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郑在出彩 豫见未来 上一版3  4下一版
A11
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种子领军企业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政协委员为民生发展建言献策
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种子领军企业

4月26日,市政协十四届五次会议举行大会发言。本次大会共收到发言材料57篇,其中4名市政协委员围绕推动郑开同城化向纵深发展、打造国家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打造中原种业硅谷、加快绿色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等作大会发言,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 郑报全媒体记者 武建玲 赵文静

推动郑开同城化向纵深发展

市政协委员李志学代表民革郑州市委会建议,推动郑开同城化向纵深发展,引领现代都市圈建设。李志学认为,推进郑开同城化科学发展,需要以破旧立新的勇气攻坚克难,重点处理好“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域”、“竞争”与“合作”、“政府”与“市场”三种关系。

关于推动郑开同城化向纵深推进的具体实施路径,李志学建议,尽快完善郑开同城化顶层设计,设置郑开同城化示范区管理委员会,作为省政府派出机构,由常务副省长担任管委会主任,参照行使设区的市人民政府行政管理职权,行使国家和河南省赋予的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尽快建立健全不同层面和部门有效的、多层次的协商议事机制,推进各项具体工作实施。

李志学建议,以前瞻30年的眼光,放眼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统筹推进郑开交通路网建设。两市明确各自定位、主动作为,形成两市产业纵向分工协作、横向错位发展的新共识,构建紧密关联、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差异化竞争的新格局。明确中牟为郑州大都市区拓展区、郑开同城化发展示范区,打破国土空间地理和行政边界阻碍,推动区域协调联动发展。把兰考县纳入郑开同城化进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深化跨区域产业合作、完善公共服务配套。

助力郑州打造国家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

市政协委员魏宁娣说,当前,郑州具有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和战略使命,处于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人才创新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需要集聚更多海归创新力量,以广阔的国际视野,先进的科技知识或商业模式,搭建中原连接海外的创新创业平台,让郑州成为国际上重要的“新兴创新创业之都”,引领中部地区崛起,实现本地产业国际化、国际产业本地化。

魏宁娣认为,虽然省市密集出台了相关政策,但要真正吸引海归来郑创业,需要全方位的行动才能推动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落地生根发芽。要按照人才链创新理念,采用市场化运营模式,构建“总部基地+离岸基地+全场景政策包+多元化资金支持”的总体框架,全面激活留学人员、海创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新动能,在中部地区打造多个跨越物理边界的海创产业集群。不断提高对海外高端人才吸引力,打造战略有高度、发展有实力、政策有保障、创业有场景的一流创新生态。要靶向实际需求,坚持问题导向,扭住郑州市产业发展的突出短板和弱项,推动海创人才的招引工作。要聚焦两类人,一类是在产业短板弱项上搞科研的专业技术人才,一类是能够贴心服务科研的专业服务人才。

魏宁娣建议,精心谋划、系统设计,编制《郑州归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发展专项规划》;鼓励在其他区域和企业内部设立跨越物理边界的离岸基地;以实施精准有效的人才激励政策为目标,推出全场景政策包;推进多元化、“包干制”的资金支持。

做强现代农业“芯片” 打造中原种业硅谷

市政协委员陈飞代表农工党郑州市委员会建议,编制郑州现代种业发展规划,明确郑州种业发展的定位和方向,产业规划和布局,完善郑州市种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充分利用郑州科研院所集中、种子企业众多、交通物流发达以及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在荥阳市广武镇规划建设现代种业集聚区,形成种子研发、加工、仓储、交易为一体的企业总部基地,打造中原种业硅谷,并争取把中原种业硅谷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陈飞建议,加大对现代种业的政策扶持,设立扶持种业发展专项基金,加快种业企业发展,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种子领军企业;尽快规划建设郑州市玉米、小麦、蔬菜等作物种质资源库,开展种质资源的基因编辑、育种工程、品种选育等技术攻关;在海南建设郑州南繁、品种试验和种子质量鉴定基地,为全市种子企业、科研机构提供品种选育平台,提高育种能力。

陈飞还认为,应升级郑州现有的三大种业地展博览会档次,完善种业博览会园区硬件设施建设,打造全国知名种业博览会。同时,加强对现代种业的市场监管,强化市场、司法等相关部门的协同管理,抓好品种管理、质量管理和良种推广,建立侵权纠纷案件快速处理机制,为我市现代种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加快绿色建筑发展

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针对我市存在的绿色建筑及装配式建筑政策推进机制不健全,建筑的标准化、工业化、信息化程度低,产业技术创新、人才支撑能力不到位,建筑领域碳排放核算方法与数据共享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市政协委员张巧云提出建议。

张巧云认为,应健全和完善推动我市绿色建造实施的市场机制和财政鼓励相结合的激励政策,提高相关行业、企业、和使用者的积极性,更加有效地推进我市全过程绿色建造的快速实施。

“新型建筑工业化、数字化协同发展是实现绿色建造、双碳达标的主要路径,应进一步加强鼓励引导,构建集设计、生产、物流、施工、信息、装备等多行业、多专业的联合攻关团队与协作机制,赋能龙头企业。” 张巧云说,还应积极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建筑业深度融合,持续推进BIM技术在工程全生命周期的集成应用。

推动我市绿色建造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也很关键。张巧云建议,加强绿色建筑、绿色建材、绿色建造的科技研发,强化科技服务支撑体系,支持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高层次创新平台等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构建绿色低碳技术体系。同时,建立健全与绿色建造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机制,大力培养既懂土木建造又懂绿色低碳发展和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数字化的复合型人才,培育技能型产业工人。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308030 2022-04-27 00:00:00 三 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种子领军企业KeywordPh政协委员为民生发展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