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市政协 上一版3  4下一版
A04-05
打造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开辟郑州高质量发展新境界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市政协常委会专题议政
打造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开辟郑州高质量发展新境界

郑州正处在建设现代化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时期,市委审时度势,提出要“打造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市十二次党代会明确“要把科技创新能力作为郑州核心竞争力打造,举全市之力推进科技创新”。

市政协十四届十九次常委会议日前召开,围绕“打造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开辟郑州高质量发展新境界”进行专题议政。

围绕议政主题,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市政协各专门委员会、各区县(市)政协提交了26篇调研报告,为我市打造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言献策。

突出重点 精准施策

郑州市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

建设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郑州必须抢抓机遇,扬优势、补短板,突出重点、精准施策。

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强化创新策源功能。增强基础研究原始创新能力,重塑实验室体系,加快大院名所引进,做大做强本地创新创业平台。

以财政投入为引导,完善多渠道投入机制。突出财政投资的政府功能,引导企业成为创新投入的主体,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创新领域,完善科技贷款风险补偿分担机制。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健全创新引领型企业集群发展体系,全面落实企业科技创新政策,调动激发企业创新主体的能动性。

汇聚一流人才,打造黄河流域人才高地。全面实施“郑州人才计划”,提升人才特区建设速度,加大重点产业引才育才,重视培养青年人才,打造“人才飞地”“人才高地”。

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环境,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加强科技工作顶层设计,加快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加强科研项目创新管理,营造潜心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

建设中原新兴产业发展高地

农工党郑州市委会

立足新发展阶段,我市要把握机遇,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打造新兴产业集群,建设中原新兴产业发展高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再上新台阶。

加快推进《郑州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及各专项子规划编制工作,高标准搭建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架构及政策支持体系。

立足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和技术优势,研究建立未来产业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坚持面向未来、超前谋划,主动研究、主动布局一批代表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的产业,加强前瞻性、探索性的技术研究。依托郑州经开区、航空港区、高新区等,前沿布局氢能与储能、基因与细胞技术、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构建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梯次发展新格局。同时,推进创新引领、人才引进,强化要素保障、环境营造,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加快建设中原科技城

九三学社郑州市委会

全面加快建设中原科技城,高质量打造中原地区科技创新策源地,努力成为国际、国内“双循环”的关键环、中高端,是郑州“奋勇争先、更加出彩”的关键一招。

郑州应提升战略站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开展“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夯实硬核科技支撑,打造战略科技力量;高度重视人才,探索“引、育、培、树”激励机制,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和环境,全面激发人才创业创新动力和活力;激活企业主体,营造“诚实守信、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宽松环境,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零障碍、低成本;完善工作机制,注重用市场的逻辑谋划创新、用资本的力量撬动创新、用平台的思维集聚创新。

不断提升企业创新活力

郑州市工商业联合会

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郑州市应积极探索建立创新载体管理平台,由政府主导组建由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为主体的平台,以核心技术难题为牵引,引导双方之间双向互动、共同协作,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各类资金向创新活动配置、统筹推进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加大本地创新龙头企业的培育扶持力度,通过政府引导,以市场换产业,依托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发展。制定出台基础研究型人才培养长期稳定支持机制和青年人才普惠性支持措施,以政策突破带动体制机制创新。落实政策落地服务,优化企业科技创新环境。

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郑州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

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环节,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第一生产力的前提,是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关键。

我市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激励机制,建立自上而下容错纠错机制,细化免责制度和政策;建设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研发应用基地,建设通用性或行业性技术创新平台,培育一批创新型产业化集群,承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建设公共科技成果资源数据库,建设示范区科技创新云服务平台,围绕重大需求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培育专业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建立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技术经纪人队伍。

发挥国家自创区核心作用

郑州市政协文化和文史委员会 郑州市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

郑州应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增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辐射带动作用”的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自创区核心区打造成全市创新的主阵地和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面向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引入境内外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力争建设战略性国家科技创新基地,着力提升创新发展能力;支持国家自创区创新土地利用方式和适时扩区,推进创新政策复制共享,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加大放权赋能力度;强化关键技术攻关,加强市域资源配置,培育壮大产业集群。

盘活用好科技创新资源

中原区政协

中原区科技创新工作以“4+1”主导产业体系为引领,按照“摸底数、强基础、建平台、树标杆、外引内联”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引进创新引领型企业、人才、平台和机构,不断提升源头创新能力,已基本形成细分门类齐全、产业配套体系完善,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发展条件和发展潜力的科技服务业体系。

今后,需进一步强化科技服务业主导地位,明晰做强工业科技、做大环境科技、做优智慧科技三大方向,着力在引进创新引领型企业、人才、平台和机构,积极培育经营企业化、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运行规范化、服务产业化的科技服务业体系上下功夫。

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

中牟县政协

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是衡量一个地区科技创新发展程度和科技竞争力的核心指标,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是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动力,促进新旧发展动能加快转换的重要措施。

