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A04版:全面开展“三标”活动 上一版3  4下一版
AA04-05
武汉:水陆空联动 产业群勃兴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武汉:水陆空联动 产业群勃兴
武汉高铁站九省通衢
2020年5月9日,开往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的中欧班列(武汉)准备驶出 本版图片由新华社及视觉中国提供
参观者在“5G+工业互联网成果展”上观看展出模型
7月15日,武汉,路特斯ELETRE电动SUV首车在路特斯全球智能汽车工厂下线

伯牙子期曾在这里,高山流水遇知音;

屈原曾在这里,游于江潭,行吟泽畔;

28岁的李白在这里送别孟浩然,烟波浩渺“唯见长江天际流”;

伫立江边的黄鹤楼,崔颢的题诗,依然在上头。

是的,汇两江,拥三镇,为九省通衢;开埠口,兴洋务,领革命先声。这就是武汉。

武汉九省通衢,是中部六省两个国家中心城市之一,是长江经济带三大核心城市之一。

立足中游、引领中部、服务全国、联结全球,武汉正在奋力成为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主引擎,从“全局性意义”出发,知重负重,努力书写更多的武汉故事。正观新闻·郑州晚报记者 李娜 实习生 姬瑛蕾

一线贯通 两江交汇 三镇雄峙 四海呼应

这是一座因水而生的城市。

百万年前,重庆与湖北之间的巫山山脉被江河切穿形成三峡,江水冲出峡谷,滚滚东逝,长江,就此诞生。

江水激荡,裹挟的泥沙不断沉积,形成江汉平原。在这片富饶的平原东部,千百年来,武昌和汉阳隔江而望,演绎了无数大江东去的篇章。

500多年前,从3000多公里外的秦岭奔流而来的汉水,做了一次重要的改道。改道的汉水在龟山冲出一个喇叭口,把汉阳分成两部分。汉口,从此登上了历史舞台。自此,武昌、汉阳、汉口,两江三镇城市格局形成。三城又合三为一共同组成了武汉。

水,是武汉的魂魄。

在武汉,165条河流日夜奔流,166个湖泊星罗棋布,600余处桥梁及隧道跨越东西南北,大江大湖纵横、河港沟渠交织。这座城市的四分之一都是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0倍。

自然馈赠给武汉得天独厚的礼物。一代又一代武汉人凭借着智慧与双手,建设出了一个繁华的特大城市。

早在石器时代,这里已有“汉阳人”生息劳作。3500年前,商王在这里建立城市,“盘龙城”面积约7.5万平方米,拥有大型宫殿建筑群和手工业作坊区。

三国时,东吴君主孙权在这里设立了一座瞭望台以控扼长江。当然,他没有想到的是,这座军事性质的建筑,最终成了中国诗歌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意象:黄鹤楼。

公元1170年,宋朝大诗人陆游在武汉停泊7天。他这样描述这座城市的繁华:市邑雄富,列肆繁错;民居市肆,数里不绝;往来憧憧如盖,四方商贾所集。彼时,武汉已是长江中游第一大都会。

而到了明清时代,有句名谚:“货到汉口活”。当时汉水沿岸有名的码头多达35个,泊船量达两三万艘次。漕粮淮盐交兑业务全都集中于此。可以说是“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夜明”。

20世纪初,随着工业的发展,武汉冒出了亚洲最大钢铁企业的浓烟,响起了京汉铁路的火车汽笛声,再次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这期间,汉口长江一线商铺和码头并立,京汉铁路上火车南来北往,被世人称为“东方芝加哥”。

1957年10月15日,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横跨在武汉的江面上,连同汉水一桥把武汉三镇串联起来,终止了京广铁路线在武汉得靠轮渡连接的尴尬历史。长江和京广线在这里真正实现了十字大交汇。而这座桥,也是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座公铁两用的长江大桥,是武汉市重要的历史标志性建筑之一。自此,武汉终于名副其实地成为“九省通衢”,在长江汉水之间重新塑造了大武汉的格局,并最终塑造了武汉长江中游特大中心城市的地位。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此后的武汉,跨江大桥次第建起。如今——万吨海轮可以从上海直入武汉;从武汉乘高铁出发,4~5小时可以南到香港、北到北京、东到上海、西到重庆,直达大半个中国;武汉机场拥有民用航线300余条,包括60多条国际航线,2小时的航程即可覆盖全国主要城市。

它是中国水陆空三栖的交通中心,在这片8569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公路、铁路、航空、内河航运各种交通线路往来交织,人称“九省通衢”。

或者说,它早已不只是“九省通衢”,而是大型综合水陆空交通枢纽。

数成绩 水陆空交通枢纽的“成绩单”

