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战疫郑行动 上一版3  4下一版
A04
“流调速度必须是百米冲刺!”
当志愿者 成了“抢手活”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走近流调队员的工作日常
“流调速度必须是百米冲刺!”
流调人员争分夺秒开展工作
流调人员现场调查

与病毒“赛跑”

刚刚结束一个电话流调任务,郑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调队员陈瑞芳下意识拿起水杯想喝口水,才意识到自己一天都没喝水了。她看了一眼通话时间,这通刚刚结束的流调电话共花费时间2小时23分钟。

这只是郑州流调队员中最普通的一个工作场景。疫情发生以来,郑州市疾控流调人员第一时间开展追溯传染源等工作。每一例确诊病例行程轨迹发布,都牵动着市民们关注的目光,而在每一例精确到分秒的行程轨迹背后,都凝结着大批流调人员争分夺秒与病毒“赛跑”的汗水。

郑报全媒体记者 王红

通讯员 张勇 文/图

一天上百个电话是常态

一条流调信息写四五张纸

1月16日晚上10点,在中原区的流调队伍驻地,郑州市疾控中心流调队员王立云正把头埋在桌子底下,一只手拿电话,另一只手时而捂着耳朵,时而拿笔在本子上做记录。

“为了互不打扰,啥姿势能听清,我们就用啥姿势,根本也顾不上字写得好不好看,只要自己能认出来就行。”她说,一天上百个电话是常态,一个流调对象的信息写四五张纸更是不奇怪。

“打几个小时电话是我们的基本功,几个小时不上厕所不喝水也是我们流调人的技能。”陈瑞芳笑着说,“为了搞清楚每个患者的活动轨迹,我们需要对流调对象详细询问,每天几点在哪里干了什么,如果曾经出门就要详细询问去了哪里、和谁去的、怎么去的,如果打车还要询问车牌号及司机的情况;要是坐公交车,就得去调取刷卡记录和车上的监控视频。”为了更加准确排查出密接人员,每一位流调人都是“福尔摩斯”。

“我们的任务是帮大家找‘记忆’”

流调,不仅要弄清楚单个病例的行程轨迹,而且还要把所有病例的时间线都对上,这才是完整的传播链。而这过程中,难免遇到记性不好的对象,此时,由公安、工信、公卫和大数据“三公一大”的最强辅助,就能快速帮助对象找回“丢失”的记忆。

在给病例打电话的同时,由公安、公信、公卫和大数据发来的信息也会同步到流调队员,一边回忆,一边核实,极大提高了流调的速度和准确性,也能快速理清传播链、传播量,弄清楚哪些人是密接者、哪些人是次密接者,哪些地区需要封控、哪些地区需要管控等。“我们的任务是帮大家找‘记忆’。”

每一名病例报告都是团队作战的结果

“不开玩笑地说,我们这速度都得像百米冲刺看齐。”陈瑞芳说,流调是有时间节点的,如需当面流调,核酸检测阳性后需要在1个小时内到现场;2小时内要出基本信息,包括家庭住址、工作单位、家人的基本信息、有无接种新冠疫苗等;4个小时出核心报告,即行程轨迹,从早上出门到晚上回到家之间的所有信息;8个小时内对密接、次密接以及病例所到的场所管控到位;接下来要继续深挖,随时对报告进行实时更新,24小时出终结报告。

当然,流调对象的配合程度也是影响流调速度的关键。“如果流调对象配合工作,主动说明,甚至挂完电话后又主动想起来蛛丝马迹进行报备,会至少节约流调队员2~3个小时。”王立云说。

“每一名病例最终的报告都是团队作战的结果。”陈瑞芳说,为保证信息的严谨性、准确性,每个流调组由8人组成,确诊、密接、次密接人员就好比一棵大树上的分支,大家需要协调分工,同时推进,有去现场的,有打电话的,有写报告的,有记录密接、次密接人员信息的,有发协查函的,等等。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289446 2022-01-19 00:00:00 三 “流调速度必须是百米冲刺!”KeywordPh走近流调队员的工作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