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L04版:航空港时报 城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L04
“空壳村”集体经济突破50余万元 成为“实力派”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马家村利用三大优势,发展产业和集体经济
“空壳村”集体经济突破50余万元 成为“实力派”

航空港区冯堂办事处马家村地处航空港区、中牟县、开封市尉氏县交界处,位置偏远,出行不便,产业发展较差,无集体经济,被戴上了“空壳村”的帽子。

航空港区综合行政执法局驻马家村工作队带领村“两委”挖掘出马家村三大优势资源:优美环境、农副产品、丰富劳动力。靠天靠地靠政策,不如靠自己,马家村充分利用三大优势,多措并举,发展产业和集体经济。记者 王军方 通讯员 姚江涛 文/图

破天荒,村里有了3家公司

“俺村终于有了自己的公司了,俺们种的庄稼能自己卖了,也可以跟着自己的公司去打工,村里富裕有希望了。”近日,航空港区综合行政执法局领导何行富调研马家村时,马家村党支部书记冉云省看着墙上挂着的3个营业执照激动地说。

扶贫要扶智,要由“输血”变成“造血”,要想真正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激发内在动力。驻村第一书记赵原亮积极奔波,分别为马家村成立了3家公司:马家村集体合作社、河南港运劳务有限公司、河南仓平实业有限公司,为发展集体经济奠定了基础。

队员凑了2万元生产花生油

“我们村种花生历史悠久,以前花生都是卖给收货商,农户挣不了多少钱,村集体也没啥收入。公司成立以后,我跟村‘两委’干部商量,为什么我们不把花生做成花生油,自己卖呢?就这样,马家村第一个产品诞生了。”赵原亮说。

产品思路有了,真正生产出来还面临很多困难,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启动资金,花生油桶的采购、外包装生产设计、花生的采购,样样都要钱,村集体十几年都没有收入,账户上没有钱,怎么办?

驻村工作队队员每人先拿出5000元,凑了2万元钱,第一批花生油生产出来了。

一年多来,驻村工作队又结合村内优势,相继开发了柴鸡蛋、高粱酒、粉条、红薯等农副产品。

不懈努力,让产品卖出去

“俺村的花生油用传统工艺压榨,采用的花生全部是今年本地产的新花生,香味浓、纯度高、无添加剂,有益物质丰富,还有柴鸡蛋、高粱酒都是土生土长的生态绿色产品。”赵原亮正向党政办工会主席王永辉推销产品。

在中秋节、端午节、春节等节日各单位工会采购福利之际,驻村工作队做起了销售员,奔波在实验区及郑州市的各机关事业单位、企业,挨家挨户推介开发的农产品。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驻村工作队不懈努力,截至目前,该村共销售花生油20000余斤、柴鸡蛋10000余枚、高粱酒2000余斤,营业收入近50万元。

为民谋出路,劳动力有活干

“再也不用跑到外地去打工了,领着自家村的人在家门口干活,有劲!”村委委员冉铁聚喜冲冲举起拳头说。

马家村成立河南港运劳务公司,发挥马家村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优势,经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共同努力,中标2020~2023年航空港兴港市政公司楼层保洁项目,承接顺丰厂房保洁业务、顺丰“双十一”等旺季分拣快递业务、南水北调末端管理房建设劳务项目,创造就业岗位200余个,解决了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万元

“没想到俺家的花生能多卖500块钱,谢谢赵书记。没想到干完地里活,还能多挣6000块钱工资。”建档立卡户马长更说。

“村集体有钱了,把村里的路灯修修,把用了20多年的自来水管道换换。”村“两委”班子召开会议讨论村集体账户的钱怎么提升村内基础设施。

通过一系列的举措,近两年来,马家村集体经济和集体产业获得长足发展,集体经济收入从零收入的“空壳村”一举突破50余万元,成为周边羡慕的“实力派”。

对症施策,转变思想,种植大棚

多年来,马家村农业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如何发展多元化农业产业是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作为驻村帮扶单位考虑的一个难题,也是马家村走向乡村振兴的关键。

马家村拥有耕地2300余亩,常年以种植花生、大蒜等作物作为主要收入来源,但是行情不稳定,往往是一年挣一年赔,而蔬菜大棚产业投资小、收益大,老少皆可参与。经充分调研,综合行政执法局决定引导马家村走蔬菜大棚产业之路。

万事开头难。马家村群众从没种过大棚,畏难情绪严重,一怕没技术种不好,二怕种出来的水果蔬菜销售不出去。

有什么困难就解决什么困难,针对群众的顾虑,综合行政执法局对症下药,一个一个解决。

工作队带领村“两委”干部和大棚种植代表户先后到河南农业大学及驻马店、荥阳、中牟等地的蔬菜大棚示范园学习,学先进,比先进,找差距,理思路,定措施,激发群众创业的内生动力。

参观归来后,驻村工作队加大宣传力度,采取五项措施激发群众发展大棚蔬菜的积极性。

6座大棚蒜苗春节上市

一是资金激励,用开发的农产品销售利润奖励给带头建设大棚户,每座大棚补贴5000元。二是解决技术难题,邀请河南农业大学专家、中牟大棚种植能手定期开展技术指导。三是解决销售难题,在综合行政执法局的大力协调下,驻村工作队积极与各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对接,推介农产品。同时,到万邦蔬菜市场联系蔬菜批发商兜底销售,彻底打消种植户的销路顾虑。四是选出“领头羊”,经自愿报名、村“两委”筛选,共选出责任心强、种地经验丰富的6名致富带头人作为第一批大棚种植户,希望通过他们的成功,带动群众主动发展大棚。五是通过土地流转,集中连片打造示范园,为专家技术指导、集中销售打好基础。

通过一系列举措,综合行政执法局引导马家村开工建设6座生态蔬菜示范大棚,主要种植蔬菜和水果。大棚里的青蒜苗已经发芽,春节期间就会上市。

“今年综合行政执法局领导帮助俺们建起了大棚,又请来了专家来指导,俺们的大棚蒜苗一定能获得好收成,卖个大价钱!”冯堂办事处马家村致富带头人冉小拴在大棚里兴奋地对记者说。

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秦新东说:“蔬菜大棚示范区不仅仅是要通过规模化种植提高农户收益,更要通过示范带动作用,引领全村群众转变观念,学习种植技术,主动种大棚,争着种大棚,形成星火燎原之势,在两到三年内让蔬菜大棚产业发展壮大,从而带动全村群众共同富裕。”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271979 2021-10-29 00:00:00 五 “空壳村”集体经济突破50余万元 成为“实力派”KeywordPh马家村利用三大优势,发展产业和集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