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行走河南 读懂中国 上一版3  4下一版
A14
郑州西山遗址发现中国最早的城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九问溯源 奋楫笃行】“行走郑州,读懂最早中国”系列报道之三
郑州西山遗址发现中国最早的城
西山遗址航拍图
出土的彩陶壶 采访对象供图

置身于现代都市之中,提到城,我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是鳞次栉比的大厦、车水马龙的街道、川流不息的人群,还是琳琅满目的商品、璀璨四射的霓虹……凡此种种,无一不和繁华、热闹、便捷这些词汇相连。在文物考古方面,城,是古代文化遗产的核心和最重要代表,那么最早的城什么样?是怎样建成的?它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起着什么作用?《轩辕本纪》记载“黄帝筑邑造五城”,到底是史实还是传说?

3月31日,记者来到位于郑州古荥镇的西山遗址探访中国最早的城——被誉为“中华第一城”的西山古城。西山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文化城址,距今5300~4800年,是国内发现年代最早、建筑技术最为先进的古城城址,考古学年代为仰韶文化晚期。它的发现,揭开了探索华夏文明起源的新的、光辉的一页。

郑报全媒体记者 苏瑜 秦华/文

李新华/图

郑州西山 发现中国最早的城

作为我国发现最早的雏形城市,20世纪90年代,西山遗址的横空出世可以用“石破天惊”来形容。

“20世纪70年代,史前城址在许多地区大批涌现,但它们的建造多已比较成熟,根据推测,中国理应存在历史更为悠久的城址聚落。”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研究员、西山遗址发掘领队张玉石说,历史与现实,都呼唤着中国史前早期城址的早日出现,西山遗址的发掘,弥补了这一历史的缺憾。

做了15年考古领队,西山遗址是张玉石主持发掘的最后一个项目,这份“考古成绩单”,是他毕生最引以为傲的“收官之作”。即使已退休,但凡西山遗址有需要他配合的工作,他依然乐此不疲,欣然前往。

说起考古发掘中的故事,张玉石更是滔滔不绝。在西山遗址,随着他对当初发掘场景的描述和背后故事的动情讲述,我们的眼前也仿佛浮现出了一座古城的最初模样。

“国家队”现场教学,郑州西山成考古界 “黄埔军校”

“1993年至1996年,国家文物局第七、八、九期考古领队培训班相继在郑州举办,来自全国24个省区市37个文博单位的75名学员先后在这里接受了严格的培训。西山遗址是其中一个教学基地。”张玉石说,这个培训班,被戏称为考古界的“黄埔军校”,今天全国考古领域的领军人物,如金沙遗址的领队李明斌、海昏侯墓的领队杨军等,都出自这个班。

为了教学需要,也考虑到可借机廓清西山遗址真面目,当时对西山遗址进行了全面布方。1993~1995年持续发掘,3年的时间,总计发掘面积达6385平方米,一座以城池为核心的仰韶文化遗址赫然面世。

一条环绕整个遗址的巨大壕沟、让人迷惑不解的奇特建筑形式、技术先进的夯土版筑建筑……发掘工地是充满诱人魅力的,当你翻看这一本铺展于地下的神秘史书,刚刚弄明白一个问题,还来不及欣喜,就落入另一个困惑之中,它催促着你去探索一个个新的未知。

将中华文明源起时间向前推进千年

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一个个的发现让张玉石等考古工作者喜不自胜、心潮澎湃——

1993年的发掘,首次发现了仰韶时代晚期的夯土建筑基址、遗址外围壕沟等重要遗迹。

1994年发掘进一步了解了西山夯土建筑基址的平面范围、形状及其与周边遗存的关系,基本确定了西山仰韶时代晚期城址的存在。

1995年,基本弄清了这座城址的面貌。最终呈现在考古工作者眼前的西山遗址,面积达20万平方米,西山城池居于遗址中心,平面介于方圆形之间,上承仰韶文化圆形环壕聚落之形,下启后世方形城池先河,正是中国古代城池发端之初的基本形态。

湮没沉睡数千年的西山古城,终于拂去厚厚的尘埃,展露真容,重见天日,迎来了她的高光时刻。

1995年9月5日,时任河南省文物局局长杨焕成向新闻界郑重宣布:经国家文物局考古领队培训班1993~1995年连续三年的大规模发掘和不懈探索,一座湮没数千年之久的仰韶时代古城址近期在郑州西山重新面世。经专家确认,这是迄今国内发现的年代最早、建筑技术最为进步的城址。它的发现,对探讨我国早期城市的起源,研究我国早期文明起源和形成及中原地区在其中所起的历史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西山城池至少建于距今5300年前,此前考古发现的城池不过4000余年,西山城池的面世,将中国筑城历史向前推了1000余年,成为当时中国发现的最早城池。”文化学者阎铁成说,西山城池向人们证实,在5300年前,郑州地区率先开启古国时期,开始迈向文明时代。

先民“夯”出了 中国最早版筑城墙

提起“古城”,我们也许会想起荒漠中人烟稀少的孤城,或是充满离奇故事的怪诞小城。西山这座5000多年前的真实古城,是什么样的?与我们相隔几千年的西山人,是如何生活的?又为何要筑这座城呢?

阎铁成说,5000多年前的西山,受母亲河的滋润,黄土发育丰厚,气候更为温暖湿润,正是古代人类繁衍生息的理想之所。专家通过对西山人人骨的检测,发现西山人以小米为主食,配合吃一些肉类,不愁吃喝之余,西山人需要担心的,就是氏族部落成员人身和财产安全了,筑城,便应运而生。

“西山人所筑古城,由外环壕、内环壕、城墙三道防御设施组成,平面呈圆形,城墙内面积约35000平方米。其中,西山城墙是用版筑技术夯筑而成。”张玉石介绍,所谓夯土版筑,是以经过加工的木板为模板,围合成矩形的方块,分层铺土,用木棍(亦称夯杵)将黄土用力夯打密实的过程。大规模的城墙及大型建筑基础均采用这一方式筑造。城墙经过开挖基槽、修整槽底平面、填土筑墙等主要步骤,在筑墙时则采用了分段、分块、逐层夯打等先进成熟的技术,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用版筑技术建造的城墙。

下转A15版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303481 2022-04-04 00:00:00 一 郑州西山遗址发现中国最早的城KeywordPh【九问溯源 奋楫笃行】“行走郑州,读懂最早中国”系列报道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