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讯(郑报全媒体记者 秦华 文/图) “老板,最新的《国家人文历史》到货了吗?” “到啦。”说话间,书店老板王正合就把书递到了读者手上。 周末来临,位于金水路文化路交叉口西北角的“书刊报经济生活书店”也一派繁忙。这些天,王正合每天都穿梭于书店和书城之间,为进到最新的期刊、杂志忙活着。 书店不算大,书刊大都随意堆放在夜市书店入口的地面、台阶,或者朝向街边的木头架子上,散发着浓浓的“夜市”和“地摊”气质,也正因此,书店也有另一个名字——“夜市书店”。又因店面位于新通桥,也被书友叫做“新通桥夜市书店”。 今年,书店就迎来了25岁生日。这家郑州资历最老的书店之一,曾是一代郑州人心中买书、淘杂志的第一选择。也正是靠着这家书店,王正合一家才在郑州扎下了根。 王正合说,生意最红火的时候,光是店内工作人员就有八九人之多,逛书店的时候差不多都要侧着身子挪步。可近年来,随着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消费方式的更迭,进店买书刊的读者越来越少,书店也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 好在,王正合坚持了下来,书店艰难而顽强地生存着。 可天有不测风云,去年7月20日,特大暴雨突袭郑州,接着,疫情反复来袭,对于这家书店来说,无疑更是雪上加霜。书店陷入至暗时刻,在这紧要关头,郑州市以及金水区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企业经营发展的举措,书店终于迎来了曙光。 政策帮企业纾困,王正合自己也没闲着。今年开年,他努力“自救”,“最坏的打算就是转让,我会尽最大努力让书店存活下去,哪怕是租出去一部分空间,让书店变小。” 更让王正合倍感温暖的是,有一些老顾客始终在默默支持着书店。王正合的手机里,不少顾客使用微信付款的次数都已经超过400次了,每当看到顾客拎着一捆捆的书刊离去,他心里都涌动着感动。 王正合说,如今,书店虽然经营仍然不容易,但好在已经步入正轨,这让他对未来仍抱有希望与期待。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