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东黑石关村位于洛河东岸,属杜甫路街道,面积3平方公里,人口2108口,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洛河汤汤东流,在芝田镇益家窝春秋阁附近转头向北,汇入黄河,也将黑石关分为东西两部分,河西叫做西黑石关村,河东叫做东黑石关村。东黑石关隋朝时称为黑石渡,是洛河上重要的水旱码头。大宋名相寇准葬在此处,寇准墓属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慈禧光绪“西狩”回銮途经巩县,河洛康家在东黑石关为慈禧搭建行宫,慈禧赐封河洛康家为“康百万”。抗战时期,豫西抗日支队在皮定均司令员率领下,在这里击败日伪军,取得了对日作战的第一次胜利。 1938年,“巩县第一地方党支部”在这里成立,让东黑石关村与中国共产党在巩县的早期活动紧密结合在了一起。 记者 李晓霞 通讯员 尚培元/文 范秀香/剪纸 在洛河岸边的黑石关岭下,有3孔窑洞,民国时期的巩县第二高级小学就设立在这里。学校坐东向西,背靠土崖,面对洛河,陇海铁路线上的黑石关铁路大桥横架在洛河之上。东黑石关有一所学校叫做蚕桑学校,抗战前夕改名为巩县第二高级小学,张正兴就在这所学校里教书。 张正兴又名张雪林,有人说他是站街镇新沟人,实际是偃师人。1937年10月,中国共产党在巩县的活动非常活跃,张正兴从偃师来到巩县,在黑石关渡口乘船渡过洛河,在东黑石关的巩县第二高级小学当了一名教员,利用教员身份,在课堂上为学生传播进步思想,从教师和学生中发展进步力量。张正兴讲课的教室就是那3孔窑洞的其中一孔。如今这3孔窑洞依然坐落在东黑石关村西的洛河岸边。 东黑石关村的一座大宅院门前生长着一棵老槐树,树龄已有500多年,张正兴常在这棵老槐树下举行演讲,向群众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如今,宅院的门楼依然挺立,沧桑的槐树依然茂盛,仍然年年发出新芽。只是,大约30年前,树干的内心已被岁月掏空,只有一层粗糙的树皮支撑着树冠,上有一枝弯曲下来,横向生长,扭曲的虬枝伸出数米,村民便用钢管做一个支架,将树枝托举起来。如今,这棵老槐树不仅是巩义市的古树名木,还是省级保护文物。 充满活力、思想激进、富有激情的张正兴有时也会利用夜色作掩护,来到村民家的窑洞里,围坐在一盏油灯下,向群众宣传共产党的方针,动员群众积极抗日。 1938年1月,中共偃师县委组织委员张翼(又名张如意)来到巩县,在巩县第二高级小学见到了张正兴,秘密帮助张正兴开展工作,筹备在巩县成立党支部。不久,张翼在学校介绍张正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学校的窑洞里举行了宣誓仪式。1938年2月,中共豫西特委介绍徐宝玉和高瑞林来到巩县。徐宝玉是康店镇焦湾人,熟悉地形,他带领高瑞林翻过邙岭,渡过洛河,在巩县第二高级小学会见了刚刚入党的张正兴,并在此成立了巩县第一个地方党支部。中共豫西特委在偃师县梁村,专门派豫西特委组织部部长郭晓棠前来参加支部成立会议,会上,郭晓棠代表中共豫西特委指定张正兴任支部书记。 秉礼学校位于西村镇,旧址位于西村东门里,坐南向北,面积约1000平方米,现存三层楼房1座,窑洞6孔。学校是1913年由李玉田、赵纯一创立的,初设于五岳庙,后迁徙至西村大庙,又迁徙至西园里,由西村、东村、李家窑、山东、车元、堤东、羽林庄、蔡庄8村集资创办。1934年7月,堤东人赵建宇(又名赵朝田)担任校长,聘请王桂五、郑文生、徐宝森等进步人士为教师,传播革命思想。 1938年2月,为了扩大共产党的影响,动员更多的进步力量,张正兴来到了西村秉礼学校,接触到了校长赵建宇和进步青年王桂五。2月底,张正兴介绍赵建宇、王桂五一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8年6月,经过几个月的活动,中共豫西特委批准成立了秉礼学校党支部,王桂五任支部书记。秉礼学校党支部是巩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与第一地方党支部南北呼应,在教师、校工、学生以及附近的农民、退学在家的知识青年中,组织阅读进步书刊,又在堤东村开办农民夜校,下乡演出,宣传抗日主张,传播马列主义,发展党员,扩大组织,使秉礼学校成了巩县牢固的革命阵地。