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市十二次党代会 上一版3  4下一版
A13
此生惟愿长报国 医者仁心护苍生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此生惟愿长报国 医者仁心护苍生
——记录2021郑州战“疫”中的“郑医力量”

这是郑州最难忘的一个夏天,遭逢汛情,又遇疫情,变异毒株“德尔塔”兵临城下,来势汹汹,整个城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危急关头,郑州市再次打响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旌旗猎猎,鼓角声声,白衣战士们迅速集结,向着“德尔塔”发起一轮又一轮的冲锋。作为当之无愧的精锐,在声势浩大的全市全面战“疫”中,郑州人民医院打下一场又一场硬仗:腾空南部院区分流六院患者、派出数千医护参与全市全员核酸检测和重点人群核酸检测、核酸检测实验室24小时开足马力运转、组织一批又一批援外医疗队援助兄弟医院……再次重装出击的郑医白衣战士,发挥优良传统,彰显精锐素质,全力以赴,与时间赛跑,与疫情抗争,全面围剿“德尔塔”病毒,并取得阶段性胜利。再一次以血肉之躯守护城市,守护人民群众健康与生命安全,尽显城市英雄的风采与担当。

郑报全媒体记者 邢进

全员核酸检测全程参战

“大白”们说“稳住,我们能赢!”

7月31日,随着郑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办公室“全员核酸检测”通告的发布,郑州市5轮全员核酸检测和9轮重点人群核酸检测正式启动。从7月31日到8月24日,郑州人民医院累计派出医护人员4748人次,核酸采集工作量1510428人次。

正值高温酷暑天气,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戴着面屏、口罩和乳胶手套,动辄就是10余个小时的连续操作,“大白”们的艰苦可想而知。防护服下是湿透的贴身衣服,乳胶手套里的双手被汗水浸泡得发白起皱,中暑、呕吐、瘫倒在地……都是常有的事,但从没有人叫苦叫累。重点人群核酸采集需要入户,许多老小区没有电梯,大夏天穿着防护服爬楼梯是啥感觉?“大白”们就俩字形容——“酸爽”!后期重点人群核酸检测需要咽拭子和鼻拭子双采,工作量大增,但是依然没有人退缩。休息间隙,以天为被、以地为床,躺平在硬纸板上就是最幸福的时刻。

艰苦奋战之余,大家也深深体会到了温情与温暖,“爬上一层层楼梯,敲开一扇扇门,有卧床在家的九旬老人,有四五个月大的小宝贝,一家一个故事,却都听到同样的感谢。”而这来自千家万户的感谢和支持,就是支撑白衣战士们勇往直前的无尽力量。无论面临多少艰难险阻,大家心中都只有一个信念:“稳住,我们能赢!”

战疫“排雷兵”昼夜奋战

检测仪器24小时不停

他们是疫情防控战线上的“排雷兵”,核酸检测实验室就是他们的热血战场。虽然是幕后英雄,但他们直接面对的,可能就是高浓度的病毒样本,是与“德尔塔”的短兵相接。7月30日深夜1点,郑州人民医院医学转化中心主任宋银森接到通知,要求做好大批量核酸检测准备。从那时起,他和他的团队就进入了超负荷工作模式:工作量激增20多倍,14台仪器24小时不停转,17名团队成员分成几个小组,轮番上阵,大家全部吃住在医院,每人每天只能休息4个小时。

检测一旦开始,至少8个小时,实验室的门是不打开的,当班的小组成员也不出来,否则浪费一身防护服不说,实验室还要重新消毒。这中间,想要透口气、喝口水、去个卫生间,都不可能。检测的过程,风险重重。标本是否含有新冠病毒,结果出来之前,谁都不知道。提取核酸时稍有不慎,标本就可能通过溢洒、气溶胶等不同方式对人体造成危害。检验人员必须慎之又慎,才能找出其中暗藏的“地雷”,同时保护好自身。宋银森经常对队员说,“所有的防护用品,热死都得戴着!这是安全,也是责任”。

在实验室工作8个小时之后,他们的头发、衣服全部被汗湿透,有些人会出现缺水、脱水的问题。因此,每个人在进入实验室之前,都要先喝一瓶加了盐的水,防止身体盐分流失。实验室有两个值班室作为男女宿舍,里面分别放着一张高低床,4个床位供大家临时休息。正常人是“睡一觉”,他们是“睡一会儿”。此时大家都特别有担当,都说自己身体顶得住。问起家里的困难,大家也都说,“没什么困难,有困难都克服了”。检验师张晓林的妈妈前几天刚做了手术,她只在家里照顾了一天,就来到医院投入工作。

隔离病区不隔离爱

医护身兼多职全力守护患者

为了尽快、尽可能地掐灭疫情、救治患者,郑州市迅速确定了“1+4+1”的救治模式,即指定1家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定点救治医院、4家分流患者定点医院、1家新冠肺炎患者定点康复医院。郑州人民医院南部院区作为4家定点医院之一,8月6日两小时转出125名患者至院总部和郑东院区相关科室,实现全部患者无缝安全运转;并连夜腾空病房,保洁消杀、病区改造……不眠不休彻夜奋战,8月7日一天内接受100余名分流患者,再次展示了令人惊叹的“郑医速度”。

