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讯(正观新闻·郑州晚报记者 赵文静) 展开诚信缺失专项治理、健全重点人群职业信用档案、推动个人信用积分“商鼎分”在“郑好办”和政务服务网上全面应用……市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郑州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全面深化“信用郑州”建设。 展开诚信缺失专项治理 规划要求,以“醉美·夜郑州”等系列促消费活动为契机,逐步探索以综合信用承诺为基础,以若干行业领域为支撑的“1+N”诚信经营承诺模式,构建“企业申请、信用核查、择优推荐、公布名录、典型展示、动态管理”的链式管理机制。 推进“信用+自贸区”建设,创新“信用+招商”模式,为守信企业项目建设提供“信易+”系列便捷服务和政策支持,促进守信企业加快落户、加快建设。围绕优势产业和重点企业,选树一批诚实守信示范企业予以重点推介,打造诚信标杆。 深化行业领域信用建设,健全重点人群职业信用档案,针对当前经济社会中的诚信热点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失信突出问题,展开诚信缺失专项治理。 加强重点领域信用监管 健全长效机制,夯实信用法治基础,提升信用监管质效,加强医疗卫生、食品药品、教育培训、工程建设、文化旅游体育、家政服务、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信用监管。 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健全信用修复、联合奖惩等环节信用制度,建立有利于自我纠错、主动自新的信用修复机制。规范完善我市失信约束措施,准确界定公共信用信息纳入范围,严格限定严重失信主体名单设列领域,提升信用管理规范化水平。 将医疗卫生机构信用评价与监督检查、等级评审、评优评先、预算管理、定点医保单位协议管理和医保基金拨付等相关联,完善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持续开展民办教育机构专项治理行动,聚焦民办职业院校、校外培训机构、幼儿托管机构等市场主体和从业人员,不断完善信用管理和分级分类监管,推进监管模式创新。 打造高效便捷的信用服务移动端总入口 规划提出,打造智慧枢纽,推动信用平台数字化和信用服务智慧化。 打造全市公共信用“总枢纽”,推动市信用平台三期项目建设,优化平台功能架构,加强信用平台与部门业务系统的互通互联。持续提升政务服务、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快建立多元化、个性化的“数字信用”应用体系。推动个人信用积分“商鼎分”在“郑好办”和政务服务网上的全面应用,聚焦医疗、教育、交通、文旅等与群众日常息息相关的领域,推进个人事项和高频企业事项接入,打造高效便捷的信用服务移动端总入口。 引领“信用郑州”美好生活新风尚 我市还将实施信用+惠民便企、信用+社会治理、信用+乡村振兴、信用+共同富裕、信用+创新创业、信用+商圈经济、信用+试点示范、信用+区域合作等一系列硬核工程。 聚焦民生领域,探索在公共医疗、社会福利、劳动保障、司法服务等领域,给予守信主体服务便利,推动“商鼎分”在医疗卫生、饮食购物、旅游住宿、交通出行、文化体育、商业消费等领域,为诚信者提供实实在在的便利。聚焦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依托信用评价结果,开发信用便企场景,鼓励在政策扶持、授信额度、贷款期限、利率等方面对守信企业给予支持和优惠。 以二七、高铁东站、花园路、北龙湖、中央商务区(CBD)等商圈为核心,积极推进诚信示范街区建设。推动各区县(市)争创省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县(市、区),以试点示范助推更高质量的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建设。 加快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推进信用一体化建设,打造“信用免押金都市圈”,加强信用信息归集共享、信用联合奖惩、信用服务市场培育等方面合作共建。推动成立黄河流域城市信用联盟,建立信用记录、信用报告和个人信用积分异地互认机制,聚焦“信易游”“信易行”等领域,推动“信易+”产品跨区域推广应用,打造形成以信用支撑带动中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源。探索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信用资源的战略对接,构建一体化公共信用服务,纵深推进跨区域信用建设一体化。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