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领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要“出重彩、成高峰”,要站稳“国家队”、提升国际化。殷殷重托,使命在肩。郑州风正帆满,雄赳赳开启新征程。 无论是特大暴雨灾害,还是新冠肺炎疫情,都阻挡不了郑州勇往直前的发展步伐。扛起“龙头高高扬起来”职责使命,“1+4”郑州都市圈正加速建设。 郑报全媒体记者 王文霞 侯爱敏 龙头带动作用日益凸显 城市首位度持续提升 日益凸显的龙头带动作用,成为郑州“出重彩、成高峰”的重要支撑。 今年前8个月,全省外贸实现近50%的快速增长,郑州贡献了全省外贸的近七成。上半年全省电子商务交易额涨势喜人,监测的全省电商平台共计95个,其中超过一半在郑州。 市统计局数据显示,郑州GDP占全省比重由2015年的19.8%上升到2020年的21.8%。城市首位度不断提高。 郑州拥有超百亿级企业13家,智能手机约占全球1/7,宇通客车产量约占全球1/8,速冻食品约占全国市场60%以上,成功跻身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20强。 今年以来,全市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因素不断积累。上半年,我市积极扩投资、促消费、稳工业,经济运行稳定恢复、稳中向好,全市实现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2.5%,两年平均增速高于全国全省。 打造创新平台招才纳贤 助力创新高地加速建设 创新是竞争力的根本体现。2020年9月15日,“河南省(中原科技城)人才创新创业试验区”正式挂牌。揭牌当天,复星国际、上汽集团云计算软件研发中心、深兰人工智能生态基地、APUS全球第二总部等入驻中原科技城,首批60个项目集中签约,总额超过1100亿元。 中原科技城目前签约入驻项目突破140多个,签约落地华为河南区域总部、阿里云中原研发交付中心、百度自动驾驶基地、海康威视、大华股份、上汽集团云计算软件中心、58科创等头部企业,哈工大郑州研究院、北理工智能科技研究院等一批研发机构加快落地,累计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900余名、引进科技创新服务平台11个、建设特色园中园10个。一座科创“新城”正在郑东新区强势崛起。 智能手机、宇通客车、中铁盾构等一批郑州创造、郑州品牌快步走向世界,加速融入全球产业链高端。 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市新增高技术企业870家,总数达2918家,占到全省的46%;新增科技型企业1861家,总量达到7963家。 枢纽门户通达世界 国际范儿愈发彰显 走进深夜的郑州机场,一片灯火通明。这里的航空客货运规模已经坐上中部地区的头把交椅,成为引领中部、服务全国、辐射全球的空中经济廊道。空中、陆上、网上、海上,依托蓬勃发展的四条丝路,不沿边、不靠海的郑州实现了“买全球、卖全球”。 市发改委数据显示,2020年,郑州机场引进全货航公司8家,新开航线17条、通航城市21个,货邮吞吐量同比增长22.5%。客货运规模连续4年保持中部“双第一”。 全市对外开放体系高地加速构建。 河南自贸区郑州片区目前已探索形成200多项创新成果。2020年,郑州片区新注册企业6.8万多家,注册资本8749.3亿元。2021年5月,郑州药品进口口岸正式投入运营,郑州持续保持内陆地区口岸数量最多、种类最全城市。 “一站式”快捷大通关服务体系持续深化。2021年郑州海关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较2017年分别压减62.3%、82.4%。 苹果手机、法国赛马、欧洲的车厘子……世界各地的优质商品,或从郑州起飞,或在郑州落地,郑州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国际范儿的身姿愈发惊艳。 竞争力持续提升 “郑中心”加速崛起 5月出炉的郑州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市以1260万的常住人口,跃居全国城市第10位、中部地区第一。处于历史最好发展机遇期的郑州,展现出超强的人口吸纳力,绽放出蓬勃的发展活力。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以及航空港区、自贸区郑州片区、自主创新示范区、跨境电商综试区、国家中心城市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叠加,释放空前的利好效应。国际航空运输网、“米”字形高铁网和轨道交通网“三网”融合加快推进,以航空为主的国际交通、高铁为主的国内交通、轨道为主的大都市交通网络加快形成。 以郑州为中心,2小时航空圈覆盖全国90%以上人口和市场,2小时高铁圈覆盖4亿人口的生活和消费。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加速向郑州集聚。 郑州都市圈加快建设。郑州积极与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四市对接,制订郑开同城化先行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加快郑开科创走廊、郑许智能制造、郑新生物医药等产业带建设。到2025年,郑州都市圈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初步形成,以郑州为中心的枢纽体系进一步完善。 重任在肩,使命在前。向着美好蓝图,郑州加速奔跑。 |
3上一篇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