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0版:郑在出彩 豫见未来 上一版3  4下一版
A20-21
将创新作为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创新高地“起高峰” 人才会聚“强磁场”
将创新作为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南三环中水公园 郑报全媒体记者 马健 图

中原要出彩,郑州首先要出重彩;河南要崛起,郑州必须起高峰。省委提出,郑州市要当好国家队、提升国际化,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努力打造国家创新高地、国家先进制造业高地、国家开放高地、国家人才高地,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提质进位。

当前,全市上下正在全面开展工作有标杆、落实有标准、突破有标志“三标”活动,深入推进“十大战略”行动,全力开局破题,奋力高台起势。连日来,参加市两会的代表委员们纷纷表示,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汇聚全球高精尖人才,努力发挥好全省经济发展领头羊作用,推动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郑报全媒体记者 覃岩峰

孙志刚 卢文军 武建玲

赵文静 聂春洁 曹婷

张玉东 袁建龙 薛璐

范光华 李爱琴

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代表委员们一致认为,要将创新作为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立足自主创新,坚持开放创新、协同创新,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发展源于创新,创新促进发展。市人大代表孙建功表示,作为中原科技城建设的主要承载区,郑东新区将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和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瞄准“六个一流”,突出抓好中原科技城与省科学院“七个方面”融合发展,做好宇通自动驾驶研究院等12个拟入驻省科学院团队服务对接,加快国科量子研发中心量子技术实验室、中科院半导体所光子技术产业研究院、中电科27所河南省电子装备柔性中试基地等一批国家级及省级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中试基地落地布局,同步加快嵩山实验室、黄河实验室、哈工大郑州研究院等科研平台建设,打造全国一流的科创要素承接平台。持续加大京东科技、华润数科等科技型“头部”企业、省内外龙头企业研发机构、高层次人才团队招引力度。规划建设青年创新创业园,大力实施青年创业行动,吸引更多的优秀青年人才回流,夯实高科技产业发展人才支撑,努力在“成高原起高峰”中当好排头兵,在国家创新高地建设中当好领头羊。

种业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是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点产业。市政协委员郭竞表示,郑州市作为农业大省的省会城市和国家新一线城市,如能整合全市农业科研力量,以郑州市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为依托,挂牌成立郑农种业实验室,搭建一流的种业创新平台,将切实解决郑州市种质资源不够丰富,育种技术水平较低,自主创新的优良品种少等种业卡脖子问题。建议由市政府牵头,加快郑州市农业科技创新中心项目的审批和建设步伐,以该中心生物技术实验室为依托,挂牌成立郑农种业实验室,以该项目为抓手,建立运行资金支持机制,保障实验室在攻坚克难期间无资金方面的后顾之忧。

“抢抓‘三化三制’改革和扩区两大历史契机,高新区将全力推进、早日建成全市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市人大代表张红军表示,高新区将着力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体系,聚焦“五链”深度耦合、“六新”加速突破,构建覆盖从创新主体到基础研究到技术创新到科技服务全生命周期、全要素支撑的科技创新体系。持续强化高端创新资源集聚,积极参与嵩山、黄河等省实验室建设,充分发挥信大、郑大、工大等高校院所优势,在超短超强激光、网络安全、泛在互联、北斗应用等领域建设省实验室预备队;加强与知名高校、大院大所对接,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打造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群。推动颠覆式技术创新攻坚和科技成果转化,围绕战略主导产业,通过项目申报、技术悬赏、赛马等模式,建立颠覆性技术清单库,推动颠覆式技术创新攻坚和就地产业化,努力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

厚植人才沃土凝聚发展动力

发展必须有人才支撑。人才是兴国之本,富民之基,是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最强大、最持久的动力。

“我们通过制定出台‘二七人才新政’,开展青年优秀人才定向招引,引进博士以上高层次人才50余名,有效加快构建汇智聚才新格局。”市人大代表苏建设说,二七区坚持把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点,不断壮大创新主体、聚集创新人才、优化创新生态。下一步,将依托七一三研究所、郑飞等辖区科研资源,充分整合创新要素、有效集聚科技人才,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家、科技型企业5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18亿元以上。落实青年创业行动、百万大学生留郑计划,聚焦“四大主导”产业深化“双招双引”融合,实施“百企千岗”高校行、二七英才评选等行动,搭建政校企人才供需和产学研用对接平台,不断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创新动能。