由于隔离病区的特殊性,坚守在这里的白衣战士们不仅要精心救治患者,还要化身保洁员、服务员、快递员,甚至是“Tony老师”,无微不至地照料患者的日常生活:收垃圾、配消毒液、拖地、配送物资、送饭、理发……事无巨细,无所不能。南部院区外科二病区主任刘志昂负责的病区有一名股骨、颈骨骨折的老年痴呆患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需要褥疮护理翻身、大小便护理等,从治疗到生活,刘志昂和队员们无微不至地照料着他,为了安抚患者的情绪,还每天帮助患者和家属视频聊天。

这里隔离病毒,不隔离爱,可亲可爱的“大白”们,甚至会精心为患者准备生日Party。南部院区RICU病房,收治了一名从非洲回国的分流患者,抽调到此的郑东院区护士长张保江无意间得知他的生日,又了解到他在国外已经两年没过生日了,因此瞒着他准备了一场特别的惊喜,并为这名患者拨通了微信视频,让他隔空与妻子、女儿一起庆生。“太感动了,我都不知道我今天过生日,你们想得太周到了。”面对患者感动的泪水,“大白”们云淡风轻地说:“您住在这里,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44个新生命在隔离病房诞生

带来无限希望

郑州人民医院不仅承担了收治分流患者的重任,还作为封闭封控区域群众及隔离观察人员定点收治医院,为大家提供医疗保障。虽然整个城市按下了“暂停键”,但是新生命却在如常诞生。当时,随着收治孕妇数量的增加,产科紧急调配7名医生和15名护士,在产科副主任贾晓慧的带领下进驻隔离病区。这里没有家属陪护,产妇和宝宝们的一切护理和生活照料都要由医护来做。虽然条件比不上普通病房,虽然“大白”们行动不便,但给新生儿洗澡、做听力筛查、采足底血、接种疫苗……该做的他们一样没少。

没有家人的陪伴,产妇们难免会有担忧、焦虑,“大白”们克服重重困难,竭尽全力提供与普通产房一样的优质服务:防护服外罩着手术衣,手上裹着三层手套,虽然呼吸不畅,但助产士们站在产床前一边为产妇加油打气、一边指导她们呼吸、换气、用力,帮助她们顺利分娩。剖腹产手术也变得异常艰辛,为了确保安全,手术中的操作更是变成了“慢动作”。以前一个多小时就能完成的手术,现在需要穿着三层防护服奋战两个半小时,甚至还要全力救治凶险性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等危急重症产妇,这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所幸的是,他们都扛了过来,8月14日~27日,共有44个新生命在隔离病区里诞生,给当时忧惧之中的人们带来无限希望。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尽遣精锐驰援兄弟医院

“郑州必胜!郑州加油!”8月5日上午,铿锵有力的呼声在郑州人民医院文化路院区回荡。来自省市9家医疗单位的11支医疗队共计300余名队员集结完毕,出征4家收治分流患者的定点医院。其中,郑州人民医院共派出100余名医护人员,分别驰援南部院区、郑州市三院北部院区,以及郑州阳城医院。

23岁的毛维文是器官移植中心的一名护士,接到组建医疗队的通知后,他第一时间报名,“作为一名青年党员,危急时刻就应该挺身而出”。在隔离病房工作非常艰苦,但毛维文却甘之如饴,“患者此时候非常需要治疗和关爱,我决定要做他们的光”。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他负责的一名高烧肺结核患者,因为病情脾气有点暴躁,毛维文耐心安慰他、鼓励他,甚至还会“批评”他,“你不好好吃饭喝水,高烧是不会退的,病咋会好呢?”听了毛维文的话,患者乖乖喝完医院发的绿豆汤,饭也都吃得干干净净。

在郑州市三院北部院区,隔离病房里有一个刚出生10多天的小宝宝,处于疫情防控需要,不能和妈妈在一起。有着10多年妇产科工作经验的护士乔二丽成了“临时妈妈”,洗澡、抚触、喂奶、哄睡……无微不至,尽可能让宝宝感受到和妈妈一样的爱和温暖。这样的感人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它发生在隔离病区的每一个病房,发生在每一位白衣天使和被治愈的患者之间,纸短情长,难以尽诉。

随着郑州新一轮战疫取得阶段性胜利,截至9月5日,郑州人民医院院外医疗队员均已圆满完成救治任务,全部凯旋。在执行支援任务时,毛维文写过这样一段话:“我是光,我会发亮,尽管我只是一只火柴,而并非太阳,但是我依然会绽放我所有的能量,让黑暗退却,让光明到来。”这是他的心声,也是全体郑医人的心声。“此生惟愿长报国,医者仁心护苍生”的大医情怀,已经深深刻进每一位郑医人的生命。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265905 2021-09-27 00:00:00 一 此生惟愿长报国 医者仁心护苍生KeywordPh——记录2021郑州战“疫”中的“郑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