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A02版:要闻 | 上一版3 4下一版 | ![]() |
|
||||||||||||||
|
||||
新华社电 基因编辑、人工智能觉醒、异种器官移植、个人网络信息安全……科学技术不断迅猛发展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新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同时可能引发一些前所未有的伦理挑战。 中办、国办近日印发《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这是我国首个国家层面的科技伦理治理指导性文件,也是继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成立之后,我国科技伦理治理的又一标志性事件。 目的:防范不确定风险,促进科技向善 此次两办印发的意见不仅提出了“伦理先行、依法依规、敏捷治理、立足国情、开放合作”的科技伦理治理要求,更明确了“增进人类福祉、尊重生命权利、坚持公平公正、合理控制风险、保持公开透明”的科技伦理原则。 科技部副部长相里斌在23日召开的《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意见起草过程中,我们着重把握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确立价值理念,彰显我国对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立场和态度;二是突出问题导向,着力解决我国科技伦理治理体制机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领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三是强化系统部署,提出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重大举措。” 重点领域:生命科学、医学、人工智能等 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辅助生殖技术等前沿科技迅猛发展,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不断挑战人类的伦理底线和价值尺度。 科技创新必须伦理先行。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坦言:“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 加强科技伦理制度化建设,推动科技伦理全球治理,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呼声。 此次印发的意见提出:“研究内容涉及科技伦理敏感领域的,应设立科技伦理(审查)委员会”“重点加强生命科学、医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科技伦理立法研究”“严肃查处科技伦理违法违规行为”…… 有科技伦理学专家表示,随着越来越多中国科技工作者勇闯“无人区”,我们需要预判科技创新可能带来的伦理风险,系统地预见、权衡和处置科技前沿的伦理冲突,谨防有人不小心冲进伦理“禁区”。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