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4版:郑在出彩 豫见未来 上一版3  4下一版
A24
打好“文化牌” 让夜经济提档升级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打好“文化牌” 让夜经济提档升级
开放黄河历史文化、商都历史文化等景点夜间旅游项目

新经济高质量发展如何实现、适龄人口生育积极性咋提高、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阻碍亟待突破、夜经济做大做强下一步怎么走……围绕公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政协委员通过提案建言资政,给出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建议。 郑报全媒体记者 肖雅文 聂春洁 李爱琴 张玉东

技术创新 推动新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冲击,打赢全球防疫战仍任重道远。当前,稳住经济基本盘,既是保障民生、恢复经济增长、应对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的要求,也是未来中国经济在全球价值链上实现“产业跃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市政协委员程勇跃认为,在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下,需要以非常之策应“非常之变”,推动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主要内涵的新经济高质量发展。

程勇跃建议,要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启动大规模新基建,建设和形成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通过财政、税收等政策支持,培育新型消费、促进升级消费,从金融、监管等方面加以帮扶引导,助力新消费蓬勃发展,为经济增长带来持续动力,实现新消费扩大内需的作用。以新产业形成新经济增长极,支持数字经济创业,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通过自主创新实现关键技术和新科技领域的突破,抢占世界前沿科技创新高地和产业链、价值链高端。

鼓励生育 将部分辅助生殖项目纳入医保

近年来,我国每年出生人口持续下降,净增加人口逐年减少,2021年全国人口净增长量仅46万人,预计未来几年内将出现负增长。面对人口危机,提高生育率已成为国家面临的重要问题,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相继出台增加人口的生育政策,全面放开二胎生育,鼓励生育三胎等。

市政协委员陈秋生认为,解决人口出生率低的问题首先要提高适龄人群的生育意愿,发展经济,提高他们可期望的收入,合理配置教育和医疗资源,稳定房价。而医疗机构的辅助生育技术也能为那一部分有生育意愿但有生理疾病造成生育困难的适龄人群提供帮助,以满足他们的生育意愿。

今年2月,北京市医保局等相关政府机构批准将16项具有明确效果的辅助生殖项目纳入医保,这在全国引起很大的反响。为此陈秋生建议,我市应学习北京经验,进一步筛选现有的辅助生育技术项目,结合我市经济发展水平、生育困难人群中具体病因分布情况,将部分有明确医疗效果的辅助生殖项目纳入我市医保支付范围。

专班推进 打通新能源车充电“最后一公里”

4月中旬,郑州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了18.3万辆,郑州每月新增新能源汽车近8000辆,新能源车对于充电桩的需求大大增加,同时也面临着安装充电桩难这一亟待解决的问题。

市政协委员王世洪介绍,国家电网供电安装流程是车主通过国家电网平台申请办理,申请前需在物业处开具同意证明。但是有些物业公司认为安装充电桩是供电公司的业务,不愿意盖章,这已成为新能源车推广的阻碍。

王世洪建议,规划引领,专班推进。开展我市“十四五”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编制,科学合理确定发展目标,科学布局充换电基础设施,加强与城乡建设规划、电网规划及物业管理、城市停车管理等的统筹协调。明晰职责,排查改造。住房保障、消防救援、市电力公司根据不同小区情况,科学确定小区充电桩安装后续消防安全责任。加强监管,政策跟进。研究建立奖补政策,评比存量小区充电桩推广示范小区,有效解决充电桩安装难问题。

提档升级 让夜经济动起来活起来

近年来,夜经济逐步成为拉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如何提升夜经济档次,不断做大做强,将其打造成促进我市经济发展的新着力点?

市政协委员王鹏建议,增加我市夜经济的文化元素。一方面提高文化与餐饮、购物、休闲等的关联度,实现功能互补、互促共赢;另一方面构建夜文化和节庆文化双轮驱动型文化经济发展模式。

着力开发节庆文化消费项目,让市民长假期间在餐桌、麻将桌之外有处可去、有事可做、有乐可寻。积极创排一些具有我市地方本土特色的演艺精品,打造我市夜文化演艺品牌。以街道、社区为单位,广泛开展舞蹈、曲艺等群众性文体活动,让我市夜经济、夜文化真正动起来、活起来。

给夜经济注入地方文化特色。开放黄河历史文化、商都历史文化等一批我市极具历史文化价值景点的夜间旅游项目,并带动沿线餐饮、购物,将夜旅游与夜餐饮、夜购物、夜文化结合,同繁荣、共发展。

■委员心声

规划建设 中医药文化主题公园

打造国家级中医药研究中心

市政协委员张勤生认为,郑州作为省会城市,中医药研究资源丰富,建议相关部门在中医药产业布局、基础研究、研发平台、科研立项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在现代中医药协同创新研究方面开辟绿色通道,把郑州打造成国家级中医药研究中心。

为增加市民对中医药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市政协委员黄万新建议在郑州规划建设中医药文化主题公园。园内可规划建设健身活动区域、生态草药园、中医药科普实践基地等,园内栽培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中药材,定期开展太极拳、少林拳、八段锦等传统健身项目培训,打造集药用植物栽培、中医药文化展示、科普、学术交流、游玩休闲为一体的主题公园,让市民在观光休闲运动之余,可以充分了解中医药文化、中草药知识,提升城市宜居性,增加市民幸福感。

多部门合力推进戏曲文化教育

市政协委员阴志勇认为,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豫剧更是河南传统文化的代名词和标志性符号,建议郑州全面系统部署戏曲文化教育,在政府层面研究出台相应文件,加强对戏曲文化教育的系统部署,及时对相关学校给予相应的扶持政策,加大对戏曲文化的投入;教育、宣传、文化等部门应该合力开展专项调研,为加快推动郑州戏曲文化繁荣发展打好基础。

市政协委员于珊认为,作为禹都故里,郑州在大禹文化的挖掘和宣传方面做的还不够,建议积极将大禹文化融入沿黄文化旅游带,高规格高起点建设大禹文化公园,以大禹文化赋能黄河文化主地标城市建设,结合少林功夫,打造一文一武、文武兼备的文化旅游名片,为郑州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打造郑州独特的地理标识和文化符号注入新的文化内涵。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308662 2022-04-28 00:00:00 四 打好“文化牌” 让夜经济提档升级KeywordPh开放黄河历史文化、商都历史文化等景点夜间旅游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