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讯 “科研要能产业化,智能传感的未来是要把人类和数字结合起来,将人类的感觉、思维等数字化,未来的目标包括实现聋哑人能听能说,盲人可以看见,瘫痪人士可以站立。”11月1日,2021世界传感器大会主旨报告会于郑州国际会展中心成功召开。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深圳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张学记院士在所作的《从智能生物传感、数字人类到永生——事实还是科幻?》报告中如是说。 张学记解释,如何让瘫痪的人走起来?就是把人工智能传感器植入人脑,然后驱动机器,让瘫痪病人又可以走起来。 人工智能生物传感最重要的是脑机接口,通过人工智能和精准医疗,人的寿命能否实现永恒?目前,科学上没有重大突破,但是技术上有重大突破,把3000多个神经原和机器接入,就可以实现脑机融合。 他说,未来把智能传感和知识传感、虹膜识别等结合起来,把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云端结合起来,对疾病的诊断、预防等,甚至吃饭、减肥,都可以通过人工智能传感来实现。 最终实现把人工智能传感真正穿在身上,就可以把整个数据连接起来。智能传感有几个目标,第一是听力障碍者能听见,这一目标已经基本可以实现;第二是视力障碍者能看见,现在已经做到0.5毫米的斑点;第三是实现语言障碍者能说话,就是把芯片植入大脑,通过给他们一个程序而完成;第四是瘫痪人士能站立。 谈及河南发展传感器产业,张学记认为,河南发展传感器产业优势就是河南是一个人口大省,有一亿人口,同时高校毕业生比较多,郑州大学一年毕业几万学生,这个是人才优势。现在全球都在进行人才竞争,他从深圳过来,11月1日是深圳市人才日,深圳在人才方面提供了非常优良的待遇和很好的环境,特别是人才成长的环境和创业的环境,希望郑州在这方面慢慢赶上,吸引更多全球一流创新人才到郑州创业。 记者对张学记所称其有一个不小于一个亿的创投基金非常感兴趣,询问其有没有加入郑州·河南智能传感创新大联盟的想法时,张学记回答:“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今天下午5点钟的座谈会就要谈到这个事情。我们在深圳有智能传感国际研究院,在北京有俄罗斯工程院中国中心,在江苏有江苏协合转化医学研究院……怎样与郑州高新区进行深度合作?我们非常期待。” 记者 孙庆辉 方宝岭 文/图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