到了1944年,皮定均、徐子荣率领的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到达巩县后,巩县第二高级小学和秉礼学校的大批进步学生参加了革命队伍,成长为优秀的革命干部。 中国共产党的活动在巩县蓬勃发展的时候,由于工作需要,张正兴按照党的要求,离开巩县,奔赴新的岗位。 张正兴个人在巩县的活动虽然结束了,但巩县第一地方党支部的活动还在继续,影响还在扩大。中共巩县党组织遵照中央及各级党组织的指示,从1938年8月至10月,在巩县第一地方党支部的星火照耀下,除在县城、西村、康店继续发展党员外,又在孝义、北侯、回郭镇等地发展了一批党员。至年底,巩县境内党员人数已达30多人,建立基层党支部3个,革命的火种渐渐形成燎原之势,为中共巩县县委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9年1月,中共巩县县委在秉礼学校成立,王桂五担任县委书记。王桂五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任巩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巩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第十三纵队保卫部副部长、第六十一军保卫部部长,新中国成立后任最高人民检察署党组成员,后任最高人民检察院研究室主任、检察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法学会理事、北京大学法学系兼职教授等职,1995年12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秉礼学校经过80多年的风雨洗礼,虽然遭受自然破坏,但依然坚强挺立。如今的秉礼学校已经被确定为“巩义市文物保护单位”,又是“中共巩县县委旧址”。 中共巩县县委成立后,领导人民开展抗日宣传和政治斗争。当时的巩县县委辖1个区委、9个支部,有党员近百人。1944年9月,豫西抗日支队挺进巩县,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共巩县县委第二次成立,共产党的基层组织发展到7个区委。 1944年10月,抗日支队接到“南山口青年抗日救国会”会长郝纯镳情报,日伪军正在监督修复黑石关大桥,抗日支队决定袭击黑石关,打击日伪军,解救修桥民工。当晚,队伍从山川村出发,向黑石关奔袭,巩县第一地方党支部接受县委指示,在黑石关岭上接应抗日支队。战士们分作四路,从黑石关岭上向大桥发起进攻。战斗进行20多分钟,修桥民工在战士掩护下全部撤离。这次战斗,消灭日军一个小分队,打死伪军百余人。这是豫西抗日支队在巩县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胜利,也是巩县军民在党的领导下抗击日本侵略取得的第一个胜利。12月,延安《解放日报》以《八路军活跃在豫西》为标题对这次战斗进行了报道。 1946年9月,中共巩县县委机关干部奉命南下后,共产党在巩县的活动再次处于低潮。1948年4月,巩县解放。5月,中共巩县县委第三次成立,领导人民支援全国解放战争,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静静流淌的洛河水,被夕阳照射得波光闪闪。洛河两岸,肥田沃土,广阔无垠。”新中国成立后,皮定均又回到他曾经战斗过的东黑石关村。伫立在洛河岸边,面对这一片和平幸福,涌现出无限的思绪,他怀着对豫西老区的深厚情感和对东黑石关的无限眷恋,写下了纪念文章《黑石关回忆》。 皮定均在《黑石关回忆》里感慨地说:“十五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一个短暂的瞬间,但是,在这期间,这里发生了多少翻天覆地的变化啊!”从这句话可以推断出,皮定均的《黑石关回忆》应该写于1959年。 |
3上一篇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