中牟县要在确保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研发投入纳入统计后补助等政策落实的基础上,探索建立部门间协同创新机制,深入研究完善政策体系,持续加强政策引导,建立项目推荐与研发纳统挂钩模式,建立研发统计共享、后备培育、研发归集协同机制,打造更有利于科技创新和研究开发的生态环境。

打造黄河流域人才高地

郑州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

郑州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城市,担负着中部崛起的重任,亟须引育高端科技创新创造型人才,加快打造黄河流域人才高地,为人才来郑创造良好的环境。

以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为契机,结合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对人才的需求,主动对标市委提出的发展新定位、新目标、新任务,聚焦产业发展,统筹人才发展规划,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精准落实人才政策,提高人才服务标准,提升政策落实质效,创新人才引进手段,吸引人才来郑留郑。

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管理

郑州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

我市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以及部分省会城市比较还存在差距,需积极借鉴先进经验,坚持规模和质量协调发展,坚持结果导向,建立评估机制;完善区域科创链,在政策引导中有意识地缩短同类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的物理距离,在更小范围内实现资源积聚;推动科创链创新,努力实现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从应用研究到转化研究的互动与循环;建立长期的符合郑州实际的高校院所科创资源管理体制机制,强化龙头企业与高校院所的合作对接机制,探索新的合作模式,进一步推动高校院所资源共享、产学研合作。

引进外国人才智力

郑州市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

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对外国人才的需求为导向,我们要完善引智政策,打造引智平台,创新管理模式,建立长效机制,把我市引进外国智力工作推上新的台阶。

完善外国人才引进机制,设立引进外国人才专项资金,扩大引进外国人才规模,提高引进外国人才质量。建立全市统一的对外宣传联络国际沟通平台,多种语言沟通,多种语言宣传郑州。完善配套设施,强化服务体系,推进外国人才服务保障信息化建设,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展的学习生活环境、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工作和创业环境,发挥高层次人才的集聚效应。

建设知识产权强市

郑州市政协城市建设委员会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持续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能力,加快知识产权强市建设,以知识创造财富、以创新驱动发展,是推动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针对装备制造、交通、食品、新型材料等主导产业知识产权特点和发展趋势,我市应加强专利分析与产业决策深度融合,通过专利导航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深度融合,逐步建立以专利导航支撑行政决策的创新决策机制;聚焦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坚持需求导向,培育一批高价值专利;加强国际商标注册,培育区域知名品牌,提升知识产权创造力;通过实施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工程,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打通创造、运用、保护全链条,确保知识产权供给畅通、高效。

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民革郑州市委会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让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我市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市应建立以“用”为导向的创新要素融合新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科技创新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断创新合作模式,丰富合作内容,实现政、产、学、研、用五大创新主体的密切合作与协同作战。加强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健全产学研用的对接机制。完善风险投资体系,形成全社会关注和参与成果转化、鼓励创新创业的氛围。

提升科技创新原动力

民盟郑州市委会

引进大院名所,提升郑州科技创新原动力,对推进和实现郑州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国内外优质高校、国家各部委科研机构引进为主要方向,夯实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不断升级开放人才政策,加强完善“黄河人才计划”,加速汇聚创新人才和队伍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研项目创新管理,加大激励力度,充分调动科技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发展和培育科技服务产业,优化营商环境。鼓励企业建设或重组新型研发机构,做大做强本地创新创业平台。建立部省会商和省市统筹联动机制,汇聚建设合力,聚焦重点引进创新资源。

加强内源性科技创新

民建郑州市委会

在加强外部技术引进的同时要重视内部现有创新主体的研发投入和创新,重视自主研发与人才的培养,出台针对现有技术创新主体的科技创新引导的相关政策。

培育自主原创新型科创公司,让企业这些微观主体在创新层面上发力。发挥自身独特的优势,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科创平台和基地,把优势转化为科创的内在基础。以中原科技城为引领,推动以人才为核心的创新要素集聚,围绕产业链完善创新链,布局创新链培育产业链,打造极具活力的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立科技创新评价机制,促进科研团队(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留住并用好在郑大学生

民进郑州市委会

对于城市的发展,大学毕业生是一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减少高学历人才外流,加快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是郑州发展的当务之急。

郑州要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建立健全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为大学生等高层次人才集聚搭建更大平台;破解住房保障现行政策对人才住房的诸多限制,建立封闭运作、内部流转机制,建立全市人才住房统一信息平台;深化校企合作,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坚强保障,提升就业供求匹配度;补齐政策短板,健全人才引育留机制,建立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

