盯学校、商场、交通运输等人员密集场所,紧盯城市背街小巷、农村房前屋后等偏僻地方,对症下药、精准施策、标本兼治,切实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格局。三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坚持科学防范,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着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完善金融安全防线和风险应急处置机制,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262797 2021-09-10 00:00:00 五 努力开创全国一流中小城市现代化建设新局面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