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X08版:新郑时报 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X08
文献溯源: 凤台胜地越千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文献溯源: 凤台胜地越千载
□李 磊

岁月长河奔腾不息,带走无数英雄传奇。幸好,帮助我们抗拒遗忘的,除了文物古迹,还有文字和文献。只要承载着地方历史文化的书册文献还在,人们总能够在字里行间探幽发微、追根溯源。洧水南岸,凤台古塔,让我们在翻阅古志典籍中纵览千年往事,体悟胜地文脉,感怀人文精神。

凤兮凤兮来何代

诗曰: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亦集爰止。唐人张怀瓘在《书断》中说:“古文者,黄帝史仓颉所造也。颉首有四目,通于神明。仰观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是曰古文。”仓颉造字,开辟鸿蒙,“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上古时代,如此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件,自然离不开神力相助。新郑当地民间传说,仓颉受轩辕黄帝之命创制文字,于洧水河南岸高台上筑屋以闭关思索,虽呕心沥血却一筹莫展。焦虑万分之际,天空飞来一只凤凰,将口中所衔树叶洒落在仓颉面前,仓颉从树叶上的兽蹄印迹受到启发,悟出了象形造字的思路,很快完成了黄帝之命。后世不忘仓颉造字之功,亦感念凤凰之天降神启,将此地命名为“凤凰衔书台”,亦称“凤凰台”。清顺治十六年《新郑县志》载:凤凰台,在洧水之阴,旧传有凤鸟集此,故筑台识之。历代文人对凤凰台多有吟咏,如《明诗综》收刘经《凤凰台》:崇台洧水滨,昔有凤凰游。朝阳不复鸣,荒基徒屹立。漠漠飞尘红,萋萋丰草碧。凤兮去不回,使我长叹息。元城人吴道明有诗《凤台》:人传百鸟满山隈,凤去今犹见凤台。一望丹丘千万里,不知此日为谁来?

郑韩分茅控此间

洧水自西而来,在新郑城西北角转而南下,继而向东绕城而过,西段形成水阔谷深的河滩之地,是谓之洧渊。东段南岸形成居高临下之冈阜之地,是谓之凤台。西周末年,王室衰微,郑桓公问计于太史伯,确定了“主苤騩而食溱洧”的东迁战略,新郑继而为郑国都城,历时395年。公元前375年,韩灭郑,韩国迁都新郑。公元前230年,秦灭韩。从春秋到战国,从郑国到韩国,一幕幕内争外斗、存亡兴废的历史活剧在凤台与洧渊之间轮番上演。五百多年间,凤台静观世变,洧渊深流无言,见证了郑人披荆斩棘的开疆拓土,见证了郑庄公掘地见母时的其乐融融,见证了郑厉公夺嫡惨胜后的冷酷无情,见证了子产拒绝为龙斗洧渊祭祀的清醒坚定,见证了邓析操两可之辞的诡异笑容,见证了弦高救郑的休戚与共,见证了四战之地的诸侯纷争,见证了南来北往的商贾云集,见证了踏歌而行的诗经郑风。素有春秋名相之称的子产,曾于凤台之下的洧水渡口乘舆济人,后世文人为此感慨“惠人懿范庆难见,君子高风何处追”。明代思想家、文学家薛瑄有《新郑怀古》载于清顺治十六年《新郑县志》:行经郑国旧山川,禾黍秋风驻马看。烟草几湾流水在,荒城千载暮云间。时门雨歇无龙斗,大隗山高只鸟还。借问当时贤相国,几多遗爱在人间。

涅槃重生凤台寺

时间来到北宋,凤凰台上始有庙宇之创。据清乾隆四十一年《新郑县志》卷十一祀祠志载,凤台寺始建于宋大观三年(1109)。寺内浮屠题名有“元丰四年”(1081)字,据此则建寺时间应早于大观年间。北宋时期,新郑为宋都畿辅之地,也是都城通往皇陵巩义的官道必经之地,王曾、晁冲之、朱弁等名士常居于此,欧阳修、吴育、陈氏三宰相、吕夷简等诸多重臣埋骨于此。又据同书卷二十九之金石志载有“宋凤台寺浮屠题名”四则,为当时名人显贵恭拜先祖先师坟茔后过此而留下的笔迹,其中一则为“恩任郑州通判,恭览祖考手泽,不胜涕恋,宣和元年八月初七日”。宣和元年为1119年,6年后金人兵临汴京城下,宋徽宗匆忙禅位于太子赵桓,宋钦宗亦未能扭转颓势。1127年靖康之变,宋都沦陷,北宋灭亡,凤台寺的浮屠题名从此销声匿迹。四百多年后的明嘉靖四十年(1561),凤台寺为洞林寺僧重新修缮。涅槃重生的凤台寺,冈岭重叠,河水环绕,竹木交映,殿宇辉煌,钟声远扬,发人深省。曾任清代黎平知府的邑人刘桢有诗云:“野寺高盘千仞峰,暮僧塔下挽寒钟。钟凭塔韵开三味,塔引钟声彻九重。”