构建全域科技创新格局

管城回族区政协

关于推进区域研发创新均衡发展,建议郑州市一级优化研发经费投入结构,区分引导全市各县区加大研发投入,通过研发资金投入倾斜、引进技术项目等方式,积极支持研发活动相对薄弱的地区,对研发投入较大的地区要提高项目引导资助层次,支持企业研发做大做强,从而实现研发创新的均衡发展。以小微企业为突破点,大力支持重点产业的科技创新平台和孵化器建设,政府与企业合力建立大企业帮扶机制,为小微企业科技创新提供经费支撑、技术引导,鼓励企业开展研发创新活动,改善区域间研发水平不均衡现象。

集聚科技创新资源

惠济区政协

惠济要结合落实郑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工作实际,集聚科技创新资源。谋划建设健康医疗产业园区,集聚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带动河南省乃至中原地区精准、尖端医疗行业的全面快速发展。建设中原大数据产业园,把产业基地打造成为郑州市理念先进、产业高端、体制灵活的标杆,面向全省、服务中原、辐射全国的城市大数据研发产业基地。力争在“十四五”期间,集聚和培育一定数量的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地、楼宇经济科创中心。

加强科技创新引领

巩义市政协

目前,巩义市亟须通过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加快高端化进程等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促使工业、制造业实现向“高、精、尖”领域拓展。因此,要紧抓中部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战略机遇,坚决贯彻落实好“领”“创”“闯”“转”四字要求,加强顶层规划设计,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壮大科技创新主体,用好科技创新平台,坚持创新资源内部培育和外部引进相结合,全力补好科技创新短板,坚定不移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

不断提升企业创新活力

登封市政协

为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创新活力,推动登封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议依托建立的科技型企业培育库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对入库企业建立培育台账,加强科技政策宣传和业务指导;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定位,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在规模化、集群化、绿色化、智能化上下功夫,全面提升先进制造业的规模和效益水平;着力打造科技创新龙头企业,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研发平台建设,提升新常态下服务企业、服务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构建全领域研发投入体系

新密市政协

新密应当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力度,构建全领域的研发投入体系,促进创新主体规模壮大,提升科技创新的活力,为新密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推进产业结构优化,提升企业规模,推进优质资源向龙头企业集中,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提升服务业企业科技含量,积极引进郑州市科技服务公司在新密开办分支机构,提升本地服务机构服务规模和服务水平;积极推进科研院所的引进和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强化政策支撑。

完善新型研发机构机制

荥阳市政协

关于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建议用足用好现有政策平台,努力拓宽校地对接领域,鼓励和推动新型研发机构与高校院所开展全面、实质的合作,切实增强新型研发机构的科研攻关能力;助力资本对接,强化新型研发机构的金融保障,引入专业团队,提高新型研发机构的运营水平,完善培育机制,加快新型研发机构的成果转化;优化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政策环境,继续探索针对新型研发机构的特殊政策,解决新型研发机构的后顾之忧。

激发释放创新活力

新郑市政协

新郑要盘活用好科技创新资源,加快创新转型,鼓励企业构建新型研发机构、院士工作站等研发机构,通过创新资源的聚集,助力企业创新发展,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培育力度,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推进创新创业综合体和孵化器建设;强化主导产业支撑,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主导产业能级提升工程,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力度,加快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引领新产业新动能加快成长。

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郑州市政协科技、科协界别组

聚焦主导产业,郑州市要持续培育壮大创新主体,进一步完善投入激励机制,强化体制保障,大力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加强科技与金融结合,构建研发、转化、创投、金融、服务等“双创”生态体系。

加快落实国家及省市关于财政科研资金管理政策要求,出台系列“松绑+激励”措施,延长资金支持链条,通过实施黄河人才计划,在科技人才进行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环节实施大力扶持。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持续引建新型研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工作力度。

建立产业园区联盟

郑州市政协科技、科协界别组

我市要加快新兴产业发展,赋能新兴产业链,补齐产业短板,突破关键领域,有效提升产业发展能级。

具体来说,建议由市商务局和各区县(市)政府招商引资相关部门组织,支持具有代表性的若干家产业园区发起,以园区型企业牵头,产业园区全员参与,成立郑州市产业园区联盟。通过建立产业园区联盟,协助政府补链强链。利用产业园区联盟,规范产业园区发展。依托产业园区联盟,配合政府统筹发展中小企业。同时,进一步规范、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图谱,为产业园区联盟助力链长制、提升产业能级奠定良好的基础。

提升高端人才供给能力

郑州市政协常委 刘忠明

郑州应加大研究生培养力度,不断提升高端人才供给能力。扩大招生规模、提高培养质量,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室、骨干企业等创新平台和高等院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资源优势和互补功能,在高校研究生培养,特别是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让研究生更早认识企业、更早了解企业,更早服务企业,使更多优秀毕业研究生留在河南、留在郑州。同时,充分利用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契机,进一步优化高端人才引进政策,动员一切力量,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特别是豫籍优秀人才回郑创业。

郑报全媒体记者 赵文静 整理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282735 2021-12-16 00:00:00 四 打造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开辟郑州高质量发展新境界KeywordPh市政协常委会专题议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