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E04版:二七时报 聚焦 上一版3  4下一版
E04-05
家门口的“舒适圈” 让“养老”变“享老”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家门口的“舒适圈” 让“养老”变“享老”
二七区贴心办好民生实事,让老人乐享幸福晚年
福华街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房间宽敞明亮
福华街街道和郑大五附院打造的养老服务中心
托养服务
二七区养老服务中心人才培训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
社区小食堂,解决老人吃饭难问题
专业医护人员每天例行查房
中秋活动,让老人老有所乐
养老服务中心为老人提供贴心细致照料
大学路街道养老服务中心
嵩山社区幸福大食堂
养老服务中心图书室
老年人能力评估中心

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当你老了是不是也想有人照顾、有专业医疗护理、有舒适的居住环境、有休闲娱乐活动,还有一群老伙伴陪伴聊天?

近年来,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为妥善解决辖区老龄人口养老问题, 丰富老年人晚年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二七区加快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101个,2022年实现全覆盖,努力实现老年人“养老不离家”的想法。

记者 景静 通讯员 郭佳星 文/图

看病+养老“一站式”服务

医养结合

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曹阿姨,咱们测下血压吧?”“好,测完血压,再溜达溜达,准备吃饭。”10月8日一大早,在福华街社区养老服务中心2号楼5楼,郑大五附院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护士和楼层护理主管正在进行每天的例行查房,做出专业化的医疗护理方案。

曹梅英阿姨今年91岁,上了年纪后,身体容易出现慢性病,但不想和子女同住,便来到福华街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在这吃得好,有人说话,还有专业的医护人员照顾,住得非常安心,享福啦!”

福华街街道是郑州市典型的老城区,辖区老年人数量多,60岁以上的老人1.9万人,占总人口的18.6%,老龄化和养老问题日益凸显。“在‘千人大走访’实践活动中,我们了解到,‘离家人近、离熟人近、离医院近’是老年人的普遍心愿。为此,我们突出便捷性,坚持点线面结合,建立了功能互补、医养融合的养老服务网络,让老人享受到触手可及的服务。”街道党工委书记张振威介绍说。目前,辖区设1个枢纽型养老服务中心,带动12个多功能、小型化的日间照料中心,基本形成了15分钟养老服务圈。

福华街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是二七区强化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一个有益探索。该中心是以政府为主导、三甲医院为依托、民营企业参与的,医、康、养、护为一体的“医院-机构-社区-居家”全链式智慧医养结合服务新模式。

中心占地面积10余亩,建筑面积1.12万平方米,共有3栋楼,1号楼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号楼是养老服务中心、3号楼是老年活动中心。设立床位317张,专业化医养服务可辐射周边3平方公里6万余人。

“在中心,来自郑大五附院的专业医生、护士每天早晚2次进行查房,密切观察老人生命体征变化,如病情发生变化第一时间开启绿色通道,转诊就医。平时,护理人员会根据工作中的记录,针对性地观察老人生命体征变化,及时与医生护士沟通。”养老服务中心副院长张勇强介绍说,“2号楼3楼为失能区和康复治疗中心,由郑大五附院配置了1名博士、4名硕士组成的康复团队。4楼为全科医学病区,并设立有三级手术间,做到大病到医院,小病在中心。营养餐是由中心的一级厨师及郑大五附院营养师共同研究定制的菜谱,单餐供应量能够达到500人次,真正实现了医养结合。”

截至今年年底,全区将建成5家医养结合机构,400张床位。逐步推动养老从单一的养老服务向医康护养一体化服务方式的转变,为老人构建起一个安逸的养老乐园。

智慧居家养老

实现“养老不离家、服务送上门”

近年来,二七区积极建设全区一体化智慧养老服务系统,建立老年人口、特殊人群、养老服务等数据库,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委托管理等方式,推动养老服务供需对接高效优质。线上通过智慧居家养老云平台、智能化终端设备、呼叫中心3个环节紧紧相扣,实现养老服务中心协调指挥、专业机构优质服务与居家养老需求高效联动;线下成立包括专业服务人员、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等各类人员构成的“助老员”团队,及时开展上门服务,构建线上线下无缝对接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实现“养老不离家、服务送上门”。

智慧居家养老也是福华街街道养老工作的一大特色。街道在原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础上,联合郑大五附院医疗资源,依托互联网技术、智能化设备,打造了智慧医养服务平台,为老人提供智慧化、全程化、综合性的居家养老服务。

今年79岁的董福生大爷,因为去年突发的一场脑出血,健康问题成为老人最担心、子女最不放心的事情。自从社区开展智慧居家养老模式,每天在家通过智慧远程医疗监测设备,就可以自主采集健康数据,同时自动上传到智慧医养服务平台。“我原来就是自己量一量血压,确实不行了才去医院,现在有一点情况以后社区医院就会监测到,及时来提醒我看病治疗。”

和董大爷一样,全辖区目前有109个高龄、失独、失能、半失能的老人作为首批服务对象纳入到了智慧医养服务平台。郑大五附院社区管理科护士长宋利英介绍说:“我们通过智慧平台,能够第一时间监测到老人的血糖、血压、血氧等一系列生命体征,家庭医生以及他的直接联系人,会搜集到病情的动态变化。针对长期卧床的老人需要医疗护理服务的时候,比如说更换胃管、尿管等,他可以通过客户端点单,我们收到信息后会进行上门服务。”