相逢一笑泯恩仇

宋元之后,明清异代,天下风云再起,新郑屡遭兵燹。清人苏如溱所著《塵尾余谈》记载了一件发生于凤台寺的传奇异事:新郑人李天培年轻时遇到县城为李闯王义军所破,逃难至城南凤台寺一带,一个年轻军官持戈紧追。慌不择路的李天培躲藏到酸枣棵中。持戈军官到处寻找却没有找到,只好离开。入清后,李天培任职河内(今河南沁阳)教谕,前往拜见怀庆府新任太守,一见面大吃一惊,此人相貌好似当年逃难时城南所见之人,不由得数次抬头看太守。太守问二人是否相识,李天培说出心中疑虑。话音未落,太守就急着说:“有这事。我少时曾经率众洗劫新郑,想杀一个人却没有抓到,那人恐怕就是您吧!”李天培回答:“是我。卑职在当时可以说是虎头上编虎须,所以害怕成为虎口美食。”太守笑道:“你我昔日虽是仇人,如今则是同僚;昔日正值乱世,如今天下太平。巧妙相逢正该如此。”从此二人成为莫逆之交。乱世之中,凤台寺无意间成为护佑众生的福地。清顺治年间,新郑县评出八处胜景,凤台寺区域以塔寺晚钟、溱洧秋波、南桥风雪而独占三元,文人雅士专题赋诗作颂。

邑侯德政泽兹土

“吾邑士民爱慕久之,欲纪盛事以寄歌思。爰集耆老赵王舟等谋建生祠于溱洧之上,以公之德,拟水之清,以公之泽,拟水之长,不知其有合焉否耶?众皆曰善。”前文出自清乾隆四十一年《新郑县志》卷二十七艺文志所载清代邑人刘曰烓撰《邑侯余公德政碑记》。余公者,余羲年,字木庵,福建古田人,拔贡生。康熙五十五年(1716)为新郑宰,莅事明敏,尤以兴废举坠为任。在郑三年,崇前贤,轸时士,置义学,敦礼实,政教大行。余公性俭朴,饮食衣服一如儒生。时而惜民资财,不轻用一钱,人尤德之。欧阳文忠公墓因岁久颓坏,墓碑亦欹侧土中,余公重为修葺,封树如故。去之日,士民感其德,为立祠溱洧之上。久历官场、曾任内阁中书的刘曰烓如此评述余羲年:“乃益信学与政一,儒与吏一,古人之用心为不谬也。”此碑在凤台寺东南隅,后人观瞻不绝。清代邑人刘埥恩师王大纶曾为新郑令,数年后,其子王摇青过新郑,憩南郊外之凤台寺。寺临洧水,四周树木阴翳,遂有《感旧》集唐一绝云:“郑县亭子涧之滨,绿树重阴盖四邻。村酒一壶歌一曲,于今谁是拗花人。”

捐俸修祠酬夙愿

凤台寺内旧有文昌祠,为明末所创,在寺后高冈之上。清乾隆四十一年《新郑县志》卷二十七艺文志载秦百里所撰《重修新郑县文昌祠碑记》。秦百里,山西泽州府凤台县人,二十九岁时中乾隆十五年(1750)举人,十六年(1751)联捷成进士,十七年由散馆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二十四年(1759)任贵州己卯科乡试正主考,二十五年(1760)十月提督河南学政,二十六年捐资重修新郑县文昌祠。秦百里早年曾经客游新郑凤台寺,看到殿宇摧朽、墙垣倾圮,心里很是难过,慨然曰:是安得有力者重新之,使妥侑而神降之庥也乎!如今机缘巧合,自己奉简视学中州,期以饬文风而报国家。午夜彷徨,想起往昔的新郑之游,凄然于文昌祠之颓败,而叹补葺之无人者。于是出清俸予以重修。在岁试结束、准备归于大梁官署之即,得知工程竣工,秦百里欣然命笔为记:“区区之心由兹大慰,岂第念畴曩酬夙愿而已哉?闻祠宇落成,窃幸是邦人士得以奉神灵,而文治亦于是昌也。”一年后,秦百里差满回京,同年十一月奉旨补授安徽颍州府知府,因痼疾加之舟车劳顿,卒于赴任途中。秦百里一生循谨自持、精勤于事,才学得到刘统勋、孙嘉淦、窦光鼎等名士的认可。正可谓:昔人已乘黄鹤去,文昌祠内镌令名。

台兮台兮今犹在

明人薛德明有诗《凤凰台》:“朝阳升,文明兴,但冗有鸟鸑之名。翙然览德而来庭,文章五采歌九成。蔼蔼吉士人克生,高台云集符太平。”借凤喻人言志,期许太平盛世。历史洪流奔涌向前,洧水河畔沧桑巨变,凤台古迹今胜往昔。为有牺牲多壮志,凤台有幸埋忠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在解放新郑过程中牺牲的36名革命烈士,陆续被安葬于新郑南关双洎河南岸凤台寺旧址的烈士陵园内,每年清明节、烈士纪念日等重要节日,人们到此缅怀先烈,告慰英灵。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的深入传承和弘扬,凤台寺区域越来越成为建设黄帝文化历史名城、宜居宜业生态城市的重要支撑。2013年,凤台寺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历时三年建设的洧水公园揭开了神秘面纱,一个以展示黄帝文化、郑韩文化、诗经文化为主线,融合明清时期新郑八大古景、融入现代水系景观的生态文化主题公园展现在世人面前。徜徉其间,碧泽飞鹭、古城春秋、卧佛塔影、涣水秉兰、塔寺晚钟、古韵荷风、溱洧秋波、桑梓蕴秀等美景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

盛世美景如斯,诗情画意满眼。回望千年过往,解码凤台胜地,发现蕴含于历史深处的那些人文素养、精神情怀,我们会更加坚定而从容地讲好新郑故事、彰显文化自信。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311692 2022-05-20 00:00:00 五 文献溯源: 凤台胜地越千载KeywordPh□李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