人才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要素。九三界别的委员们建议,要下好求贤先手棋,根据我市发展需要,及时调整人才策略,重点是摒弃同质化的政策内容,充分有效地吸纳青年的视角、利益和需求,从创新创业政策入手,制定错位发展的人才政策,通过孵化和引进的“双核驱动”广开进贤之路,把各部门、各层级的相关政策兑现功能集中到一起,改变分散式、层级化的兑现流程,通过数字技术,让青年人才政策兑现像网购一样方便,形成“以科技聚人才、以平台聚人才、以机制聚人才、以人才聚人才”的良好态势。

人才兴则城市兴。市人大代表何燕认为,加快打造人才高地,郑州必须厚植人才培养根基,加快建立人才早期培养机制,深化高考改革,推进基础人才“后备军”培养。要持续优化人才服务,加大政策扶持,为人才队伍创造更为宽松的发展和就业环境,吸引更多高精尖人才在郑州安身、安业。要加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引进,不断充实社区建设、纠纷调解、应急处置、养老服务等领域的社会服务工作力量,夯实社会治理基础。

人才聚则动能足。市政协委员汪得勇表示,郑州要通过建章立制、优化服务,创造有利于人才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吸引人才走进来、留得住。要鼓励支持用人单位建立并用好人才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奖励和扶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将此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建立健全奖励分配和人才激励制度,鼓励并积极推动企事业单位利用股权、期权激励的方式,将人才的收入与业绩、贡献挂钩,使人才价值真正得到体现,以最大诚意留住人才。

资源要素汇聚创新高地可期

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增强创新动能。瞄准“六个一流”,打造科技人才高度集聚、创新要素高度整合、科创活动高度活跃的国家创新高地。代表委员们为美好蓝图建言献策,对未来发展信心十足。

郑州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在县域、潜力在县域。市人大代表马宏伟表示,近年来,新郑市将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战略支撑产业优先发展,规划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园,在全省县(市)率先设立电子信息产业基金,建成了淮河以北唯一的电子元件清洗废水污水处理厂,破解项目落地瓶颈制约,电子信息产业正在逐步成势。建议从郑州市级层面整体统筹,打破县域行政区划阻隔,结合各县(市区)优势,指导县域主导产业科学规划、错位布局。在此基础上,依托“一县一省级开发区”这个重要载体,出台配套政策、给予要素支持、导入产业项目,推动各县(市区)围绕自身主导产业集群发展做大成势,以县域经济“成高原”助推中心城市“起高峰”。

“作为全国县域经济、工业经济和科技创新百强县(市),新密市必须打头阵挑重担、当主力作贡献。”市人大代表程洋表示,新密市将以创新引领强引擎,推进以创新创业综合体为核心的“七子连珠”科创平台,建设更多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引育“头部”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落地一批产业化项目,构建郑州西南创新之城、活力之城。以人才赋能扩潜力,按照“三区”融合加快郑州财经技师学院等职业学院建设,支持郑州城市职业学院材料工程学院、河南工学院服装学院等产业特色院系发展,打造职业教育产学研融合品牌。引育更多领军人才(团队),促进创新主体持续增加,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全力打造“三区两强一基地”。

以创新的视野立标杆、以创新的实践提标准、以创新的成果树标志。市人大代表魏东表示,惠济区将坚持科创赋能,加速建设花园口新兴产业园,打造一批“专精特新”小微企业园,重点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双碳科技、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力争科技创新在郑州北部“起高峰”。坚持人才强区,开展“惠济十佳英才”评选,实施“二十项计划”,设立最高1000万元的人才创业资助资金,大力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力争全年完成职业技能培训2.17万人,新增技能人才2.08万人、高技能人才5000人以上。坚持环境优区,扎实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完善“1+5+N”产业扶持政策,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加快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加速黄河国家博物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等重大项目建设,全力打造“创新活力之城、大美幸福惠济”。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308656 2022-04-28 00:00:00 四 将创新作为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KeywordPh创新高地“起高峰” 人才会聚“强磁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