7月17日上午,鄂州花湖机场迎来首班货机和首架民航客机,宣告正式投运,武汉都市圈发展再次迎来新机遇。6月,天河机场第三跑道正式开建。根据湖北省的布局,这两大机场将构成客货运“双枢纽”。

谈成绩,数据最诚实——

根据武汉市交通运输局发布的《2021年武汉市综合交通运输年度发展报告》来看,武汉2021年交通运输经济创历史新高。全市交通运输系统固定资产投资达466.30亿元,比上年增长4.80%;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达938.83亿元,比上年增长27.60%。

枢纽吞吐量实现较快增长。内河港口货物吞吐量实现“三连增”,达到11679万吨,相较前一年增长了10.80%;内河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247.50万TEU。天河机场旅客吞吐量达1979.66万人,较2020年增长了54.60%;天河机场货邮吞吐量为31.60万吨。

货物运输强势复苏。铁路货运量达8736.80万吨,较上年增长106.70%;民航货运量达20.80万吨,较上年增长121%;公路货运量达45115.60万吨,较上年增长108%。社会物流总额达42826.50亿元,物流业增加值达1548.98亿元,物流总收入达1691.26亿元。邮政寄递业务量达3.68亿件,较上年恢复136.30%;快递业务量达16.04亿件,较上年恢复141.90%;中欧班列到发量达455列,较上年恢复111.50%。

旅客运输稳步恢复。2021年武汉市铁路客运量达12241.50万人,民航客运量达1099.12万人,公路客运量达578.52万人。轨道交通客运量达10.13亿人,公共汽电车客运量达8.97亿人,巡游出租车客运量达2.83亿人,轮渡、汽渡客运量达525万人。

综合交通网络稳步增加。公路通车里程达16660.70公里,铁路营业里程达860.70公里,内河通航里程达668.30公里,总里程达18189.70公里,比上年增长0.80%。

高效率设施比重不断提高。2021年武汉市航线为212条,比上年增加44.20%;航点为134个,比上年增加36.70%;水运达190个生产性泊位,比上年增加3.30%;泊位岸线长度达21575米,比上年增加9.70%。

公共交通网络规模高速增长。轨道交通线路14条,里程达484.20公里,比上年增长18.40%。公共汽电车线路744条,线路长度达13032.10公里,比上年增加27.70%。

便捷高效出行比重持续提高。铁路占全社会营业性客运量比重88%,比上年提高3.0个百分点;民航占全社会营业性客运量比重 7.90%,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轨道交通占全社会营业性客运量比重52.90%,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货运结构调整不断深入。铁路占全社会总货物周转量41.30%,比2019年提高9.1个百分点;公路占全社会总货物周转量17.20%,比2019年下降4.8个百分点;多式联运量达9.58万TEU,比上年增长52%。

看将来 “铁水公空”联合发力

有关未来,武汉还将在交通枢纽方面发力——

今年3月,武汉市发布《武汉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四五”规划》近期目标(至2025年),在“十四五”时期,武汉市谋划推动综合交通运输项目372个,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客运枢纽、物流、邮政快递、城市公共交通、信息化等九大类。武汉将主要围绕“两通道、五枢纽、五体系”建设。

“两通道”——建成“构筑内陆开放综合运输大通道”和“建设内畅外联中部陆海大通道”后,武汉将继续加快提升中欧班列(武汉)跨境通达与集散服务能力,加强近洋直航航线与中欧班列对接,实现中欧班列(武汉)在阳逻国际港站始发终到,培育日韩—武汉—欧洲(中亚)等国际海铁联运。至2025年,形成“四向十通道”陆海国际通道网络,集装箱铁水联运能力达到210万标箱。

“五枢纽”——增强铁路枢纽功能、推进公路枢纽建设、提升港口枢纽能级、打造空港门户枢纽、建设全球性国际邮政快递枢纽。

铁路枢纽功能中,武汉将实施沪渝蓉高铁武汉至宜昌段(武汉段)、沪渝蓉高铁武汉至合肥段(武汉段)、武汉枢纽直通线(武汉段)等11个项目,总投资905亿元,“十四五”规划投资772亿元。建设沪渝蓉高铁武汉至宜昌段、武汉至合肥段,武汉枢纽直通线、京港(台)高铁阜阳至黄冈段等,争取将武汉至贵阳、武汉至南昌高铁等纳入国家规划,逐步在武汉形成“两纵(京广、京九西通道)两横(沪渝蓉、沪汉蓉)两对角(福银、胶贵)”12方向对外高铁网络。至2025年,形成“一环八向”铁路货运网和以武汉为中心的“超米字形”高铁网,铁路运营里程达到1000公里,建成铁路客货运双枢纽。