同时,针对失智老人、独居老人、有慢性疾病的老人,平台也提供了相应的医疗服务保障。“我们为失智老人设了安全围栏,如果老人发生意外,平台上便会呈现一个红色小人安全预警。针对独居老人在家里出现意外,老人可以按一键呼救,我们会第一时间发现老人发生意外。”

“我们有日间照料中心,有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有医养结合中心,通过这些满足老人的所有需求、个性化需求、多元化需求,真正给老人一个温暖的家,让养老变成享老。” 张振威说道。

基础服务+个性化服务

让养老服务更加多样化、精准化、品质化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二七区强化服务功能,让养老服务更加多样化、精准化、品质化,持续提升老人生活品质。深入开展“6+X”一站式综合型服务项目。“6”就是助餐、助乐、助医、助洁、助购、助急“六助”;“X”是结合实际开展的特色服务。同时,针对群众最关心的就餐问题,打造中央配餐中心2个,社区小厨房52个,能够满足1.3万老年人的就餐需求。

来到位于嵩山社区的大学路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宽敞明亮的三层小楼、整洁干净的房间、完善的休闲娱乐设施让人置身于家的温馨氛围之中。上午11点左右,养老服务中心3楼,70岁的张新民老人正陪着老伴在走廊散步,“老伴身体不太好,神志也不太清楚,以前在家24小时要守着她,来到养老服务中心后,吃得好、住得好、服务好,工作人员对我们照顾的很周到,我和孩子们非常满意。”说起住进养老服务中心一个多月来的感受,张新民老人赞不绝口。

大学路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备受欢迎和好评,托养只是50多项专业化服务的代表之一。“根据现有的养老服务体系和结构布局,我们将所有服务内容划分为16大类56小项,不仅为社区高龄、空巢、愈后康复、慢病疗养、子女无暇照护的自理半自理老人,提供日间照料、短期托养、配餐送餐、康复理疗、上门照护等基础服务,还可以依据老人及家庭困难设定个性化服务项目,满足老人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实现社区老人养老‘不离亲、不离家、不离群’。”嵩山社区党委书记李瑞说。

这里的幸福大食堂也很受张新民老人的喜爱。曾经,他常为做饭犯难。“要照看老伴,还要做饭。去外头买,不合口味也不实惠。”他说,“这儿的饭菜合口味,吃得舒坦。”

同时,养老服务中心也敞开大门,为周边社区的老人提供用餐服务和活动场地。75岁的李大爷每天早晨走十几分钟来到食堂吃早饭,然后再和其他老人聚在一起聊天、下棋,中午吃完饭后再走回家。“每天有大概100人来这里用餐,针对身体不方便的,我们还提供送餐上门服务,解决老人吃饭难问题。”幸福大食堂负责人介绍说。

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

让家门口养老托起老年人稳稳的幸福

二七区把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作为重点民生工程来抓,目前,全区已建成养老服务设施101个,城市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90%,2022年实现全覆盖。基本形成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家门口养老正托起老年人稳稳的幸福。

2019年,大学路街道争取到2500平方米的社区办公用房,为做好养老工作,一半用于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同年,1260平方米的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成功并投入使用。

为了满足群众需求,大学路街道在养老服务阵地建设上出新招实招,通过实施社区+企业+共建单位共建共联,有效盘活共建资源,夯实养老工作基础,切实强化养老机构的保障功能。截至目前,辖区9个社区,已建(在建)日间照料中心6个,占比67%。

其中,嵩山社区、祥和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共建共享,设置床位51个,由养老服务机构实施专业化养老服务,基本满足辖区老人长托、短托、日托等需求。长城社区和金桥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借助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凝聚人心的优势,全面实施日间照料服务,由养老服务机构开展文化健身、健康养心、按摩理疗等专业服务。中原社区、桃源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中,康桥社区、新华社区、郑大社区3个社区已完成选址工作,计划于2022年底全部落成。

文化养老也是大学路街道养老服务的一大特色。除了设立各类老年文娱休闲活动室外,街道依托祥和社区郑品书舍、康桥华城社区“康桥学堂”、中原社区“绿园艺术团”等为主阵地,打造15分钟养老宜居生活圈,开展免费品餐助餐、按摩理疗、赠围巾暖冬情、冬至饺子宴、浓情腊八粥等活动,打造“家的味道”社区养老品牌。

另外,街道积极打造独特的养老文化品牌,吸纳社工入驻,打造“邻里祥和”“美邻康桥”“睦邻长城”等服务品牌,各社区新增各类志愿服务队伍近60支5000余人,开展各类为民服务志愿服务活动2000余场,服务老人近万余人次,走出了一条文化养老、精神养老、科学养老、健康养老的新路子。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268427 2021-10-14 00:00:00 四 家门口的“舒适圈” 让“养老”变“享老”KeywordPh二七区贴心办好民生实事,让老人乐享幸福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