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找院士看病!”日前,在郑州市三院北院区门诊大厅,前来就诊的张大爷激动地说。当日,该院牵手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郑树森等50余名国内知名专家在这里举行大型义诊、院士坐诊、会诊等健康服务。 这是我市卫健系统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一个生动缩影。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市卫健委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盯紧“急难愁盼”问题,扎实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以实实在在的成效让群众分享医疗卫生高质量发展成果,人民群众的就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郑报全媒体记者 邢进 通讯员 周二彬 疫情防控 大考彰显初心使命 疫情防控无疑是卫健系统各项任务的重中之重。去年疫情暴发后,市卫健委党组第一时间成立临时党总支4个、临时党支部52个,全市卫生健康系统27家单位、9212名党员,全力投入疫情防控工作之中。 “7·30”“11·2”疫情期间,全市组建市、县两级流调队伍,累计排查密切接触者5051人,次密接者22647人,全部第一时间落实管控,无1例病例溢出省外。 为圈住封死扑灭疫情,去年全市开展了累计近7000万人次的全员核酸检测工作。今年更是开展了多轮次滚动式核酸检测,实现起底捞干。 “7·30”疫情暴发后,36小时完成市一院港区医院紧急改造,集中救治全省新冠肺炎患者;疏散安置市六院患者到4家医院进行隔离治疗,将郑州岐伯山医院改造为康复医院,形成救治、安置及康复“1+4+1”一体化医疗服务保障格局。抽调省市2800余名医务人员组成13个团队整建接管医疗救治工作,6名国家级、省级专家巡回指导,全面提高救治率,降低病亡率。 自2021年7月30日郑州出现首例病例,通过扎实稳妥有序的工作,实现了一个周期内控制住疫情,再一个周期全面解封,努力以最短时间、最小范围、最低成本控制聚集性疫情,减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面对今年新一轮疫情反扑,我市更是在流调溯源、核酸检测、隔离管控、医疗救治、服务保障等多领域全面发力、精准抗疫,千方百计尽快实现社会面“清零”。 此次疫情期间,“郑好办”APP紧急上线“孕产妇绿色通道”和“看病就医一件事”,为群众提供便捷诊疗服务。为高效率、高质量完成全员核酸检测工作,我市开展“敲门行动+上门服务”,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防汛抗灾 以生命去拯救生命 在去年7月特大暴雨汛情期间,市卫健委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成立领导小组。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党总支召开专题会议,积极开展汛期安全隐患排查,做好人员和车辆涉水安全防护,全体干部职工24小时坚守一线。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120指挥调度员不眠不休、神经紧绷30小时守护“生命线”,共派救护车2614车次、救治人员1716人,市属医院接诊47732人。 在灾后恢复重建时期,市一院港区医院灾后重建及综合提升、疫情防控综合提升两项工作列入市级党政领导干部领办灾后重建民生实事。 对受灾的放射诊疗设备和场所进行全面排查,全市共有16家放射诊疗机构因灾不同程度受损,设备直接受损30台,目前,已修复的均已完成检测,结果合格的方可投入使用;组织因灾不能开诊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尽快恢复医疗秩序,截至目前,所有社区服务中心均已恢复医疗秩序。 全市组织5738支消杀队伍做好环境消杀,加强自来水水质监测,开展病媒生物防制,全面开展防疫科普宣传工作,提高群众防病意识。 全市卫健系统广大党员干部志愿者积极参加京广路陇海路隧道、周边社区志愿服务,并累计捐款255万余元。 疫苗接种 加快建立免疫屏障 为了完成全市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新冠病毒疫苗集中接种行动,我市分批有序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力争实现符合条件人群“应接尽接、应接早接”,尽快建立全民免疫屏障。 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实践活动,市卫健委号召全市党员干部带头接种疫苗,广大医务工作者“戴着党徽上岗”“扛着党旗驻点”。 自接种工作启动以来,全市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历经4个批次有序推进。第一批,在全省率先启动重点人群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第二批,全市全面开展新冠疫苗大规模接种工作。第三批,将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年龄扩大至12~17岁。第四批,开展重点人群加强免疫工作和接种年龄扩大至3~11岁。 截至1月16日24时,郑州市新冠病毒疫苗累计接种2625.83万剂次,其中第1剂1168.02万剂次,第2剂1115.68万剂次,第3剂55.68万剂次,加强针286.45万剂次。 