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踔厉奋发向未来 上一版3  4下一版
A11
新老两代接棒传承红旗渠精神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新老两代接棒传承红旗渠精神
让红色故事“声”入人心
秀丽的红旗渠青年洞风景 王梓桦 图

安阳林州有这样一条人工修建出的灌渠,它如银色素练蜿蜒缠绕在太行山腰间。站在渠水边,仰头望峭壁之上云雾弥漫,俯身看脚下壁立千仞,碧色的渠水悬空静静流淌,无声诉说历史和先辈们的英勇和荣光,这就是“人工天河”红旗渠。10万林县儿女耗时近10年,削平1250座山头,架设152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终于实现了“引漳入林”,更诞生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这举世瞩目的红旗渠精神。

时光无言,精神不朽。林县人民共同书写出的这部不朽史诗,在新老一代又一代人之间接棒传承,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身体力行传播着红旗渠精神,立志为红色精神的传承事业终生奋斗。

正观新闻·郑州晚报记者 李韬 石闯

古晨茜 杨泽雅

工地上年龄最小的修渠人

今年74岁的修渠特等劳动模范张买江,一直奔走在红旗渠精神的传播之路上。如今的他,依旧精神矍铄,声如洪钟。

十多年来,传播红旗渠精神已经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在红旗渠干部学院,在全国各地,对党员干部、大学生、群众……他把红旗渠的故事讲给很多人听。

张买江的红色课堂上,故事往往从为何要修建红旗渠开始。即使已讲过千百遍,但每一次讲解,老人依旧激情饱满地回顾着那大干一场、不实现“引漳入林”誓不还的岁月和精神。每每讲到动情处,台下的听众们早已热泪盈眶。

“1960年2月10日,红旗渠工程正式启动,同年5月13日,我的父亲张运仁在工地上牺牲。”时隔60余年,张买江仍然清晰地记得这两个日子。他的父亲张运仁作为第一批修渠的工人,在疏散工友躲炮时被飞石击中头部牺牲,留下了孤儿寡母艰难度日。

“父亲牺牲以后,我和母亲每天都要跑5公里去挑水。有一次我母亲去挑水,差点掉进湖里淹死,好在被人救了上来。她湿淋淋地回到家后,在1961年正月里就把我送到了工地上。”张买江告诉记者,当时的他只有13岁,工地的领导们认为他太小不肯让他留下,但是母亲赵翠英坚持把他留在了工地上,并且告诉张买江“不把水带回去,就不要回这个家”。

就这样,13岁的张买江成了红旗渠修建工地上年龄最小的修渠人。虽然年龄小,但是他专挑重活儿来干,背钢钎,磨钻头,干木工,学点炮……“需要什么就干什么,当时来采访的新华社记者穆青,还给我起了个外号叫‘小老虎’。”提起这段往事,张买江很是自豪。

“只要还有一口气,就会一直讲下去”

张买江永远记得,1966年红旗渠终于修到了他的家乡。村子里通水的那晚,他的母亲在池塘边坐了一整夜,看了一整夜。天亮时,母亲对来挑水的村民们提了一个要求,希望张买江来挑第一桶水,乡亲们欣然应允。时任《河南日报》记者的张一弓用相机将他挑水的情形定格了下来,至今张买江仍然精心保存着这张照片。

“我把水挑回家之后还有一个故事。”张买江告诉记者,他上完工回家,发现家里火也灭了饭也没做。他四处寻找,最后在父亲的坟前找到了昏厥的母亲,原来母亲把渠水浇到父亲的坟前后,哭晕了过去。

红旗渠修了10年,张买江在工地上待了9年,和红旗渠一同成长。后来,在张买江的教育和影响下,他的儿子张学义也接下了担子,成为合涧渠管所的一名护渠人,一家三代全部投身红旗渠修建与护理工作之中。“我修成了渠,你去管好渠用好水,处处为人民服务,也是为党工作。”张买江这样交代儿子。

谈起在宣扬红色精神之路上还会走多久时,张买江笑呵呵地说:“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会一直讲下去。”

同一内容准备了十几种解说词

像张买江一样身体力行宣讲红旗渠精神的,在林州市还有很多人,其中就包括红旗渠林虑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青年干部牛琳琳。

“作为红旗渠建设者的后代,我的使命就是呵护好这条‘生命渠’,传承好红旗渠精神,把爷爷、奶奶给我讲述的红旗渠故事不断讲给后来人听,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在一次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中,牛琳琳作为参赛者这样说。

牛琳琳是林州小池口村人,爷爷奶奶都是老党员,曾经担任村支书的爷爷当年就是红旗渠的建设者,牛琳琳从小就对红旗渠的故事耳濡目染。在她儿时的记忆中,爷爷奶奶拿着原始简陋的工具跟她讲:“看,这就是当年我们修渠的工具。我们就是用这样的工具把渠建成,你们这一代才有了水喝。”

在红旗渠精神的影响下,在祖辈人的熏陶下,牛琳琳报考了旅游专业,毕业后考到了林州市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从事接待讲解的工作。参加工作十余年,牛琳琳先后接待了大小参观团体千余次,完成了多项重大活动的讲解和接待任务,荣获河南省“优秀导游员”等多项荣誉。

牛琳琳会根据接待人群的不同量身定制不同类型的讲解风格。“比如党员干部,讲解方向就会偏重党性修养;在企业讲解,就会偏重红旗渠的科学管理;给小朋友们讲,就会更侧重故事性。”为了让不同类型的人群充分理解和体会红旗渠精神,同一内容牛琳琳会准备十几种不同版本的解说词。

自发成立红旗渠故事会志愿服务队

牛琳琳自豪地告诉记者:“作为一个林州人,对于红旗渠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感情。如果不是这条渠,我们的生活肯定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我作为林州人就有这种情怀,即便是在休息时间,我也会到景区里进行志愿讲解。”

2020年11月,牛琳琳发起并成立了一支红旗渠故事会志愿服务队,专门宣讲红旗渠故事。团队现在有二三十人,自发在学校、乡村、机关等地,以面对面宣讲、线上直播等形式讲解有关红旗渠的故事。如今,一个个志愿服务队成员散落在各个角落,身体力行传播着红旗渠的故事,传承着红旗渠精神。

“坚持十几年讲解红旗渠精神,辛苦肯定是有的,但更多的是满足和成就感。每次讲解完看到大家眼含热泪,为红旗渠精神所打动的时候,对于我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激励。还有人听完之后会加我的微信,跟我聊一聊自己的感受,这时候会觉得自己的付出非常有价值。”牛琳琳深情表示。

如今,红旗渠修建中劈山凿石、炮声隆隆的岁月虽已远去,但红旗渠精神却历久弥新,永不过时,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一面重要旗帜。旌旗猎猎,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342107 2022-10-19 00:00:00 三 新老两代接棒传承红旗渠精神KeywordPh让红色故事“声”入人心