公路枢纽建设,将实施武汉城市圈大通道和武汉至大悟、阳新、天门、松滋等高速公路项目,实施 G107、G347、S101等国省干线公路项目,谋划形成以武汉为中心、辐射城市圈的“七环三十射”高快速路网络,实现武汉至周边城市直联直通直达。实施公路枢纽建设项目 294个,总投资4646亿元,“十四五”规划投资2916亿元。至2025年,公路通车里程达168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达1000公里,建成全国公路路网重要枢纽。

提升港口枢纽能级,实施武汉港阳逻港区铁水联运二期以及武汉港(向阳、粤汉、中华路、集家嘴等码头)8个项目,总投资145亿元,“十四五”规划投资62亿元。至2025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500万标箱,打造以阳逻港为核心的中部地区枢纽港。

空港门户枢纽,实施武汉天河国际机场T2航站楼改造、湖北区域管制中心工程、保税物流中心(B 型)、第三跑道及配套设施工程11 个项目,总投资99亿元,“十四五”规划投资97亿元。至2025年,天河机场航空旅客吞吐量达到4200万人次,航空货邮吞吐量达到40万吨,加快形成航空客货运“双枢纽”。

建设全球性国际邮政快递枢纽,实施顺丰智慧供应链科技创新产业园、武汉邮区中心局等6个项目,总投资34亿元,“十四五”规划投资32亿元。至2025年,邮件快件业务量达到27亿件,建制村快递服务通达率100%,武汉国际邮政快递枢纽开放功能进一步增强。

“五体系”,是指健全便民利民市域交通运输体系和健全高品质公众出行体系,至2025年,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600公里,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分担率超过62%;健全高效率城市配送体系,至2025年,社会物流总额达到5.5万亿元,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健全高效能绿色交通体系,至2025年,中心城区新能源公交车辆占比(应急车辆除外)100%,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下降率5%;健全高层次数字交通体系,至2025年,形成累计500公里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开放测试道路,重点领域北斗系统应用率达99%。

此外,武汉市也发布了《武汉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四五”规划》,其中提到2035年的远景目标,将围绕“一城两圈”,即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全国123出行交通圈(武汉都市圈1小时通勤、长江中游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打造现代化高质量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建成联贯长江经济带、联接“一带一路”、联通世界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融入“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有力支撑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兴产业 四大产业集群“笑傲江湖”

借助综合交通优势,以及充足的人才储备,武汉建立了相当完整的产业体系,包括光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绿色环保等四大世界级产业集群。

这四大世界级产业集群从 2010年开始,武汉几乎每年新增一个千亿产业。

其中,武汉·中国光谷拥有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生产基地、最大的光电器件研发生产基地、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和最大的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基地,目前,光谷的光纤光缆生产规模全球第一,国内市场占有率 50%,国际市场占有率25%。

而就汽车产业来说,武汉汽车消费特别是新能源汽车消费的增长势头喜人。今年6月30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白皮书2022》发布,指出以生产和贸易为重要标签的传统工业城市武汉,正在以汽车实现消费突围。2022年一季度,武汉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8%,增速高出“全国线”4.3个百分点,具体商品类上看,升级类、汽车类商品是武汉消费数据的主要推动力。

事实也正在证明,2020年以来,武汉机动车上牌量急剧上升。汽车保有量从300万辆到400万辆的跨越,武汉只用了3年时间。2021年12月1日,武汉宣布将启动鄂W号牌,正式进入“双号牌城市”俱乐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微表示,“武汉是我国消费品集群的重要承载地区,是我国中部主要的制造业基地,拥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和供给能力,未来武汉在培育中国品牌、引领新消费等方面将有所作为、加快创新”。

四通八达的交通、齐备而强大的产业集群,将武汉变成一个“窗口”。对外开放,是交通便利的必然结果。

1992年7月30日,武汉经国务院批准为沿江对外开放城市,享受沿海开放地区的一系列优惠政策。

今年的7月14日,武汉海关举行了2022年上半年湖北省外贸进出口情况新闻发布会,据海关统计,2022年上半年湖北省进出口总值2909.1亿元,同比增长18.4%。其中,出口1936.6亿元,增长27.9%;进口 972.5亿元,增长3.2%。武汉市上半年外贸进出口1748.7亿元,增长13.6%,占同期全省进出口总值的60.1%,在全省各地市州中继续保持龙头地位。

滔滔江水奔腾而去,浪花淘尽往日云烟。而黄鹤楼依然伫立于长江岸边,看着属于这座城市的日新月异。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327886 2022-08-05 00:00:00 五 武汉:水陆空联动 产业群勃兴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