聚焦重点 用情办好民生实事 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市卫健委聚焦群众不得病、少得病、缓得病,看得上病、看得好病、看病更舒心,聚焦公卫安全、医疗高地等八大发展战略,着力办好七类148项惠民便民实事。 聚焦重点人群,着力办好各项省市民生实事。截至目前,全市完成宫颈癌检查60540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21.08%;乳腺癌检查61284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22.6%;肺癌早期筛查完成50025例,任务完成率100.05%;产前血清学标本检测、超声筛查、新生儿听力初筛、“两病”、35种遗传代谢病、耳聋基因筛查、脑卒中初筛均已超额完成任务。 老人、儿童健康关乎社会和谐稳定。我市大力推进社区“一老一幼”配套服务设施完善提升,率先推进医疗系统托育机构建设试点。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养老、安宁疗护床位;启动开设家庭病床工作,推动实现居家社区健康养老。目前,全市共建成养老托老床位3600多张,超额完成任务。 着力构建婴幼儿照护友好的社会环境,试点开展市属公立医院普惠托育机构建设工作,大力推进公共场所母婴设施建设。目前,全市已配置母婴室的公共场所315个,配置母婴室451(含17个移动母婴室)个,符合条件的公共场所母婴室覆盖率达到100%。 资源扩容 家门口“看得好病” 为了让群众在家门口“看得上病、看得好病”,我市加快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大力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2020年11月30日,郑州儿童医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正式揭牌成立,9名重点学科的北京专家将常驻郑州担任“特聘主任”。 2021年7月,市中心医院消化、郑州人民医院神经疾病、市七院心血管、市六院传染病、市二院眼科、市一院烧伤、市妇幼保健院妇产获批建设省级区域医疗中心。 目前,我市专科诊疗中心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影响力覆盖全省乃至中部省份。儿童医院、市六院、市七院、市骨科医院等域外患者就诊量占比超过50%,郑州儿童医院被确定为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创建主体单位和河南省儿科医学中心,郑州市中心医院被明确为河南省创伤医学中心协同单位,郑州人民医院被省政府明确为国家器官移植区域医疗中心协同创建单位。 而医联体、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等的建设,也让偏远乡镇村民在家门口“看好病”成为现实。 效能提升 让群众看病更舒心 去年5月11日,我市首家互联网医院——市中心医院互联网医院正式揭牌,让患者点点手指就能体验专家诊疗服务,真正实现了一部手机即可走遍医院。 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市卫健委不断优化政务服务改革提升效能,切实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遇到的难点问题。 持续深化“一网通办、一次办成”改革,市卫健委133项政务服务事项全部实现“一网通办”,网上可办率100%。针对看病痛点,市中心医院的惠民便民服务十大举措紧扣老百姓就医需求,改善群众就医体验。聚焦便民服务,积极推行“就医一卡通”、诊间支付、床旁结算、智能化家庭医生签约等多项便民服务,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 为满足患者多元化就诊需求,全市卫健系统打造舒适化日间医疗,针对上班族、学生及特殊需求人群推行周末和假日手术,方便群众错峰就医。 健全体系 全面提升基层水平 宽敞明亮的就诊大厅、功能明晰的诊查科室、统一配备的全新设备……走进郑州市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令人深切感受到巨大的变化。 “有业务用房、有人员编制岗位、有设施设备、有经费保障。”按照我市启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四有”要求,全市将通过新建、改制改造,新增政府主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家,让居民切实感受到送到家门口的优质便捷医疗服务。 目前,全市已建设完成9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区县(市)投入建设经费5.56亿元、拨付运营保障经费1.45亿元,市财政拟给予每家300万元奖补,目前首批奖补资金已按150万元标准拨付到位,有效破解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政府主导占比低、基础设施薄弱、人才资金不足等发展难题。 学史力行、实干为民。今后,市卫健委将持续从党的百年非凡历程中汲取宝贵启示,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具体行动,高质量完成年度卫生健康重点工作和“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努力为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两化”“五强”战略新格局提供强有力的健康保障。 |
3上一篇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